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周王朝》之四十三:幽燕大地

 梦想童年594 2018-01-02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大周王朝》之:幽燕大地 来自栾氏春秋 02:52

孟尝君是齐国的贵族,也是大名鼎鼎的战国四公子之一。他礼贤下士,好客养士,号称有三千门客。但是,在这样一个地位高尚、名声显赫的人身上,却接连出现了“鸡鸣狗盗”“狡兔三窟”这样的成语。那么,孟尝君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这些成语又都是从何而来的呢?

亲爹不认的倒霉孩子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让原本二流的赵国跻身于准大国之列。但是,赵国在战国七雄当中不算是响当当的国家,响当当的还是齐、秦、楚这三位老大哥。

  中国人似乎对“四”这个数字比较偏爱,经常喜欢找四个特征相似的人并称一下,比如古代四大美女、宋朝的中兴四将、民国的四大家族,以及战国的四公子等。

  战国的四公子算是历史上最早的四大天王。这四位分别是齐国的孟尝君田文、赵国的平原君赵胜、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关于他们四个人的故事,咱们先从孟尝君说起。

  孟尝君家世比较好,从族谱上算,他的老爹田婴是齐威王的小儿子、齐宣王同父异母的弟弟。田婴从威王时就担任高官,后来又当上了齐国的相国,被齐王赐予封邑。田婴虽然不是齐王,但是妻妾众多,绝对不次于他老爹,光儿子就有四十多个。


  孟尝君田文的母亲在田婴府中没什么地位,也就是个小妾。田文是五月出生的。他刚一出世,也不知道田婴是嫌儿子多不太能养活呢,还是有什么别的原因,直接让这个小妾把孩子扔了。可是,田文的母亲还是偷偷把他养活了。

  等田文长大之后,他的母亲设法通过田文的兄弟,把田文引见给田婴。没想到田婴见到这个孩子后非常生气,大声质问田文的母亲:“我怎么还有这么个儿子!”田文的母亲只好把私自养大田文的事儿说了出来。

  田文见自己亲爹盛怒,就赶紧对着他叩头,然后问道:“我是您的亲生骨肉,您为什么不想把我养活呢?”

  田婴说出了个很奇怪的理由:“凡是五月出生的孩子,长到和门一样高的时候,会对父母不利!”

  田文接着问田婴:“父亲,您的命运是上天安排的,还是由门户决定的?如果是上天安排的,那您有什么好担心的。如果是门的高低决定的,那么只要把门加高就可以了,谁还能长得那么高呢?”

  田婴无可辩驳,只好承认了这个儿子。


  又过了几天,田文抽了个空找他老爹提问:“儿子的儿子叫什么?”

  田婴答:“叫孙子,你小子的儿子就是我孙子。”

  田文接着问:“孙子的孙子叫什么?”

  田婴答:“叫玄孙。”

  田文还问:“玄孙的孙子又叫什么?”

  这回田婴就不知道了,他不耐烦地说:“谁能活那么长,四世同堂就了不起了,玄孙子的孙子,这得多少世了!”

  田文说:“老爹,您执掌大权担任齐国相国,如今已立三代君王。在这期间,齐国的领土可一点儿都没有增加。但您却在咱家里堆起来如山一样的财富,而您门下却看不到一位贤能之士。常言道,将军门庭必出将军,相国门庭必有相国,现在您的姬妾穿绫罗绸缎,非常奢侈,但贤人志士却穿不上粗布短衣。您的男仆女奴还有剩余的饭食肉羹吃,但贤士们连糠菜都吃不饱。您现在还一个劲儿地多加积贮,难道想留给那些连称呼都叫不上来的玄子玄孙吗?”

