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海派书坛曾占半壁江山 未来谁扛大旗

 独坐酒巷 2018-01-01

沈尹默作品

  沈尹默作品

  目前,国内不乏专业的书画杂志和报刊,但这些针对的都是业内人士,而《国际金融报》的读者群主要是金融机构高管和从业人员,这部分人群有多元化的投资需求。随着近几年书画投资热一浪高过一浪,拍卖行书画屡创天价,全民投资书画的时代已经到来,因此,适时推出书画版顺应了读者的意图。

  据调查,我们的读者希望阅读到高品质的介绍书画的文章,希望了解最新的书画市场行情,寻找到最具升值空间和潜力的书画家。而国内外的很多书画名家也希望金融资本会关注他们、了解他们,甚至去投资他们。还有部分读者,他们暂时没有投资书画的打算,但他们特别想获得一些书画鉴赏方面的知识,学习一些书画收藏的经验。

  本报开辟的书画版,暂定每月一期,旨在将金融和艺术嫁接在一起,让更多的艺术名家能走进金融人士的视野,让更多的金融人士能了解到最新最真实的书画市场,本版将聚焦书画市场的行业新闻,涉及书画鉴赏、投资等方面,并通过深度报道的形式来宣传名家大家、推荐新人。

  书画版是个开放的平台,鉴赏、探讨、交流、投资,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欢迎书画家、书画评论家,以及我们的读者和所有对书画鉴赏、投资有兴趣的朋友一起参与进来。

  “一想到上海书坛的现状,我就十分揪心,上海书法在全国的地位今非昔比,在排名上已经非常靠后,而我们曾经的辉煌似乎正渐行渐远。”上海书协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领导坦承。

  事实上,上海书法的整体实力远远不及河南、山东、浙江、江苏这几个传统的书法大省,就连最近几年崛起的安徽、江西也有隐隐超过之势。上海书法的“落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由中书协举办的重大比赛或赛事,上海书法团队鲜有获奖者;第二,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书法大家,上海屈指可数。

  以最近的兰亭奖和国展为例,兰亭奖和国展是中国书法界的最高奖项,也是最具代表性的奖项,获奖者常常会因为获此殊荣而一夜成名。令人遗憾的是,在第四届兰亭奖获奖名单中,上海军团仅仅出现了余军和闻毅敏这两个名字。

  同样,在第十届书法国展上,即便是在上海赛区,本地军团也斩获不多,只有张丰、张卫东、朱银富、赵冠军、史明洁等少数书法家榜上有名。

  其实,获得多少奖项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这个地方的书法家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虽然上海有周慧珺、沃兴华、周志高这样的名家,但也难改变上海书坛积弱的格局。

  当年海派 半壁江山

  “从民国开始,众多书法家汇聚上海,他们的创作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全国范围产生广泛影响,一直到解放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形成了上海书法的黄金时期。当时,名家辈出、群星璀璨,上海成为全国的书法重镇,占据中国书坛的半壁江山。”上海书法家协会理事张卫东如是说。

  已故书法大家沈尹默、白蕉、王蘧常、潘伯鹰、邓散木、谢稚柳等,个个是一等一的书法大家,他们的书风影响甚广。特别是沈尹默,他是那个时期上海当之无愧的“旗手”,被誉为帖学大师。

  民国初年,书坛就有“南沈北于(右任)”之说。20世纪40年代,书坛又有“南沈北吴(吴玉如)”之说。著名的文学家徐平羽,谓沈老之书法艺术成就,“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无愧。”已故全国文物鉴定小组组长谢稚柳教授认为,“数百年来,书家林立,盖无人出其右者。”已故台北师大教授、国文研究所所长林尹也赞沈老书法“米元章以下”。

  白蕉的书法成就较之沈尹默恐怕不遑多让。他以魏晋书法为宗,追求韵味。沙孟海誉其为:“300年来,能为此者寥寥数人。”

  沈尹默长在风格多样,吴玉如长在跌宕奔放,白蕉则长在萧散洒脱。白蕉的学生孙正和曾说:“沈尹默先生传羲之书风如鉴湖之风,澄澈明净。马公愚先生传羲之书风似会稽之酒,芳香醇厚。邓散木先生传羲之书风如越王之台,严峻高耸。白蕉先生传羲之书风如兰亭之竹,潇洒脱俗。”此论诚不欺人也。

