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总是动气责人 还是修养不够

 落日余晖sc6k7m 2018-01-01

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传习录》

阳明先生的一个友人,经常容易动气责人。

先生这样警诫他:“修养自我,需要懂得反己。”

如果一味紧盯着别人,只能看见外面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看不到自身的过失,哪还有修己的余地?

只有做到反己,一心专注自身,才会发现自己还有很多未尽之处。自我完善都来不及,哪还有责人的工夫?

舜的弟弟叫象。象这个人性情傲狠,顽劣之至,最终却能被舜所感化,正是因为舜没有揪住象的奸恶不放。

若舜一心只想着矫正象,满眼尽是他的坏处,以象桀骜顽固的品性,势必不肯低头相就,怎谈得上“感化”二字?

友人听罢,颇感慨悔恨。

阳明先生又劝诫他:“至今以后,不要对别人的是非品头论足。如果遇事又想责怪争辩,就把它当作私心大病,努力去克服就好了。”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从来都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

一遇事便动气责人,病根还是“自我”太重,得失心太切。

我们总是有意无意间,用自己的规则去评判他人,一旦不符合自己的预期设定,“私我”就得不到满足,就容易生气急躁,免不了一番埋怨指责。

久而久之,面对此种情境之时,动气责人就成了下意识的反应模式,结结实实地造就了我们的“坏习气”。

要医治这个病,先要克去己私,除私欲之蔽。这是古圣先贤的谆谆垂教,是生而为人一生修行的初始。

道德是一种自律,标尺要对着自己。试图改造别人,是很多人的一大误区。

很多时候,我们善于拿着道德的尺子,良善的尺子,去衡量检测每一个人。

但是有一个人,我们总是忘记,应该用同样平等的标准去要求他,那个我们所忘记的人,就是自己。

先正己,然后能正人;先成己,然后能成物。

遇事动气责人,以他人之失罪于己,是最懦弱无用的对抗。

孟子说:“身不行道,不行于妻子;使人不以道,不能行于妻子。”

自己做不好,哪怕是自己的妻儿子女,也难买你咄咄逼人的账。

最有效的做法,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自身足够端正,正能量自然会扩散到周围,影响到身边的人。

任你平素如何从容大度,若遇不称心之事,还在动气责人,就是修养不够的表现。

笑容可掬,和颜悦色,举手投足都流露着优雅和教养,这只是修养的一部分。

真正健全的修养,不是要你强压怒气,掩饰在宽容体谅的伪笑面具之下;也不是要你变成一个没有棱角的老好人,任人越界,欺压摆布。

而是当你被这个世界刻薄以待时,

你有强大的内心,由向外转向内,由他人转向自身,真正在心底里不起波澜、云淡风轻;

你有足够的智慧,懂得设身处地,懂得欣赏和知足,唤醒人性本有的良善微光。

柔软下去,温暖起来。相信善意和正气的感化,相信自己能带给身边的人真实的滋养和改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