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少做一点不会死

 龙叔文馆 2018-01-01

微博@杨小米1988


前段时间, 我在北京参加V影响力峰会的职场专场,会上又接收到很多信息,多次听到一个词:MCN


大会前一周,我也多次听哈默提起这个词,他说2018年会以MCN的形式进行合作。

 

哈默北航毕业,某大企业的工程师,虽然微信公众号做得不如我好,但利用业余时间,把其他平台做起来了。


比如今日头条、大鱼号、企鹅号、网易号、一点号等,现在只凭多平台写作,业余时间就可月入几万块。

 

当我听到这些,我非常焦虑,MCN是什么鬼我都不知道,我抓住了微信公众号红利的尾巴,但不想固守自封,错过其他平台的红利。

 

和哈默交流一个月后,我在今日头条、百度问答等都拿到了签约, 但和做得好的比差远了。不过已经开始了,我就没那么焦虑了。

 

接下来,我又做了一个功课,了解MCN到底是什么?

 

MCN,即多频道网络播放平台(Multi-Channel Network),是从YouTube上衍生出来的一种行业模式。

 

用大白话来说,MCN就是网红经济公司,给单一的视频创作者(网红)提供从策划、定位、包装推广、内容分发、招商引资等一条龙服务的工作室。


他们通过各种经纪合同,捆绑网红五到十年,甚至终身的IP版权利益分配。



我简单说一下在这个语境下的MCN。


微博作为平台方,具有平台资源和传播能力。


而大V作为内容生产方,可以产出优质内容,比如我这样的写作者就算。


而微博谈合作,一般不直接对接个人,而是MCN机构,它是平台与内容创作者之间的中介,具有服务能力。

 

个人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个人力量很小,而多人在一起的力量更大。


哈默制定了一个门槛,联合了很多圈内做得不错的人,以MCN的形式去和这些平台谈合作。

 

在这次微博的大会上,我还知道了很多做得特别好的职场微博号,有做短视频的,比如职场小钢炮、办公室小野等。


一提短视频我就头大,这也是未来需要布局的方向,难度要比写作大多了。

 

一到年底,我发现各种行业的大会就多了起来。大多数时候,这些大会都是我们好友聚会的时刻,大家一起聊聊各自的发展,互相学习一下,同时也是认识一些人的途径。

 

不过,我每次都认真听这些会,听听别人的分享,哪些值得我学习,还有哪些趋势和我相关,而我还没有开始做的。


回去自己一分析,我发现好多事情自己做得都不到位,或者有很多事情要做。

 

这一切,导致我阶段性地活在内疚里,觉得自己不够努力。



和好友剽悍一只猫聊天时,我无奈地说,“我一出来就容易焦虑,发现别人都好厉害,自己怎么那么差劲呢?”

 

他推荐我一本书《少做一点不会死》。这本书的内容我看完了,但都不如书名有冲击力,内容是一些时间管理的方法,没有特别的新意,大都听过了。


但就这一个书名,我觉得这本书就买值了。

 

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真的要学会抓大放小,少做一点也没有什么。


多平台布局要做,但不能盲目,先了解方法,找到合作者,而不是事事亲力亲为,搞得自己很焦虑。

 

这两天,我和刘先生聊2018年的规划,提出来做一件事情,从内心来讲,我不是很想做,但又觉得做了会有很大收益。

 

刘先生反驳:“你没有看到为此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吗?”


一句话醍醐灌顶,我决定放弃了。

 

他分析了一下,在前期,我抓机会抓得很好,实现了原始积累;而接下来的阶段,更多的不是一定要做多少事情,而是要做长远的规划、布局,不能让自己陷入短期目标里

 

我朋友多,大家都在各自领域做得很好。


聚会时,他们有好的机会就推荐给我,说得我怦然心动,就想去尝试。


这在发展前期是好事,当什么都没有时,尝试一下就有机会了;而我早已过了这个初期阶段,就要考虑长期了。

 

那么,如何选择呢?

 

选择回报最大的任务。

 

这本书的作者举了两个报社记者的案例。

 

有两位记者在同一家报社工作。

 

一位记者每个星期写很多篇文章,另一位每个星期只写一篇文章。


每个星期写三十篇文章的记者要浏览大量信息,从中寻找可能和有序根本沾不上边的东西,再把它们改成短、平、快的小文章。

 

他的文章得到的关注寥寥无几,但编辑很欣赏他,因为他做了很多工作。他得到了奖励和表扬。

 

第二位记者觉得,如果自己一个星期只写一篇文章,那最好让它物有所值。


于是,他第一天花了大半天时间调研、畅想、思考,直到找出一个他觉得有轰动效应,能让自己获得大奖的故事。


他花了两天时间深入调研,又花了好几天时间撰写文章、核对事实

 

这篇文章不但成了本周最佳报道,还深受读者喜爱,让他赢得了众多奖项。这位记者因此升职加薪,得到了广泛认可。



这个案例,我还是很受启发的。很多时候,我们拼命做事,完成了一大堆工作,但这些工作未必能取得很大回报。

 

我的书稿拖了很久,终于在2017年的尾巴交稿了,明年可以上市了。


在这之前,我总是以忙为借口,去参加了很多活动,见了很多人,其实错过几个也没有关系。


书稿最重要,出书后,我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写作者,最起码是有作品的人。想明白这一点,我就闭关写书了。

 

还有,我发现了很多机会,但未必每一个都要我自己去做。我只需要前期花时间研究,把资源撕来和其他人合作就可以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