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钩沉 |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医学院“1号楼”

 朱家角人 2018-01-01

杨家宽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原上海医科大学)主楼“1号楼”坐落于上海市徐汇区医学院路138号,1936年落成。199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2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上海医学院(简称“上医”)“1号楼”(“上医人”爱称为“老大楼”)是上医的标志性建筑,是上医人心中神圣的殿堂。


“1号楼”由于兼具中华古典神韵和现代结构的建筑形式,其本质有点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式建筑,故属中华古典复兴式风格的建筑。是上海地区该风格的代表性建筑之一(见:郑时龄院士主编的《上海近代建筑风格》第240页)。系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清水红砖外墙、红柱、黄色琉璃瓦屋顶,细部及花饰为中国传统式样。中部为歇山式大屋顶,正脊上正吻,垂脊上垂兽,戗(qiàng)脊上戗兽、仙人、走兽(五尊)以及套兽等,一应俱全;檐下架上,施传统彩画图案;屋顶开老虎窗,并富有医学特色,瓦当上刻有篆文“医”字。两翼顶端设攒(cuán)尖方亭(“上医人”爱称为“东亭”、“西亭”)。中间底楼三扇石拱大门,门前左右有两尊石狮子守卫,楼前庭院有小喷水池。


1937年4月1日,与新建的中山医院主楼同时举行隆重的落成典礼。参加这场盛会的来宾,有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及其夫人宋蔼龄、卫生署署长刘瑞恒、教育部次长段锡朋、驻美大使王正廷、财政部次长徐堪、淞沪警备司令部司令杨虎,各界名流杜月笙、刘海粟等以及中华医学会会员,共约千人。 在其竣工和举行落成典礼时,国内外报纸纷纷在显著位置作了报道。如1936年9月29日英文《大陆报》(The China Press)写道:这座大楼,“无论从规模、设备,还是它那美仑美奂的建筑来看,都可以和世界上任何一个医学院媲美而毫不逊色。”“这所具有重大意义的医学院,与欧美同类医学院站在同一水平线上,是整个亚洲最重要的医学中心之一,它将成为中国新的骄傲。”


“1号楼”建筑面积8906平方米,投资款113.45万元。教育部拨款仅16万元,其余全部来自各界捐款。 为了办学,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多方奔走、历尽艰辛。原来位于上海吴淞校舍1932年毁于日军炮火,为了解决最迫切需要的永久性校址,1934年在上海市市长吴铁城帮助下,廉价征得枫林桥畔沈家浜的66000平方米(约100亩)土地,作为医学院新校舍和附属中山医院等基地。” 老大楼内部分为中部、左翼、右翼三个部分。中部分四层,早期底层为总办公处、图书室(毛主席接见并宴请颜福庆副院长的油画就悬挂在其西边墙面上)、书库等,二层、三层为大礼堂,二层可容200多人,三层楼厅可容百余人;左翼分三层,设解剖学科、寄生虫学科、病理学科、生物学科、细菌学科等五科;右翼分三层,设药理学科、生理学科、物理学科、化学学科、生化学科、公共卫生学科等六科。”颜福庆、黄家驷、钱悳、胡懋廉、沈克非等院领导都曾在此办公过,现在的210室是谷镜汧教授当年的办公室。


这所由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独立的医学院,尽管数度更名(先后9个校名:1927年国立第四中山大学医学院,1928年江苏大学医学院、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1932年国立上海医学院,1949年上海医学院,1952年上海第一医学院,1985年上海医科大学,2000年复旦大学医学院,2002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多次迁址(先后4个校址:1927年上海吴淞、1937年云南昆明白龙潭、1940年四川重庆歌乐山、1946年抗战胜利迁回上海枫林桥现址),但是,广大师生员工始终恪守“正谊明道”校训,弘扬“为人群服务”“为人群灭除病苦”上医精神,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为我国医疗卫生教育事业作出了杰出贡献。 我们坚信,随着时代的进步,通过上医人的努力,“老大楼”定会焕发青春,上医必将再创辉煌!

 

致谢

在收集资料和成文过程中,得到任鹿、颜志渊、孙国根、郭慕依、周律、田园等老师的帮助;吴炜老师对部分照片做了调整色彩等后期处理;“由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独立的医学院”论点,引自吴根诚老师的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由衷的感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