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是喜剧让人发笑的根本?(1386期)

 蓝色水杯0zpdsb 2018-01-01

编剧帮专栏作者 刘开建 / 文

无论在戏曲、舞台剧、小品、还是影视剧中,都有一种角色叫“小丑”,小丑总是能够引发观众的笑声。小丑为什么能够让人发笑呢?有人的说法是,喜剧是把无价值的东西撕破给人看。还有一种优越感的说法是,小丑发笑,是因为小丑是低姿态的,是比一般观众低,观众看到他后会感觉放松,于是就笑了。真正的原因是这样吗?并不是。这些看似正确的解释其实都是错的,那么小丑真正让人发笑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一、案例

我们来看两组案例:


A组

1.小刚作为模范生今晚要在学校礼堂进行一次重要的演讲,可是中午因为他吃的有点凉,演讲的时候,肚子十分不舒服,他一边演讲一边放了一连串的声音很响的屁。整个礼堂被他的屁声弄得哄堂大笑。

2.小强刚刚从西北的农村转学到城市里上学,因为他家里穷,穿得很土,于是总是惹来同学们的嘲笑。

3.舞台上,小丑去偷东西,因为手脚笨拙,要么踩到东西滑倒摔个跟头,要么开门被挤住,要么不小心撞上东西。


仔细看一下这三组的情况,大概都是小丑似的情境。对于这样的喜剧情境,通常会有人拿“优越感”来说事。你看,这里面的角色都是比观众弱,他们比观众弱了,观众就会获得一种优越感,情绪上会放松下来,于是发笑。在这里这样解释,好像还说得过去。


那么,我们再看另一组案例。


B组

1.你吃饭的时候经常说“太他妈好吃了!”,你家的鹦鹉看在了眼里听在了心里。有一天,你回家看到你家鹦鹉在吃饭,它一边吃,一边发出感叹:太他妈好吃了!

2.用《纤夫的爱》的曲唱《好汉歌》的词。

3.用《今日说法》的方式播报一个铲屎官家几只猫之间的爱恨情仇。

 

这几组场景,你如何来用“优越感”来解释,单凭案例2来说,你听到的仅仅是歌曲,这里如何来获得优越感?

 

我们探讨喜剧为何让人发笑,必然是探讨一切能够让人发笑的根本。如果一个理论只能解释一部分现象,其它很多喜剧现象都解释不了,那么这个理论如何成立?

 

二、丑为什么引发笑?



于长相来说,我们看到有的演员就说他有喜感,看到就让人发笑。在喜剧表演上,我们总能看到更丑的人,更容易让人发笑,这是为什么呢?是因为观众看到丑的人,情绪上更放松,所以更容易发笑吗?当然不是。那是为什么呢?


解释丑为什么能让人发笑之前,我们先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个人美却不能让人发笑?


我们先说一下美,我们平时是如何来形容一个人美的呢?我们说她眼睛大,水汪汪,我们说她鼻子翘,我们说她脸型好。我们形容她的五官之美,最终都通向一个结果,她五官非常端正。也就说美人,无论是眼睛漂亮还是鼻子漂亮,但她们最终是比例无比协调,最终呈现的结果是一种协调之美。也就说,美最终的呈现,是一种相对的协调之美。假如一个女孩,脸型好,鼻子好,唯独眼睛特别小,或者其它四官都很好,唯独鼻子扁平,鼻孔朝天。那么,她就显得不那么美,甚至丑了。于身材来说,我们说要九头身,这才够标准,可是如果我们是头大,身子小,或者身子特长腿特短,那么这就跟美无缘了。


为什么美不能让人发笑,因为美的最终指向是协调,而相貌上的协调,是我们固有的认知逻辑,也就是说,我们骨子里一提到相貌,那必然是协调的,这才是我们对于相貌上的基本认知。丑恰恰相反,丑的最终指向是不协调,这与我们对于相貌的固有认识是相反的,丑打破了我们对于相貌的基本认知和定义,于是我们会对丑发笑。但是这种打破也有个范围,丑得恰当是可爱可笑,丑到一定程度是可怕可憎。