  一听这话,田婴觉得这小子眼光挺毒的,从此就改变了对他的态度,开始让他管理家务,负责接待宾客。

  战国时期干宾客这行的人很多,天天迎来送往。这些人的流动性很大,今天在这个府上做幕宾,明天又到别人的府上去了。

  随着这些人的流动,田文的名声传到了各诸侯国。许多人都想让田婴把田文定为他们家的下一任接班人。田婴也觉得这个儿子不错,于是,田婴一去世,田文就继承了田婴的爵位,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孟尝君。

为换情义烧债券

  孟尝君在自己的封邑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工作。他招揽各诸侯国的宾客,不管出身如何,连小偷小摸、作奸犯科的人都可以。基本上只要有人来投奔孟尝君,都能得到非常丰厚的待遇。因为待遇太好,导致来投靠孟尝君的人有好几千,号称食客三千。


  孟尝君每次接待宾客,与宾客坐着谈话时,总是安排侍者在屏风后面记录自己跟宾客谈话的内容,以及宾客家的住处。宾客刚刚离开,孟尝君就派使者到宾客家里抚慰问候,送上礼物。

  有一次,孟尝君招待宾客吃晚饭。当时有一个人坐在灯光较暗的地方。那位宾客很恼火,他认为饭的质量肯定不相等,孟尝君吃得好,自己吃得差。于是,他放下碗筷,扭头就走。

  孟尝君马上站起来,亲自端着自己的饭食给他看,原来两个人吃的是一样的东西。那时候,中国人不是合桌吃饭的,都是坐在地上,小盘小碟分餐,就跟今天日本、韩国一样,所以导致了那个宾客的误会。后来,那个宾客惭愧得无地自容,竟然为了谢罪当场自杀了。

  有一天,一个叫冯谖的人来投奔孟尝君。他一身破衣服,穿着草鞋,腰里系着一把剑,连剑鞘都没有。孟尝君一看他这副打扮,就知道这哥们儿八成是来混饭吃的。

  冯谖直言不讳地说道:“我什么本事也没有,就是来您这儿混饭吃。”于是,孟尝君把他安排在下等房间里住,伙食当然也不怎么样。

  没过几天,孟尝君突然想起冯谖来,就问手下人:“这人整天都在干什么呀?”

  下人回答道:“这家伙天天弹他那把剑,一边弹一边唱:剑啊,咱们回去吧,这儿没有鱼虾吃。”

  孟尝君怕这事儿传出去影响自己的名声,就让人把冯谖搬到中等房间里住,那里有海鲜吃。

  过了几天,孟尝君又问冯谖住得怎么样,这一次冯谖又唱上了:“剑啊,咱们回去吧,这里出门没有马车。”于是孟尝君给了他一辆马车。

  有鱼、有虾、有跑车,这日子已经很不错了,可是冯谖还在天天唱:“剑啊,咱们回去吧,没钱不能养活家。”

  这下孟尝君不乐意了,他心想:“你小子想让我给你养老送终啊!”但他还是派人经常给冯谖的老母亲送钱用,冯谖这才不弹不唱了。


  到后来,孟尝君的名气越来越大,当上了齐国的相国。他门下食客三千,养活这帮人可得花不少钱。尽管孟尝君收入不少,但也感到力不从心,所以他得想来钱的路子。

  这时候,孟尝君突然想起自己在薛城还放了一大笔高利贷,有段时间没收利息了,所以他想找个门客去收债。但是,收债可是个费力不讨好的差事,门客中没人愿意去。

  这时候,有人对孟尝君说:“要不让冯谖去吧,这人白吃白喝很长时间了,不如让他去试试。”

  冯谖特爽快地答应了。临走时,他还问孟尝君:“我出这趟差,总得给您带点什么回来吧?”

  孟尝君说:“你自己看着办吧,你觉得我缺什么就带什么。”

  收债这个事儿其实也简单,有钱的很快就把钱还了,没钱的打死他也还不上,不但还不了钱,连人都跑了。

  于是,冯谖用收上来的钱,买了几头大肥牛和十几坛美酒,办了几十桌酒席,邀请所有的债户来喝酒。而且他贴出告示:只要是借债的都要来,还不起不要紧,核对一下债券就行。

  冯谖热情地招待了这些债户,跟他们一一核对了债券,问明了情况。凡是当时能给利钱的就收,暂时没钱的就约好还款的期限。穷得实在还不起的,冯谖干脆就把他们手中的债券收回,当着大家的面一把火给烧了。冯谖告诉大家,这都是孟尝君的意思,于是大家都对孟尝君感恩戴德。

  孟尝君听到冯谖焚烧债券的消息后火冒三丈,立刻派人把他找回来质问:“你为什么自作主张,免除了好些人的债务,还请他们吃饭?”