  邓散木行草书浸淫于二王书系,作品潇洒流利而秀逸,清新圆转而委婉,不激不厉而尽显阴柔之美;于篆隶,师从萧蜕庵,或委婉用帖学笔法,或苍劲用金石笔法,呈豪放苍劲、古朴雄强之气象,创立出一种个人风格强烈的草篆;楷书以唐楷为主,兼写北碑,尤精小楷。

  潘伯鹰是举世公认的书法名家。坊间论及潘书,多言他是“二王书风的积极追慕者”。潘伯鹰的行书书浏丽健劲、潇散超然,得《十七帖》及孙过庭《书谱》之法,可以说颇有二王风致。

  马公愚篆书,古朴厚重,典丽儒雅;隶书结字疏朗,舒展,柔中寓刚;真书取法钟太傅,笔力浑厚,结体宽博;行草学王右军,俊逸神超,妍美流便。

  谢稚柳集书画、诗词、鉴定于一身,其行草书作品早期能再现陈洪绶飘逸悠然的神韵,加之他对艺术品的高超的艺术见解力,使他能在晚年毅然变法,在《古诗四帖》的基础上创设出一种能代表自己独特风格的草书,他的艺术行为很明确地说明从一本帖中是能变化出一种风格的。

  从近代书法史的角度看,王蘧常走的是一条自乾嘉“尚碑”、“尚气”的一路,强调的是线条的朴茂雄厚,结字的天趣横溢,章法的错落变化,是帖学系统的又一大反拨。他的章草如虬龙盘屈,功力非凡,谢稚柳先生推崇道:“于章草书法千年以来第一人。”

  此外,还有像才华横溢的钱瘦铁、苍茫厚重的朱复戡、挥运如意的钱君匋、谨严内敛的顾廷龙、平稳秀美的任政、浑厚洒脱的胡问遂,以及朴拙清灵的赵冷月等。

  由于他们的存在,上海书法具有了多姿多彩的格局和气象,也使上海书法能在清末民初以后以最强的阵容在全国书法界立足。这一时期的书法创作主要在重视本体的研究的基础上将书法的影响扩展到各个文化领域,其创作观念是自由而开放的。他们在自己的领域中具有自己的知识优势从而确立起自身的权威性,他们的研究是具有深度和厚度的,同时,他们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在其他领域中的成就也使他们在整个社会话语体系中是有份量的,谁也无法忽视他们的存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探索几乎涵盖了书法中的技法与法度、理论与创作等方面的美学表现和趣味追求。他们的存在,为上海书法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今海派 领衔名家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当今的上海书坛,可以用这么几个字来总结:周慧珺名气大,沃兴华成就高,周志高影响力广。周慧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沃兴华曾经是上海书法家协会秘书长,现在是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周志高是现任的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

  周慧珺是继沈尹默之后海派最为杰出的书法家。她秉承了沈尹默融合晋唐、兼采北碑风骨的创作路子,尤其对米芾的别有会心、多所采撷,使其字构变态尤多,有一种遒劲的骨力。在中国书法由萌动走向复兴的整个20世纪70年代,甚至到80年代初,周慧珺成为书坛的一代骄子,由她代表的海派书风,风靡全国,从者如云。同时,周先生还敢于不断地否定自我,把自己的视野和触角深入到北碑之中,富有极强的创造力,其后期的作品给人以刚强雄浑之面目。这对当时的书法中青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沃兴华曾历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展评委、上海市书协秘书长、流行书风展主持人等。在中国书法在进入新时期以来,沃兴华是一位“名家楷模”式的人物。他在书法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令人颇为敬服。在创作方面,沃兴华具备深厚的传统功底,其倡导的“民间书法”已形成潮流,虽毁誉参半,但影响力不可忽视。

  周志高创办了国内首家《书法》杂志,启功先生曾称,“其所编刊物,创始于书艺重兴之初,有筚路蓝缕之功,历十余年而其绩弥盛。”周志高又先后倡导主持或参于一系列重大活动,对当代中国书坛影响深刻。周志高的行草书,飘逸之中不乏厚重,灵动之中又蕴有劲力,气息连贯,潇洒驰骋,虚白相映,刚柔相济,灵动而俊朗,劲健而又厚重。

  而今,周志高又在上海市书协主持工作。

  此外,高式熊的篆书、宣家鑫的隶书、刘小晴的小楷、王伟平的行草、丁申阳的大草等都还有一定的影响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国贤,取法晋唐,格调古雅,行草篆皆能。

