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白皮松——胜日寻芳(209) 有图
2018-01-02 | 阅:  转:  |  分享 
  
白皮松:三鬣白袍大将军——胜日寻芳(209)2009年10月21日摄于北京香山。白皮松,松科松属乔木。为我国特有树种,产于山西、河南、陕西、
甘肃、四川、湖北等省。生于海拔500-1800米地带。“白皮松”之名,是近代才有的,古时候并不这么叫。那古时候叫什么呢?因古人提到
某植物时,除了说个名字,很少做形态描述,所以很难作准确判断,只能猜个大概。出现最早的与之相关的树名是“白木”,载于大约战国时期出现
在的《山海经》。该书第十六卷《大荒西经》提到:“有沃之国……爰有……白木……”,意思是沃国这个地方出产“白木”。晋代郭璞为“白木”
注释:“树色正白”。白皮松从形态上看,最明显的特点,一是树皮脱落呈现斑驳的白色,二是针叶三枚为一簇。白木只符合了其中一个特征,似乎
不好认定,但清代人的一条注释让白木即白皮松的说法得以流行。南北朝诗人庾信的《枯树赋》中有“东海有白木之庙”的句子,清代人倪璠在其所
注《庾子山集》中解释:“白木:俗说密县东三里天仙宫,有白松,相传轩辕黄帝葬三女处,于今获存。”因白皮松亦名白松,所以白木与白皮松便
联系起来了。唐代时,白皮松可能也叫孔雀松。唐代人段成式在《酉阳杂俎》中提到:“俗谓孔雀松,三鬣松也。”松树的针形叶子状如马鬣(鬃
),当时称一簇几针为几“鬣”,所以三鬣松就是三针松。一簇三针正是白皮松的特征,所以一般认为段成式所说的孔雀松就是白皮松。因段成式是
在描述庭园松树时提到孔雀松的,所以人们认为唐代时白皮松可能已用于园林建造。到了北宋,白皮松又有了新名,那就是“栝”。北宋时白皮松肯
定已用于园林建设,因为此名就出现在北宋李格非(女词人李清照之父)的《洛阳名园记》中。《洛阳名园记·董氏东园》中提到:“入门有栝可十
围,实小如松实,而甘香过之。”“栝”即白皮松。“栝”本是柏的一种,成书于三国时期的《广雅》就说“栝,栢也。”清代王念孙在疏证时说:
“栝,与桧同。《尔雅》云:‘桧,柏叶松身。’是栝即栢之别种。故以栝为栢也。”唐代杜甫也有“虽当霰雪严,未觉栝柏枯”的诗句,那“栝”
怎么又变成“白皮松”了呢?这个我还真说不清楚。不过可以确定的是李格非笔下的“栝”肯定不是桧。理由有二:一是李格非在《洛阳名园记·松
岛》将“桧”和“栝”并列为两种植物:“松、柏、枞、杉、桧、栝皆美木,洛阳独爱栝而敬松。”二是桧的果实不可食,而李格非笔下的“栝”,
果实甘香可口。那怎么证明李格非笔下的“栝”就是白皮松呢?理由有三:一是果一样,“栝”和白皮松的果实均可食。二是叶一样。宋末元初的周
密在其所著《癸辛杂识》中说:“凡松叶皆双股,故世以为松钗,独栝松每穗三须。”三是皮一样。明代的陆深在《春雨堂随笔》中说:“栝松百年
,即有白衣如粉。本草谓之艾衲香。”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艾衲香》中说:“《广志》云:艾衲出西国,似细艾。又有松树皮上绿衣,亦名艾
衲,可以和合诸香,烧之能聚其烟,青白不散,而与此不同。”虽然一说白衣,一说绿衣,但指的是同一物,因为白皮松树干的皮,多为白绿色。李
格非笔下的“栝”,除了被称为“栝松”,还被称为“栝子松”。李时珍在《本草纲目·木一·松》中说:“然叶有二针、三针、五针之别,三针者
为栝子松,五针者为松子松。”明代王象晋在《二如亭群芳谱·松》中也说:“柯叶三针者,为栝子松。”我国著名林学家、中国造园学的奠基人陈
植在《长物志》的注释中则明确指出栝子松即白皮松:“栝子松——白皮松(Pinusbungeana),亦称‘栝子松’(《本草纲目》)
、‘剔牙松’(《学圃杂疏》),常绿乔木,叶三四针为一簇,树皮白色。属松科。”陈植文中提到的白皮松的另一个别名“剔牙松”,出自明代王
世懋所著《学圃杂疏》:“栝子松俗名剔牙松。岁久亦生实,虽小亦甘香可食。南京徐氏西园一株,是元时物,秀色参天,目中第一。”为什么人们
给白皮松起这么个怪名?我猜是因为它的针叶像牙签。在明代,白皮松除了栝子松和剔牙松两个名字外,还被称为“白松”。这个名字肯定与其主干
的颜色相关。明代徐弘祖在《徐霞客游记·游嵩山日记》中提到白松:“从岐路东南二十五里,过密县,抵天仙院。院祀天仙,黄帝之三女也。白松
在祠后中庭,相传三女蜕骨其下。松大四人抱,一本三干,鼎耸霄汉,肤如凝脂,洁逾傅粉,蟠枝虬曲,绿鬣舞风,昂然玉立半空,洵奇观也。”时