  冯谖不慌不忙地回答:“不办酒席怎么能把债户全找来?债户不来怎么知道谁付得起利钱,谁又付不起?现在付得起的,定好期限,到期准能交。付不起的,再过十年八年,他还是付不起,那留着债券有什么用?您要是硬逼他们的话,不仅要不回来钱,反倒落个不好的名声,划得来吗?所以我把没用的债券烧了,使薛城百姓对您感恩戴德,到处颂扬您的美名,这不是大好事儿吗?我临走前您嘱咐我,拣您家缺少的东西带回来。我看您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对平民百姓的情义。”


  孟尝君听完这番话,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只能作罢。

狡兔有三窟,公子也得有

  不久之后,齐王听信秦、楚两国制造的谣言,怕孟尝君功高震主,就免去了孟尝君相国的职务。那些门客一看孟尝君什么都不是了,就头也不回地离开了,只有冯谖一心一意地跟着他。

  孟尝君垂头丧气地回到自己的封地薛城闲居,老远就看见老百姓扶老携幼夹道欢迎,不由得掉下眼泪。他对冯谖讲:“先生给我买的情义,今天我算是亲身感受到了。”

  冯谖说:“您现在只有薛城一个地方安身,我得再给您找两个安身之所,一个在秦国的都城咸阳,另一个在齐国的都城临淄。狡兔有三窟,如此一来,才能保您周全。”

  冯谖把自己的计划跟孟尝君一说,孟尝君高兴得两眼放光,于是给了他足够的活动经费,让他去落实。就这样,冯谖先来到了秦国。

  到了秦国后,冯谖见到了秦昭襄王。这时候,秦国丞相的位子一直空着,而秦昭襄王又对孟尝君非常欣赏,一心想把这个位置留给他。

  其实,造谣中伤孟尝君的,正是秦昭襄王。他就是想让齐王把孟尝君赶走,然后自己用他。


  冯谖对秦王说:“齐国之所以能被治理得井井有条,全是孟尝君的功劳。但今天齐王这么对待他,他怎能不怨恨呢?齐国的种种机密情况,孟尝君可清楚得很。如果他投奔秦国,齐国就不是您的对手了,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不过,您得赶紧动手,否则他很快就会被齐王重新请回去了。”

  秦昭襄王一听这话,立刻派使臣带黄金千斤、彩车百辆的厚礼,前往薛城聘请孟尝君。就在秦国使臣去礼聘孟尝君的时候,冯谖快马加鞭,抢先赶到齐都临淄求见齐闵王。

  他对齐闵王说:“秦国已经派彩车百辆,带着黄金千斤去请孟尝君当他们的丞相了。他要是真的当上了秦国的丞相,齐国的重大机密可就都被秦国知道了。”

  齐闵王一听,干脆直接恢复了孟尝君的官职,让他继续当相国。

  于是,秦国的使者赶到薛城后扑了个空,因为孟尝君又重新当上了齐国的相国。秦昭王对人才一往情深,他虽然没能接到孟尝君,但是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想法,还想着让他来为自己服务,就派他弟弟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孟尝君能出使秦国见自己。宾客们都不赞成孟尝君去,但孟尝君不听,执意要去。


  于是,一个宾客给他讲了这么一番话:“今天早晨我从外边来,见到一个木偶人跟一个土偶人在交谈。木偶人说,天一下雨你就要坍塌了,因为你是土做的。土偶人说,我是泥土做的,但即使塌毁,也要回归到泥土里。若是天真的下起雨来,水流冲着泥跑,可就不知道把你冲到哪儿去了。”

  这个宾客讲完这番话,看了看孟尝君的反应后,接着说:“当今的秦国是个虎狼之国,如果您执意前往,一旦回不来,您能不被土偶人嘲笑吗?”