小丑为什么让人发笑?是因为他破坏了我们对于相貌的基本认知,他破坏了我们对于相貌的固有的认知逻辑通道。

 

三、为什么有的“倒霉”不让人发笑



我们来看一组场景:


C组:

1.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落魄的推销员,他开始的时候接连遭遇不幸,甚至带着儿子睡在卫生间。

2.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在路上走着,这时候传来奇怪的声音,老太太侧身一看,旁边一面墙倒塌了,墙一下子朝老太太扑来,老太太来不及躲闪,被倒来的墙埋在地下。

 

请问,《当幸福来敲门》里的倒霉的推销员,被墙埋住的老太太,他们都比一般观众弱,观众身份比他们优越,他们都“倒霉了”,但是他们为什么没有让人发笑?


优越感理论的支持者会这样解释,因为喜剧最大的特征是“间离”,让人物倒霉出丑,却不让观众对他产生同情,以上两组之所以不会引人发笑,是因为里面的人物让人产生了怜悯和同情,所以观众不会发笑。这样的解释听上去好像很有道理。“优越感”理论对于之前我们列举的B组案例,它解释不了,现在我们又列举了具有“弱势”的人物,它想解释,却又给你加了个附加条件,这说明什么?哲学家王东岳先生说过,如果你想在一门学科里建立自己的理论模型和框架,那么它必须完成逻辑三洽,即:自洽、续洽、他洽,如果不能满足这三洽,那么这个理论一定不成立。“优越感”理论,解释不了很多喜剧现象,让它再去解释比观众低的弱势主人公的时候,它又加了个附加条件,由此可见,“优越感”理论是多么站不住脚。


如果你认为优越感理论对于以上两组案例的解释是正确的,那么我们再看以下场景。


D组

1.《当幸福来敲门》中,威尔·史密斯扮演的倒霉推销员,开始的时候倒霉,可是后来无意中闯入一个公司,被人误认为是新来的领导,误打误撞,帮人解决了一系列难题,结果成了该公司的总经理还抱得了美人归。

2.一个头发花白的老太太,拄着拐杖一瘸一拐的在路上走着,突然传来奇怪的声音,老太太一看,路边一面墙倒塌了正在向自己扑来,老太太不慌不忙,拿起拐杖在墙上连续点了几下,倾斜的墙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老太太吹着口哨离开了。 


目前这组场景里,主人公最后都没有倒霉,也没有出丑,而是恰恰相反,他们出彩了。但是这两个系列场景却能够让人发笑,这是为什么?“优越感”理论又怎么来解释?


答案是,优越感理论根本解释不了这两组场景,解释不了为什么C组不好笑,为什么D组好笑,因为这个理论本身就是狭隘和错误的。


下面,我来解释下,为什么C组不好笑,而D组好笑。


《当幸福来敲门》里的威尔·史密斯是一名弱者,他处在社会底层,他个体比较弱,且他处在一个负面的方向上,离婚带孩子没钱,这时候,主人公现在以及将要指向的方向,也是负面的。因此,假如我们让他更惨,更倒霉,只不过是让他在负方向上走得更远,这仍然在“负方向”这一轨道里,所以不会让人发笑。一旦我们把他的处境的方向改成“正方向”,情况会截然不同,一旦我们利用很多巧合和夸张让他一步步阴差阳错成为总经理,他就巧合性的从负到正,于是观众觉得好笑。因为,我们让主人公打破了他固有的原本的方向,也就是说我们打破了观众对于一个弱者的固有认知通道,巧合性的让他跳到了另外一个反向的轨道。



老太太的例子,也是这个道理。当她是一个弱者的时候,在这个方向上,被墙砸倒不过是在同一个“弱”的方向上加深,并没有跳离原有轨道,所以不好笑,一旦我们用夸张让她跳离“弱”的轨道,走上了“强”的轨道,观众就会觉得好笑了。


小丑为什么接连倒霉会让人发笑?倒霉是一种“弱”方向的指向,所以小丑内在精神和情感必须是“强”方向的,他的倒霉才会让人发笑,因为在这里他的行为与他的精神或者情感出现了轨道的偏离。比如,我们让一个小偷去一个人家偷东西,却接二连三的倒霉,要么被砸着脚要么撞破头,这时候观众会发笑。在这里,小偷是坏人,但是坏不代表弱,小偷与住户这组关系来说,小偷是“强”的一方,坏在这里意味着“强”,即他的精神状态一定是“强”的,他如果在这里越“强”,那么他接连倒霉所产生的喜剧效果越强。


