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简介
张有光
张有光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教学名师。1980年从浦江中学考入大学,1984年获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学士学位,1987年获北京大学数学系理学硕士,1990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通信与电子系统工学博士。现为工信部研究型教学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国家级教学团队与国家自然基金创新群体核心成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曾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北京市教学名师、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国家公开视频课1门、中国电子教育学会优秀教材一等奖,校级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自旋电子器件随机性的神经网络认知系统2015-2018”,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专项“自旋电子非易失存储芯片关键技术研究2015-2017”,参与多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已经完成多项国家自然基金、973
、863子课题。
6月16日晚七点,浦江中学80届校友张有光教授回访母校为浦中学子作了题为“人工智能时代:大学教育的变革”的报告。
讲座一开始,张有光教授就亮出了同学们关注的重点问题: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可以代替大量劳动力,甚至有人称未来机器人能代替百分之八十的人类职业,剩下百分之二十的人类设计机器人。这诚然有些夸张,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体力劳动者将逐步被淘汰的现实。职业的变化带动了大学教育的变化,那么,公认为用“学一门技术养活自己”的大学该如何培养人才呢?
张教授例举了一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功人士的例子,并总结道:在这个互联网与人工智能盛行的全球化时代,人才需要拥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和人文素养。
张有光教授表示,以后的大学教育会更多地融入社会,比如北航电子系与华为的合作使北航学生拥有了在华为实习的机会。同时,大学会开设创业课程,并致力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张有光教授如是说:“我们的学生要感到哪些定理是自己发明的,比如牛顿定律,牛顿只是恰巧比我们早生三百年。”接着张有光教授引用了美国某大学教授的话:我们的大学正在培养的学生,必须能进入那些尚不存在的领域。
在拥有超前思维的同时,张有光教授表示,大学对学生的心灵建设会更加重视,这就是所说的人文素养。毕竟,“机器人能在理性的东西上发展到一个高度,”张有光教授说,“但在目前机器人拥有自我意识还是不可能的,这是人类的取胜之处。”
最后,张有光教授总结道:科技注入人性才有价值。不论是创新还是人文,都是机器人所不能比拟的。
报告会进入学生提问阶段,一个女生举手问道:自主招生难不难?报告厅内哄笑四起,而张有光教授耐心地答道:“勇气比知识更重要,你第一个提问,勇气是可嘉的。”在教授的鼓励下,报告厅内一时小手如林,所有的问题张有光教授无不耐心地结合自己的经验为同学们解答疑惑。待老师宣布提问环节结束,几只小手才恋恋不舍地放下,退场后又立刻涌出一群同学将教授围得水泄不通,纷纷与张教授交流。
相信只要给科技注入人性,你就会成为人工智能的驾驭者。
浦江中学
黄韫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