  孟尝君心领神会,就打消了去秦国的念头。

特殊人才派上了大作用

  过了几年,孟尝君被齐国的国君以使者的身份派到了秦国。秦昭襄王一看这位朝思暮想的大牛人终于来了,立即就让他担任秦国的国相。

  但是,秦国的一些大臣不同意,理由是孟尝君虽然贤能,可他毕竟是齐王的同宗,如果让他任秦国丞相,那他肯定是先替齐国打算,然后才考虑秦国。

  秦王觉得有理,就罢免了孟尝君的国相职务,而且把他软禁起来了,并且想杀掉以绝后患。

  孟尝君被囚禁后,他的好哥们儿秦国的泾阳君展开了积极的营救。孟尝君从泾阳君那里获得了一个重要的情报——对秦昭王影响最大的是他的一个宠姬。所以孟尝君就拜托泾阳君牵线搭桥,笼络这个宠姬。

  但这个宠姬提出了一个小小的要求——她看上了孟尝君送给秦昭王的白狐裘。孟尝君这下为难了,因为白狐裘天下难找,做一件很不容易,哪里还有富余料做情侣装?

  正在孟尝君一筹莫展之际,他底下的一个门客对他说:“这事儿我能搞定。”当孟尝君问起他的计划时,那门客就说:“您是地上的君子,我是梁上的君子。我工作时为了隐藏,得模仿狗叫,所以我的江湖诨号是狗盗。”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深夜,这位狗盗客来到了宫廷的库房。库房里的狗听到动静就叫了几声,那意思是问:“你小子是什么人?” 狗盗客回叫了几声:“自己人。”

  这时,门卫已经酣睡,狗一听是自己人就趴下了,于是狗盗客顺利进入了库房找到了白狐裘。出门时,库房的狗还亲切地送别,叫了两声:“下次来玩儿。”狗盗也以礼相还地叫道:“一定来,兄弟。”

  孟尝君拿回这白狐裘之后,通过泾阳君送给了秦昭王的宠姬。这个宠姬也开始履行承诺。天一黑,她就把昭王勾搭到寝宫,给他吹枕边风。很快,秦昭王就痛痛快快地答应了宠姬的请求,下令释放孟尝君。

  孟尝君从软禁的待遇中得到了解脱,赶紧和门客收拾东西连夜整队出发,几个时辰之后,就到了函谷关。但是由于他们到得太早,关口还封锁着,没到开门时间,出不去。

  那时没有表,没有计时器,一般都是通过自然事物来判断时间的,有太阳时看太阳,没太阳时靠鸡叫。也就是说,什么时辰开门,鸡说了算。

  就在孟尝君着急的时候,一个门客说:“这城门我来开,我能学鸡叫。”

  只见这个门客来到关前,捏着嗓子,一通叫唤。他一叫,函谷关上的鸡也跟着叫了起来。

  守卫揉着惺忪的眼睛,骂骂咧咧地就把大门打开了。于是孟尝君一行人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逃出了函谷关。

  这就是“鸡鸣狗盗”的典故。


  等到秦昭王一觉醒来,想起昨晚的事情,觉得不能就这么放了孟尝君,连忙派人去追。追兵到了函谷关,哪儿还有孟尝君的踪影?

  孟尝君在秦国遭到了劫难,是两个门客用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救了他。从此以后,宾客们都佩服孟尝君广招门人、不分人等的做法。

  但是,因为孟尝君掌权的时间太长了,而且门客众多,所以犯了国君的忌讳。等到孟尝君一死,齐国联合魏国攻打孟尝君的封地薛邑,灭了孟尝君一族。


  孟尝君虽然是一个曝光率很高的人物,但是他并没有建立不世功勋,全靠自己结交门客著称于世。而在他死后,齐国的国势就更加往霉运上走了。最惨的时候,齐国被人打得只剩下了两座城池。那么,齐国怎么会这么惨?又是谁把他们打成这样的呢?



战国七雄中,齐国是仅次于秦国的超级大国。可是不承想,这个富庶强盛的老牌诸侯国,竟然被一个小国打得只剩下两座城池。这奇迹的创造者,就是战国时期杰出的军事家乐毅。那么,究竟是哪个小国打败了强齐?而乐毅又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以弱胜强,创造了奇迹呢?