  这一时期的书法家无论在人数还是在书法热情的投入方面较之前一时期丝毫不逊色。上海书法的新时期的格局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的基础上形成的。这个团队对推动当代书法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他们的追求目标就是以坚持古典意趣为主格调,追求个人风格和面貌的多样性发展,在一些领域依旧保持着旺盛的创造活力和全国领先的地位。

  尽管后来,上海书法并没有形成大的波澜壮阔的书法思潮,按照上海以往的人文心理的形成和积累也不大可能用一种带有群体激情的方式来展开艺术活动,上海的艺术家在一定程度上比较冷静,个体的自由创造追求更鲜明些。所以,这个团队所起作用的时间并不是很长。

  其次,上海书法在对书法本体的处理上,诸如用笔、点画、行气、章法等一些传统领域,书法家关注的课题依然热情不减,这和全国范围内关注书法的总体效果的趋势有一定距离。当然,这在传统与创新、古典与现代的冲突的上海书法界里还是存在,这就使得上海书法具有了它特有的张力。

  未来海派 谁扛大旗

  再过20年,甚至30年,谁会成为海派书坛领袖,谁执海派书坛之牛耳,我们无法预测。但我们不妨列举部分已经成名,或小有名气的中青年书法家。他们目前已经是上海青年书法家中的一线人物,他们的创作蒸蒸日上,他们的影响一天天蔓延。他们是海派的希望,是海派书法的未来,领军人物或许从他们之间诞生。

  张卫东、彭烨峰、张洁明、朱银富、赵冠军、余军、严亚军、史明洁、闻毅敏、孙滨、李涛、潘龙飞……也许,你对他们有些了解;也许,你对他们还很陌生,但笔者敢肯定的是,他们全部是上海书坛的实力干将,是被业内人士所公认的。

  他们活跃在当今的书坛上,他们的名气或大或小,他们的成就或高或低,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特点:全是中书协会员,并且都是获奖专业户。他们囊括了中书协和上海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各种赛事的大奖。在没有更好的标准去衡量一个书法家的水平和实力时,我们能参考的硬性指标,只能是获奖的质量和数量。

  客观地分析,张卫东在青年书法家中的地位要高出半筹,这不仅因为他头上顶着上海青年书法家协会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行书委员会委员、上海书协理事等众多头衔,更重要的是,他确实是实力派的书家。另外,对上海书法的普及和推广,张卫东也作出了不小的贡献。

  众所周知,书法写到一定的阶段,都会遭遇瓶颈,书家能否破茧而出,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笔者认为,未来的上海书坛领军人物必须具备以下素质:第一,超凡脱俗的悟性和天赋。艺术偏爱天才;第二,深厚的国学功底和全面的艺术修养。书法需要姊妹艺术的滋养;第三,锲而不舍的坚持,在传统基础上的突破和创新。

  “书法之妙系于一心,心有多深,书法的境界就有多高。书法比拼的不是技巧,而是国学的功底和对艺术的领悟。”上海青年书法家们不仅在书法的技巧上孜孜以求,还能博览群书增强内功,形成自己不同的艺术风格。

  张洁明,擅行书,集智永、赵孟頫、董其昌于一体,书卷气、文人气十足。

  严亚军,擅草书,恣肆放荡不失儒雅,是为得道者也。

  杨贤淼,以二王行草为根脉,迂回婉转、形骸放浪,帖派高手。

  张丰,擅草书,以右军、孙过庭出之,假以日本高僧假名书道,洋洋洒洒,可观。

  闻毅敏,草书以书谱为源,章草为流,纵横捭阖,左右逢源。

  孙滨,草书得明清调之精髓,行如疾风骤雨,倏忽雨注,惊心动魄。

  赵冠军,草书衣钵二王,继而书谱,随之白蕉,动如脱兔、静如处子。

  方存双,楷法钟王,继以褚河南出,笔精墨妙,形迹旷朗,翩翩君子也。

  彭烨峰,行草根系帖学正脉,最难得处萧散疏旷,文质彬彬。

  张斌,行草线质厚朴,行迹自如,不骄不躁、不激不厉。

  张成忠,隶法秦汉,古朴苍茫,不事雕琢,一任烂漫。

  余军,擅楷书,出自晋唐,游于钟王,辅以汉魏,隽秀飘逸,古雅清灵。

  以上年轻书法家假以时日,再经历打磨,他们的成就,或许值得期待,他们能否再创上海书坛未来的辉煌,我们拭目以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