比如,我们让一个彪形大汉去偷东西,结果总是倒霉出丑,这会更容易让人发笑。而我们让一个9岁的瘦弱的刚被母亲抛弃的小女孩去偷东西,然后让她接连倒霉,这不会让人发笑,因为小女孩的精神和情感状态是“弱”方向的,倒霉是让她更弱,因此不会引人发笑。如果我们让她夸张性的由弱走向强,那么就会让人发笑。比如,这个可怜的小女孩去偷东西,她轻松得躲过凶恶的狼狗,强壮的保安,然后一步步盗窃成功,这时候观众就会发笑,在这个过程中,女孩越弱,她最终通过巧合克服的困难越大,喜剧效果越好。

 

四、让人发笑的根本在于制造了骤然的认知逻辑变轨



到了这里,你可以看到,我在用一条简单的规律,在不加任何附加条件的情况下解释了能够让人发笑的原因,以及不能够让人发笑的原因,而“优越感”理论却做不到这一点。现在你应该能够明白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了吧?如果你还心存疑问,那我不妨在这里把这条简单的规律再详细说明下,然后你用它去解释你能够看到的任何让你发笑的现象,同时也用“优越感”理论去解释,两者做个对比,看看哪个更有说服力。


一切让人发笑的根本是什么?

  

一切让人发笑的根本在于:我们制造了骤然的认知逻辑变轨。

 

以我们坐火车为例子,如果火车在快速前进的过程中,司机迅速的变换到另外一条轨道上,会发生什么?我们的身体会脱离座位,我们的身体会失去重心。同样的道理,当我们的认知逻辑轨道突然变换到另一条轨道上的时候,我们的情绪会立即失去“重心”,会立即被“架空”,被释放,于是就产生了笑。

   

假如你是“地心说”的支持者,而我是“日心说”的支持者,我找到你聊天,我把我关于“日心说”的理论以及相关的逻辑推导过程都告诉了你,你终于被我说服,也成了“日心说”的支持者。在这里,我破坏了你“地心说”的认知逻辑轨道,但你没有笑,这是为什么?


这是因为我说服你的过程,是缓慢的过程,是有条有理,层层递进的过程,而我的解释又无比坚实,使得你最终完全信服。关键在于这个过程是缓慢有序的,我给你解释的逻辑是无比坚实的,所以这就产生不了情绪的释放。还是以火车为例,如果火车司机先慢慢降低了运行速度,然后在速度极慢的情况下,他完成了火车的变轨,这时候,你的身体会脱离座位吗?不会。因此,认知逻辑变轨的一个基础是,它必须是骤然的,而巧合和夸张是制造这种“骤然”的常用手段。

 

用适度的巧合和夸张制造骤然的逻辑轨道的变换,这才是制造笑料的不二法门。

     

优越感理论,在喜剧界流行很多年,被很多喜剧作者和爱好者推崇,并奉为圭臬。实不知,这是一个非常狭隘的逻辑推断。就像我们看到太阳东升西落,便断定太阳必是围绕着地球转,而当我们找到很多宇宙现象跟它相悖的时候,那一定是“地心说”这个学说错了。

 

受“优越感”理论的影响,很多作者认为喜剧必须要靠出丑,靠作践自己才能取悦观众,因为在他们看来终极目的是让观众获取更大的“优越感”。如果你坚持这样认为,并把此作为你喜剧创作的核心法则,那么你将永远与低级的喜剧相伴。一些低俗的二人转表演以及玩伦理梗的相声就是例子。如果你能够明白,喜剧让人发笑的根本在于,我们用巧合和夸张制造了骤然的认知逻辑轨道的变换,并在创作中坚持这一点,你将找到更多的制造笑料的手法,你也更有可能创作出有质量的喜剧。


E / N / D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编剧帮立场。

供大家交流与学习


作者简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