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母“行骗”指南,优秀的孩子都是这样长大的......

 王老轨的资料 2018-01-01



小时候

父母为了让我们听话

总是会编出各种各样的谎言来骗我们

小时候的我们总是对这些谎言深信不疑

等到逐渐长大

再看到这些谎言的时候

内心总会觉得好笑又感动


这两天

微博上就有一位小家伙走红了

妈妈为了让他好好吃药

真是煞费苦心



有不少网友说:

连易拉环都没有打开!!!

就这么敷衍我?

真的很替小朋友生气好吗!!!!


也有人说

“骗”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教育的成功与否

就在于你如何“骗”孩子


今天

小编就要给大家讲讲

教育中“骗”的种种手法和成果

希望给父母一份“另类”的育儿思路

树立起自己的家教新方法。



NO.1

科学地糊弄孩子

行骗指数:★★


《世说新语》中,有一个故事是讲谢安和谢玄的。


谢玄小时候喜欢戴着紫罗香囊、挂着覆手(女性妆扮),很风流自赏的样子。


他的叔父谢安知道,从长久来说,这个爱好可能不为社会所容,但他又不想伤害小朋友的小心灵,所以就想了个办法:他假装和谢玄赌博,把香囊赢了过来,然后偷偷烧掉了。

对待小朋友那些天真善良的小心思,大人有很多种处理的办法。


√ 跟他谈谈男生不宜佩戴紫罗香囊的理由

√ 羞辱他像个女孩子

√ 直接把紫罗香囊夺过来烧了


但显然,谢安选择了最温淳的一种。对大人的道德标准来说,这种方式不一定是最正当的,甚至有些不够光明正大,但它却是小朋友在那个年龄里最能接受的。



NO.2

欲擒故纵

行骗指数:★★★


“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四大家”,这副对联形容的是宋代著名的三苏。苏洵和他的儿子苏轼、苏辙的文学成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无人能比。


但是据记载,苏轼和苏辙并非天生神童,小时候也非常顽皮,贪图玩乐而不爱读书。


父亲苏洵并没有采取“棍棒教育法”,每当孩子们玩耍打闹时,苏洵就躲在书房里面读书,有时还忍不住哈哈大笑。


当儿子跑过来想瞧个究竟时,他又把书赶紧“藏”起来。


孩子们以为父亲瞒着他们看什么好东西,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将书“偷”出来看,渐渐地也喜欢上了读书。


古往今来,聪明的父母,都懂得“欲擒故纵”的妙处。


“欲擒故纵”原本是打仗时的一种战术,在现代社会中又称“冷淡成交法”。


也就是说,抓住对方的需求心理,先表现出“不强求”的宽松态度,使对方反而产生惜失心理,从而主动迎合我方的条件。


很多父母整天耳提面命地催孩子读书,恨不得压着孩子读书。智慧父母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不强迫,还提出禁令,吊足了孩子的胃口。孩子出于好奇心,一定会自己找书看,阅读的趣味也会倍增。


找书来读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就像是冒险游戏一样充满刺激,他自然乐此不疲。



NO.3 

“你是天才”

行骗指数:★★★★


有一个世界级的大骗子,叫罗森塔尔,他是世界著名的心理学家。


有一次他到一个学校,随便挑了十几个孩子,说他们是天才,将来会有了不起的成就。


结果八个月后,学校的校长和老师们真的发现这些孩子进步明显,慢慢变成了天才。


这个骗局后来被称为“罗森塔尔效应”,也叫“期待效应”。


几乎任何一个学教育的老师都知道这个骗局。凡是能从中悟出点道理的,掌握这个骗术的,都成为优秀老师。


可有的老师,却以为自己长有一双慧眼,不能睁一眼闭一眼,而把孩子身上的问题看得清清楚楚,并一一指出,反而没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还有一个很多人都听过的故事:


一个妈妈去开家长会,结果老师告诉这个妈妈,他的孩子全班最差,最多坐三分钟就会分心。


这位妈妈回去以后骗孩子说:老师表扬你了,说你现在能坐三分呢,进步很大。孩子非常兴奋。他慢慢能坐住五分钟、十分钟了……这位妈妈就用这种骗的方法一直把孩子骗进了清华大学。


NO.4

三步走:让谎言成真

行骗指数:★★★★★


人的行为形成最大的秘密是:先定为,再装为,后变为。


比如,我们希望孩子是个爱学习的人,就可以用三步来实现。


先定为:用尽一切方式说孩子是爱学习的。对孩子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别人说他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平时就把他当作是爱学习的好孩子对待。


再装为:刚开始的时候,孩子可能对你说的话感觉莫名其妙,但当他经常听到别人把他当作爱学习的榜样宣传时,他就可能会去尝试一下爱学习的感觉。


一旦孩子有任何爱学习的表现,立即会得到他人的肯定:他果然是个爱学习的孩子。于是,这个孩子就会更多地表现为爱学习。


周围说他爱学习的人越多、越广,说他爱学习的人坚持越长时间,他表现得时间就越久。


后变为:当这个孩子经常装成爱学习的样子,慢慢的就形成了一种习惯。他觉得他就是这样的人,爱学习是他本来就有的状态,于是他真的成为爱学习的好孩子了。


俗话说,谎言说一千遍也会变成真理,如果所有人都相信某个人是什么人,那他很可能会变成什么人。


心理学家曾经研究得出结论:想让别人变成什么样的人,就以他是什么样的人来对待他。

优秀的老师和父母正是有意或者无意遵循了这个原理,他们把孩子先定为优秀的,聪明的,有爱心的……


然后,孩子在这些老师或父母面前就装成这种人,最后他们真的成为了这种人,老师或父母的教育也取得了成功。


值得玩味的是,当你不断抱怨孩子不够优秀的时候,其实你也是个骗子,只不过你用话语,把孩子逐渐骗成了一个不优秀的人。


教育,是一场旷日持久的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有正确的目标,朝着正确的方向的确很重要,但这仍然不够,好的父母,都是“骗子”,他们一步步把孩子“骗”上正途,让孩子在“无痛”中体验到成长的乐趣、学习的滋味,直到有一天,他们年纪足够大、心智足够成熟,自会体会到父母的用心良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