让位让出了大乱子

  孟尝君去世后,齐国的国势也就开始转衰,甚至被人打得就剩下两座城池。那么,究竟是谁这么厉害呢?是秦国还是楚国?都不是!把齐国打得这么惨的,是历史上一直比较弱小的燕国。

  燕国最早是周武王之弟的封地,算是春秋诸侯当中历史最为悠久的了。燕国的都城在蓟,也就是今天北京房山的琉璃河。

  春秋时期,燕国主要的统治区域在蓟北辽西一带。由于偏居北方,燕国因此远离中原的战争旋涡。当然,凡事儿有好的一面,就会有坏的一面。

  燕国割据河北,虽然跟中原诸侯的混战撇清了关系,但却有个北方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那就是经常遭到东胡等游牧部落的侵袭。正因如此,燕国的发展速度很慢。到了公元前4世纪左右,燕国在诸侯国中仍然只是一个小角色。

  在燕王哙统治时期,燕国还发生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燕王哙竟然想把自己的王位让给手下的一位大臣。这事儿如果发生在尧舜时代,是很正常的,但现在都什么年景了?


  燕王哙是一个无能的君王,而且燕国国君有个习惯,就是经常被纵横家当傻子骗来骗去。在当时,燕国的国相是一个叫子之的人。这位子之是著名纵横家苏秦的儿女亲家,而且跟苏秦的弟弟苏代是死党。

  子之为了提高自己在燕国的地位,跟苏代一起策划了一出纵横家忽悠诸侯王的经典剧目。苏代当时是齐国大臣,有一次出使燕国的时候,他巧妙地回答了燕王哙的一个问题。正是这两句话,差点就导致了燕国的亡国。

  燕王问道:“齐王这个人怎么样?”苏代回答说:“齐王肯定成不了一代霸主,因为他对大臣不信任。”

  燕王一听这话有道理,想干大事儿就要相信手下能干事儿的人。所以,他很快就加强了相国子之的权力和地位,对子之言听计从。再后来,这位脑子不太好使的燕王突发奇想,听了手下的话,要把王位让给子之。

  手下人之所以提出这个建议,是认为子之肯定不敢接受王位。而燕王可以通过这样的谦虚礼让,获得择贤让位的好名声。

  可谁也没想到,子之没有舜的觉悟。国王一让位,他竟然一点儿都不客气地接受了。子之本来就武断专横,大权一到手,便更加不可一世,把一个好端端的燕国搞得乱七八糟。

  百姓都对此非常不满意,于是燕国人心浮动,大家都为国家的前途担心。燕国的太子平越想越不对头:“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本来我应该当燕王,现在可倒好,老爹都给人家当臣子了。”

  太子平越想越气,就准备夺回政权。于是,他联络将军市被,起兵攻打子之。

  这时候齐国的国君是齐宣王,他一心想看燕国出大乱子,好坐收渔翁之利。他看到太子平要有所行动了,就派人过来给添把柴火,表示坚决支持。


  可是口头上的支持根本不管用,将军市被的军队打不过子之控制的政府军。最后子之把市被和太子平一起杀掉了。这场大乱就是燕国历史上有名的“子之之乱”。

  而做口头支持的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调动齐国兵马进攻燕地。在五十天内,齐军就攻占了燕国全境,燕国就这样沦陷了。

  燕国沦陷之后,燕王哙和子之都被齐国杀了。这时候,有人劝齐宣王说:“您再立一个燕国国君,然后撤兵,这样燕国就成了咱们的附属国。”

  但齐宣王听不进去,继续让齐国军队留在燕国境内。占领军一般有个爱好,那就是胡作非为,烧杀抢掠。齐军在燕国也不例外,弄得燕国百姓反抗强烈。

  同时,齐国灭燕的举动也震动了各诸侯国,人人自危。赵武灵王第一个站出来,联合魏、韩、楚要帮助燕国复国。

  齐宣王一看,事态发展对齐国不利,于是在两年后,把军队撤离了燕国。然后赵武灵王出面,迎回在韩国当人质的燕公子职,派兵护送他回燕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燕昭王。

办大事得先找人才

  燕昭王一上台,天天想着找齐国报仇雪恨。他老爹都让人家砍了,这仇能不报吗?只是燕国还真没有报仇的实力,他们的对手可是富庶强盛的大国。


  这时候,燕昭王手下有一人,给他讲了个故事:

  从前,有人愿意出千金买一匹千里马。他好不容易知道了马的所在,等赶到那儿,这千里马已经死了。于是,他出五百金买了个死马脑袋,表示他爱这个千里马。这名声传出去之后,不满一年,就有人先后给他送来了三匹千里马。这个故事的寓意在于,要想吸引天下贤士,就必须给予他们相当的尊重。

  昭王听完这个故事后很受启发。于是,他筑了一座高台,上面堆满金子,用这个来招揽人才。弄出这么大动静后,果然招来了许多人才,燕国也开始慢慢复苏。

  后来,一代名将乐毅来到燕国,并受到了重用,燕国终于等来了向齐国报仇雪恨的机会。

  乐毅是赵国人,祖上出过一位名叫乐羊的名人。乐羊是当年魏国创立者魏文侯时的将军,曾经率领魏军进攻中山国,并且最终帮助魏国吞并了中山国,占了好大一块地盘。所以乐羊被封在了中山国的灵寿地区。后来,中山国命运几度变换,到最后被赵武灵王彻底消灭,乐毅就成了赵国人。

  乐毅德才兼备,又继承了先祖的名将遗风,得到了广大群众的大力推荐,在赵国走上了仕途。

  但是,没等乐毅在战国占据高位,赵国就爆发了沙丘之乱,一代雄主赵武灵王在叛乱中被亲儿子活活饿死了。乐毅为了躲避动乱,逃到了魏国。


  有一次,乐毅作为魏国的使者出使燕国办事儿。燕昭王早就知道乐毅的贤名,于是好吃好喝地伺候着,想将他收为己用。

  乐毅也被燕王的诚意打动,答应留在燕国为臣。燕昭王封乐毅为亚卿,成为燕国仅次于国君和上卿的第三号人物。

  燕国的仇人是齐国。那么,当时齐国是什么情况呢?

  当时的齐国在齐闵王领导下,实力非常强大。他们在南方大败楚国,在西面打败了韩、赵、魏三国联军,紧接着联合三晋打击秦国,然后支持赵国灭了中山国,然后又自己灭掉了宋国,俨然有霸主之相。

  当时能够与齐国比肩的,只有另一个强国——秦国。在齐国强大军事力量的威慑下,各国诸侯纷纷疏远秦国,依附于齐闵王。这下齐闵王就骄傲了。在荣耀面前,他迷失了自我,暴露出一代暴君的本色。

  自我膨胀到极点的齐闵王,毫无顾忌地表现出想灭掉中央政权周王朝,并取而代之当天子的野心。这样明目张胆的狼子野心,极大地震撼了各诸侯国的心理底线。

  同时,在齐闵王的残暴统治下,齐国各处都是不满情绪。虽然国外诸侯对他不满,国内人民也怨恨他,但是一时半会儿也没有人能把他怎么样。

  燕昭王将齐闵王的情况看得一清二楚,他清晰地感觉到仇家齐闵王的好日子过不了几天了。于是,他迫不及待地提出了讨伐齐国的计划。

五国联军一致伐齐

  燕昭王兴高采烈地跟乐毅这些人讨论对齐国实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时,乐毅非常理智和冷静地否定了燕昭王。

  乐毅对燕昭王说:“齐国是称霸于世的超级大国,这样的国家,地域广阔,人口众多,齐闵王能有现在的成就,那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要想复仇,咱还得准备一个更加精密的计划。”

  为了加大讨伐齐国的胜算,乐毅提出联合赵、魏、韩三国一起伐齐的计划。之所以要联合这三国,是因为这三国跟燕国一样,与齐国接壤,而且与齐国积怨已久。

  因为乐毅是从赵国来的,所以燕昭王派遣乐毅前往赵国,游说赵惠文王;同时派遣其他使臣前往楚、魏、秦,争取各国加入讨齐联盟。

  别看乐毅是职业军人,他的口才和谋略比起以辩才著称的纵横家来说,一点儿也不差。


  乐毅来到赵国时,正好赶上一个好机会。赵惠文王正为了受齐闵王刺激的事儿生闷气。他心想:“齐闵王不仅要当我们的霸主,而且要取代周天子。他要是成功了,我们这些诸侯王可就成了他的臣子了。”

  赵惠文王是一位自尊心很强的君主,让他给齐闵王当小弟,打死他他都不干。所以,当乐毅作为燕国使臣出现在赵王大殿之上时,赵惠文王从乐毅的眼神和语言里发现了战胜齐国的机会。