人还为此景刻了一通石碑,碑名就叫“天仙白松图”,不过现在只剩半截了。在当地保存的石碑中,还有一通刻的是宋代人李朴吟咏天仙白松的两首
诗(密县知县李焕刻石),只是不知碑的另一面是否刻有现在的标题《白松》两个字(镶嵌在新密市杨寨村天仙庙碑林),如果有的话,那宋代就有
“白松”这个名字了。清末民初徐珂(1869-1928)编辑的《清稗类钞》有对白松的注释:“白松,亦称白皮松……树干光滑,皮色白,
叶针形,三叶丛生。”作为中文学名的“白皮松”这个名字,可能最早出现在清代人顾震涛(1750-?)所著的《吴门表隐》中:“申文定公时
行(申时行,谥号文定。明代内阁首辅)宅有八处……庭前俱有白皮松。”据说1927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图谱》(作者胡先骕、陈焕镛)是最早
收载白皮松的植物学著作,但未能找到此书,不知内中所云。1934年出版的《河北习见树木图说》(作者周汉藩)也收载了白皮松,提到:“因
其树干分歧,枝桠扭捩,奇姿天成,且皮呈乳白,闪烁有光,斑斓可爱,实为一种特殊美丽之风景树,故种名远轟于欧美,为造园家所重视也。此种
因其树皮白色,故名之曰白皮松;又有白骨松、蛇皮松、白果松、虎皮松等名称;又名蟠龙松,以其鳞片似蛇鳞,且老枝蜷曲如龙故也。”据说白皮
松是1846年(道光二十六年)引种到国外的。清代中晚期,西方植物学、博物学工作者纷纷到中国采集植物标本。1830年俄国植物学家Al
exandervonBunge在北京一所寺庙采到白皮松标本。1846年苏格兰植物学家RobertFortune从上海购得白皮
松树苗,运回英国,种在英国皇家植物园邱园中,此树成为中国以外最古老的白皮松。1847年德国、奥地利植物学家将白皮松定名pinus
bungeana,以纪念俄国植物学家Bunge。1958年出版的《中国东北裸子植物研究资料》(作者为日本植物学家竹内亮,东北师范大
学生物系第一任系主任)在介绍白皮松时说:“本种在朝鲜也自古输入栽培之。在汉城及其他地方有不少老树。在日本据说于1930年左右从北京
将种子带到神户,自其时播种发芽成树,这恐怕是在日本最初的栽培。”白皮松是长寿树种,一些古树的树龄都在上千年以上。北京戒台寺的白皮松
植于唐武德年间,树龄已有1300多年,树冠高达18米,有九条银白色大干,呼为“九龙松”。据说它是我国树龄最长的白皮松,自然也是世界
之最了。山东曲阜颜庙的白皮松据说也是唐代栽植,树龄也已有千年以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湖村小学(唐代温国寺旧址)的白皮松挂有古树名木铭
牌,标出了比较精确的树龄,为1020年。北京北海公园团城承光殿前的一株白皮松,虽树龄不满千年,但因受过皇封,亦非常有名。它植于金代
,树龄为800多年。乾隆皇帝因其像守护团城的勇士,特封它为“白袍将军”,还特意为它写一首题为《承光殿古栝行》的诗。乾隆爷拿写诗当说
话儿,一写就长,只好仅摘两句供大家鉴赏:“五针为松三针栝,名虽稍异皆其侪。牙槎数枝倚睥睨,岁古不识何人栽。”白皮松既是我国的特有植
物,又是长寿树种,因此被选定为国事活动的纪念树。如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主席金日成1975年访华时种的友谊树就是白皮松,国民党名誉
主席连战2006年在碧云寺拜谒孙中山衣冠冢后种的纪念树也是白皮松。白皮松的球果是中药,名为“松塔”。1972年出版的《山西中草药》
说它的性味功能为“苦,温。镇咳,祛痰,消炎,平喘。”主治应用为“慢性气管炎,咳嗽,气短,吐白沫痰。”另外白皮松的松子也有较高的营
养价值,具有滋润、强壮、抗衰老的功效。诗人们对白皮松也青眼加,留下许多佳作,其中最有名的是明代《大明一统志·延安府》中提到的一首诗
:“开元寺,在鄜州北,内有白松奇古。本朝张著诗:叶坠银钗细,花飞香粉干,寺门烟雨里,浑作玉龙看。”2017年12月13日摄于北京中
航广场。2017年12月13日摄于北京中航广场。2009年10月21日摄于北京香山。2017年11月1日摄于北京植物园。2017年12月13日摄于北京中航广场。2017年12月13日摄于北京中航广场。2017年12月13日摄于北京中航广场。2017年10月1日摄于北京颐和园。2015年8月25日摄于北京景山公园。乾隆皇帝封的“白袍将军”。2010年8月26日摄于北京北海公园。
献花(0)
+1
(本文系乌拉盖河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