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车在欧美市场从来不跟情怀挂钩,挡在国内消费者面前的无非就是它和三厢版的巨大差价,而斯柯达国产明锐旅行车的决定,显然让旅行车爱好者的情怀落了地。 旅行车虽然目前的市场占有率很低,但对我来说这种车型并不陌生。我还很小的时候,上海大众的桑塔纳旅行车就在上海的大街小巷穿梭了,它充足的储物空间吸引了警方的注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桑塔纳旅行车警车就几乎代表了上海警察的经典形象。所以说旅行车进入国内市场真不算太晚,但为何一直没火起来?我觉得主要还是定价的问题,有太长太长的时间里,旅行车都是作为进口车型进入中国市场的,这就与国产中的三厢车型拉开了相当明显的价差。慢慢,这种花大价钱只多买了个大后备箱的行为,就只能用“情怀”来解释了。 除了情怀,旅行车还有什么 我一直认为,旅行车车主们说的情怀,大多数情况下只是花“冤枉钱”后的托辞,因为旅行车最大的特点其实是实用。巨大的行李厢空间可以方便收纳许多大物件,譬如对于家里有小孩的人来说,不用每次都把婴儿车折叠起来放入车内,显然可以节省不少时间和精力。这次我试驾到的1.2T和1.4T两种车型都带有电动尾门,便利性加到满分。 肯定有人会说,SUV的行李厢也很大呀,那就要说到旅行车的第二个优点了,就是驾驶体验。相对于SUV来说,旅行车的车身高度和重心都要低不少,在转向的时候车身的反应会更快,侧倾也会更小。在多年前我驾驶过进口的明锐旅行车,当时堪称“坚硬”的避震系统令我印象深刻,这次首次国产的明锐旅行车的避震也被调得颇为运动,在平坦的路面上给驾驶者充足的安心感,经过一些颠簸时也处理得相当干脆,但面对减速带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为了6AT也要等1.6L自吸 这次先行推出的车型有1.2T和1.4T两款发动机可选,不过给我选的话,我还是期待动力最差的1.6升自然吸气发动机。倒不是因为发动机的输出有问题,在明锐上,1.4T发动机在低速深踩油门的时候已经让前轮有些绷不住了,1.2T面对城市路况也完全不在话下。主要还是双离合器变速箱在低速时的反应有些差强人意。 双离合器变速箱在怠速或静止状态下轻踩油门,离合器摩擦片的结合比较轻柔,这种轻柔的动作阻碍了动力从发动机传递到车轮上,车辆的起步动作会显得有些拖沓,对于没有体验过大众双离合器变速箱的人来说,需要稍稍适应。在车速提升到20km/h以上的时候,所有的不爽都可以抛之脑后,变速箱的换挡逻辑相当出色,在减速和加速之间都一直选择着最合理的挡位,控制车速轻松,加速反应也很快。 我还是更期待稍晚些再推出的1.6升自吸版本,我对在开放道路上开快车一点兴趣也没有,“动力小点儿没关系,关键要够听话”是我的选车理念。在低速行驶时,6速自动变速箱会比7速双离合表现更好。如果你能忍受静止到时速百公里超过11秒的话,你也能跟我一起再耐心等等。 旅行车操控比三厢车差吗? 在驾驶感受上我并不觉得旅行车会比三厢车差,目前三厢轿车普遍重心靠前,而旅行车的“大屁股”恰恰让车辆重心更靠近车辆中部。车尾虽然反应会稍慢,但稳定性会更好,在过去的几年里,我使用旅行车完成在雪地、湿滑路面上漂移都觉得格外得心应手。这次试驾过程中,斯柯达也同时提供了明锐的三厢版本,我在对比之后并没有发现有明显的区别。明锐旅行车使用的是电动转向助力系统,路感并不出色,但突出驾驶的轻松感,回正和转向的力度都恰到好处。 中控屏恐受公众诟病 外观的分体式大灯褒贬不一,除了我个人完全不反感外,我也很难评判这在设计上是否成功,反倒是内饰中的一些细节令人在意。首先就是座椅,一开始我驾驶的并非顶配车型,手动调节的织物座椅倒是让我非常满意。菱形网格的织物面料透气性很好,座椅调节的范围和坐姿也相当出色,座椅靠背对肩部的支撑到位,四向调节的方向盘对于高个子来说也很实用。 白色和绿色相间的仪表盘可算是斯柯达的传统配色了,虽然看起来并无太多科技感可言,但其实这样的配色会让眼睛更放松,在夜间也不容易影响司机视线。倒是中控屏的选用让我比较难以接受。这次明锐的高配车型并没有使用传统的大众系MIB多媒体系统,而是一个基于安卓系统的触控屏,虽然拥有导航、手机互联等实用功能。但它无论是界面设计还是配色一点儿都不“大众”,就算告诉你它是一个来自后市场、汽配城的部件,相信你都会毫不怀疑。 价格低才是硬道理 不管怎么说,等到这款车上市之后,欣赏欧洲用车文化但囊中羞涩的、想要有实用性但又不喜欢SUV的消费者都可以花不到15万元人民币获得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旅行车了。我想的是,如果未来明锐旅行车的市场表现出色,或许真能稍稍改变一下SUV在国内一家独大的局面呢,给我们更多与国际接轨的选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