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史,是一部破立并举、繁简并行的历史。 东晋王羲之,以其绝无仅有的楷书、行书、草书水平,纵横上下近二千年,被后世尊称为“书圣”。然而,要说继承右军衣钵而变法最为成功者,非王献之莫属。 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人称“王大令”。他继承父学,然能精研书势,另辟蹊径,变魏晋质朴的章草书风为自然洒脱、典雅流便的大草书风,独创“大令体”“一笔书”。 王献之留有《中秋帖》《鸭头丸帖》等草书传世名作。同前二帖不同,草书《忽动帖》(拓本),如“大鹏抟风,长鲸喷沫,悬崖坠石,惊电遗光”,是献之为数不多的字字独立、少有牵丝的精品力作。 元代书法家俞焯称赞:“草书自汉张芝而下,妙人神品者,官奴一人而已。” 明代书法家丰坊评析:“右军用笔内擫、正锋居多,故法度森严而入神;子敬用笔外拓,侧锋居半,故精神散朗而入妙。” 王献之草书《忽动帖》 释文:忽动小行多,昼夜十三四起,所去多。又风不差。脚更肿,转欲书疏,自不可已。唯绝叹于人理耳。二妹复平平,昨来山下差静,岐当还。 |
|
来自: 昵称51072331 > 《王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