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墨香画韵,笔中芳华——苏国华书画

 白空林 2018-01-02
播放GIF

一缕丝绸般的阳光,清澈动人。它穿越晨曦,透过玻璃窗,在摆满笔墨纸砚、古香古色的书房中,弥漫开来。聚精会神练习书法的苏国华,精神矍铄,思维敏捷,其身心遨游于书海,执着于新知之求。

苏国华的父亲苏星桥,是位受过高等教育,文化底蕴厚重的军人,有深厚的书法造诣,结交很多当时的书画大家。他与张大千结为挚友,经常请教技艺。苏国华的母亲马金香,是位有才华和传统修养的大家闺秀,识阿文通汉语,熟读四书五经,有着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喜好书画,教子有方。苏国华成长在这书香门第之中,受家庭熏陶,开始习画,并得到张大千的指点,由此开启以画为主,兼练书法之路。

新中国建立后,上大学的苏国华,怀着一个热血青年的梦想,开始自己坎坷的人生之路。全家迁往新疆,是其人生最险恶的阶段,放牧,养蜂、打工、做包工头、做生意等,他曾写'舛错韶华抛戈壁,铁笔含恨做锈犁'的诗句抒发情感。正是这段特殊的人生经历,故起字号' 天山牧人'。而这些磨难,始终未改其酷爱书法的初衷,在恶劣环境下,更是铁笔不离身,书帖不离手。坚持潜心研摹张芝、二王、怀素等碑帖,尤其对二王的碑帖进行苦心钻研。六十余载的坚持不懈、刻苦练习造就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书法线条之美在于用笔用墨”。他的行书注重墨色的浓淡枯湿及轻重虚实变化。中国画讲墨分五彩,这五彩之关键在于水,即利用水墨交融而显现出生机勃勃的趣味,恰如声乐中节奏的强弱变化,也暗合古典诗词中的平仄关系。

他善用“涨墨法”,把书法的点、线扩展到面, 每一个涨墨形成的面,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从而形成在墨色上最强、强、次强到弱的循环往复。他利用墨的枯润、浓淡,使作品产生动荡和跳跃,颇有水墨画的味道,值得细品。

特殊的家族背景,丰富坎坷的人生经历,严厉的家庭教育塑造出苏先生的独特个性。苏国华性情豪放,为人正直,待人真诚,孤傲不训,不入俗流,不畏强权,性情刚毅,一心追求书画艺术的真谛,追求书心统一超俗境界,其性格对他的绘画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论画》中“若长短、刚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则神气之具变也”。“以形写神”在他的画作得以充分体现,形是造型艺术的基础。正确、严谨的造型在他看来是画面具备神韵的前提。

《魏晋胜流画赞》中云:“以形写神而空其实对,荃生之用乖,传神之趣失矣。空其实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小失,不可不察也。”“以目传神”是苏国华“以形传神”的核心部分。画人物画注重眼睛所注视的东西,如视线无所对,则无法出眼睛的传神。很多人物性情的表达,在眉宇鼻口之间。当他切身体会,妙想迁得,在掌握对象的思想感情及主要特征后,用艺术的表现手法表现在画面上。

齐白石常说:“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花鸟画创作中,他常 “形神兼备”。只追求形似是不能满足作画者或是观画者的审美追求,画面具备“形”之外的“神”才能生动吸引观者。

苏国华讲:“习字练画的人都明白‘书画如人’的道理。真正潜心其中的人,随精神的深入理解,做人会越来越清静雅淡,书画隐含做人的真谛,不争不抢、不浮不躁。这让我感觉很幸福。”

近年来苏国华获“中国当代最具影响力书画名家”“中华文化名人”“金奖艺术家”“中华民族杰出艺术家”等荣誉称号,书画作品远走日本、韩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深圳、广州、成都等国家、地区。2010年底苏国华参加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办的“中国书法家峰会”书展,并获“民间优秀书法家”荣誉称号,2011年获得海峡两岸书画大展一等奖。

苏国华书法作品 室内效果图

中国新长城组委会推介

中国长城艺术家—苏国华

Chinese artist——Guohua Su

生于甘肃临夏

字子石 号天山牧人

中国书画家协会副主席

中国人民艺术家协会会员

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西安曲江书画院会员

甘肃省穆斯林美术书法会会员

中华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

中华文化名人堂名誉院长

中国国际艺术家协会艺术顾问

中国国际现代艺术研究中心艺术顾问

书卷多情似故人

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

胸次全无一点尘

中国艺术家与民族品牌

全国媒体联播推介第一平台

中国长城形象专题

在全国媒体联播平台同时播出

新长城传媒

我们做的是——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联系方式

xcczgm123@163.com

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者合作意向请给我们写邮件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