腊月歌 二十三,糖瓜粘; 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磨豆腐; 二十六,去割肉(炖炖肉); 二十七,宰公鸡(杀灶鸡);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扭一扭。 腊八 民谚:过了腊八就是年 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被认为是奏响了春节的序曲,许多地方都会在腊八那天喝腊八粥,提醒人们要记住勤俭节约的美德。 腊月二十三 民谚:二十三,糖瓜粘,灶君老爷要上天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腊月二十四 民谚:二十四,扫房日 这天,家家户户要彻底打扫室内,俗称扫尘土。扫尘土时,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 腊月二十五 民谚: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这天因各地民族和风俗传统不同,所以各自的庆祝活动和饮食习惯也不尽相同,像汉族民间接玉皇、照田蚕、千灯节、赶乱岁等传统活动。古时还有糊窗户,但随着社会发展,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腊月二十六 民谚: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在过去,农村小孩最盼望的日子,就是腊月二十六。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一年到头难得吃块肉。在这一天,即使再穷的家庭,也必须割几斤肉,称为“年肉”。 腊月二十七 民谚: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 这一天,家家户户赶集上店、集中采购。主要是买卖年节物品,例如:鞭炮、香烛、烧纸、牛羊肉、赠送小孩子的各种玩具礼品、女孩子的各种头花饰物等等。 在传统民俗中,在这一天要集中洗澡、洗衣,去除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腊月二十八 民谚: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多数地方在这一天要赶制过年的面食蒸。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 民谚:二十九,蒸馒头 腊月二十九,也称小除夕。旧俗认为从初一开始到初五不能动火蒸馒头和炒菜,所以习惯在大年二十八、二十九这两天做主食。这一天必须发面、蒸馒头,取一个“发”的吉祥语,意为发家、发财、发福。 腊月三十 民谚:腊月里来 这一天主要的汉族民俗活动有祭祖,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放爆竹,给压岁钱,吃年夜饭,送财神等。“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布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 正月习俗 正月初一 放爆竹:在正月初一当天,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正月初一吃过早饭,人们走家串户、登门拜年、互致问候。拜年习俗最早流行于明朝京都。朝官往来,不管认识与否都要互拜,百姓则各拜亲友。 初一到初五民间禁忌颇多,如不能用生米做饭,妇女不能动针线,不能打扫卫生,不能打碎东西等。 正月初五 办酒席:民间传说正月初五是财神的生日,这天,家家置办酒席,为财神贺辰。 倒垃圾:家家户户还要里里外外进行一次大扫除,清除节日期间积攒的垃圾,清洗脏衣服等。 吃饺子:初五还得吃饺子,祈求吉利和幸福。而且,这一天的饺子馅儿一定要自己剁噢,寓意把不顺的东西都剁掉,预示着来年一切都顺利。 正月十五 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
|
来自: 老刘tdrhg > 《五十一、民族/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