  乐毅十分坦率真诚,表达了燕国对齐国的仇恨,并且提出了周密的伐齐计划。

  赵惠文王立刻把赵国的相国印授予了乐毅,任命他为对齐作战时期的赵国相国。

  那会儿也挺逗的,外国人当首相说给就给,一点儿都不存顾虑之心。同时,燕国派往其他各国的使臣,都带回了令人振奋的消息。

  齐闵王貌似强大,实际上人心丧尽。各国诸侯听说燕国要联合讨齐,纷纷表示愿意出兵参战,一雪前耻。就连秦国也及时调整策略,联合韩、赵、魏、楚等山东诸国,把矛头共同指向齐国。

  燕昭王二十八年,燕国倾国而出,在乐毅率领下,与先期集结待命的赵、魏、韩、楚联军会合,从齐燕边境进入齐国。

  燕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百依百顺的属国形象侍奉齐国的,所以齐闵王对燕国的警惕性很低,原来在齐燕边境的大量齐军也被调往他处。

  所以,面对五国联军的进攻,齐军在齐燕边境还没来得及构筑坚固的防御体系,联军就攻到了黄河西岸的灵丘。随后,联军东渡黄河,到达济西,与齐国都城临淄隔济水相望。

  面对来势汹汹的伐齐联军,齐闵王急忙调集齐军截击,并于济水西岸与五国联军展开了激战,但最后都大败而归。


  虽然初战告捷,但是联军也有自己的问题。这次五国联军伐齐,虽然各国目标是一致对齐的,但各自心中都有小算盘。

  表面上看,燕国是五国伐齐的盟主,但赵、韩两国也授乐毅相国之印,那就是说,这联军统帅也是他们两国的大臣。于是,战争还没结束,各国就开始为战后分红的问题做起了打算。

  楚国虽然没有参加这次联合伐齐,但是也想趁机谋得本国利益。为此,楚顷襄王派人率领一支楚军开往淮南。一则预防五国伐齐得手后移师伐楚,二则一旦出现机会,楚军就可以从淮南攻入齐国,收复原来属于楚国的淮北。


你们赶紧撤,肥肉是我的

  乐毅虽然作为五国联军统帅,权力很大,非常威风。但是,他肩上和心头的包袱也很多很重。初战大胜之后,乐毅做出了一个决策。

  他对秦、韩两国的将领说:“齐军大势已去,下一步深入齐国腹地,后续战斗任务已经不重了,你们两国军队就先撤回吧。”这两国跟齐国也不挨着,瓜分齐国也没他们的份儿,所以他们领了重金,就撤出了战斗。这样就剩下了燕、赵、魏三国联军。

  乐毅就把三国联军分兵使用,让魏军攻取原来属于宋国的地盘,让赵军去攻取原来属于中山国的地盘。乐毅许诺他们,只要把这些地方打下来,这些地方就归他们所有了。而燕国大将乐毅本人,独领燕军长驱直入,围攻齐都临淄。

  乐毅之所以在灭齐的关键时刻分散兵力,主要是为了避免战后各国为利益的分割闹矛盾。乐毅认为,五国伐齐,燕国才是东家,其他四国都是辅助,如果这笔账留到战后再算,就不好办了。不如趁这锅肉没有完全煮熟,提前把那几个支开,肥肉留给燕国独家享用。

  乐毅率军兵临城下,齐闵王组织了一场保卫战,结果还是被击败,只得出逃,最后就死在外面了。

  连燕昭王都没有想到这么容易就攻破了齐国,还不到一个月,胜利来得太突然了。燕昭王异常兴奋,跑到济上慰问军队,并封乐毅为昌国君,让他做占领区的最高长官。

  齐国国都虽然被占了,但是齐国并没有灭亡。为了扩大战果,乐毅兵分五路,一路留守临淄,另外四路分别攻打齐国的另外四都——即墨、莒、高唐和平陆。齐国的五都建制,实际上是把国家分为五个大区,每个大区都设一个最高长官。


  随着齐国掠夺的土地和人口不断增加,五都辖区范围也经常扩大变化。乐毅坐镇临淄,统一指挥调度五路燕军。

  不到半年,燕军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乐毅在新占领的齐国土地上设立郡县,统归燕国中央政府管理。

  为了笼络齐国有名望、有势力的士大夫,乐毅分封了许多齐国的士大夫。燕国大军在齐国不打仗时,也不闲着,到处抢劫,以报当年的奇耻大辱。

  乐毅把燕军搜刮来的大量齐国宝物和出了名的齐国美女通通运往燕国,供燕昭王和燕国贵族享用。就算是普通的燕国百姓,也都在一系列的破齐大捷中发了横财。

  本来就很富庶的齐国,在齐闵王灭宋后,把更富庶的宋国财富掠夺到了齐国。而乐毅破齐之后,齐、宋的财富就都流向了燕国。燕国一夜之间迅速暴富,由第三世界国家迅速跨入发达国家行列,举国上下沉醉在破齐的胜利之中。

昭王使妙计敲山震虎

  局势发展到这个时候,燕昭王的心情前所未有的好。多少个不眠之夜的等待,终于报得大仇。但是,燕昭王的好心情渐渐地变成担心。

  乐毅是个名将,立下了不朽功劳,现在又统率大军在外,作为君王始终会有所忌惮。同时,乐毅在攻破齐国之后,不仅为燕人所敬仰,其他国家的臣民也都对他惊叹不已。所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乐毅的声势都超过了燕昭王。各国都知道燕国有个乐毅,不知道有燕昭王。这让燕昭王难以容忍。

  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有人在燕王面前说乐毅的坏话了。渐渐地,燕昭王对乐毅就有所疏远了,这一点连乐毅也感觉出来了。

  乐毅为了自保,就不能结束这场对齐国的战争,否则文种就是他的榜样。出于这样一种心理,乐毅对攻击齐国残存的实力,比如即墨、莒这类城市就有所放松,导致齐国就一直没有被全部占领。只要齐国薪火未绝,燕昭王就不敢将乐毅怎么样。

  有一次,在燕国君臣举办的大型宴会上,一位大臣公开抨击乐毅,他认为自己说出了燕昭王的心里话。没承想,燕王一个翻脸,这位就掉了脑袋了。

  然后,燕昭王发表公开演讲,表明自己对乐毅的无比信任,不允许任何人诋毁乐毅。不仅如此,燕昭王还命令燕国的相邦亲自前往齐国,宣布自己承认乐毅为齐王。


  燕昭王的意图很明显:如果你想当一把手,就不要再打着我燕国臣子的旗号;如果你不做齐王,那就老老实实做我燕国的臣子。

  燕昭王此举十分高明,对乐毅割据的事实点而未破。表面上看,他对乐毅无比信任和优待,实际上是敲山震虎。乐毅当然知道,齐国王冠是一颗烫手的山芋,绝对接不得,否则自己就变成逆贼了。

  因此,他坚决而恐惧地拒绝了燕昭王封王的成命,公开对燕昭王的信任表示感激涕零,并表示自己对目前的待遇十分满意,不敢再接受燕王更多的赏赐。

  燕昭王利用君臣地位上的差距,对乐毅进行政治逼迫。乐毅在他的警告下,收敛了自己在齐地的所作所为。这之后,乐毅个人的声誉和权势都开始走下坡路了。

  过了几年,一心怀着复兴燕国、报仇雪恨理想的燕国明君昭王去世了。昭王死后,太子登基。仅剩下几座城池的齐国,面对燕国国君的换人,命运会不会有所改变呢?

燕国君主世系表

周武王灭商以后,封宗室召公于燕,燕国的都城在(位于今北京房山区琉璃河)。

周的贵族和当地旧商的贵族以及当地土著建立了联合政权,最终使该地区原来的东胡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

燕国建国以后与中原各地来往甚少,文化较中原落后,在春秋初年的外族入侵中更是险些亡国,凭借齐国尊王攘夷的军事帮助才得以保全,并进而在日后有了发展。

227年,太子丹送荆轲和他的13岁的助手秦舞阳到易水之畔(现河北易县)。荆轲刺秦王嬴政未遂。

这一事件给了秦国一个进攻燕国的借口。

226年,大将王翦率秦军占领了燕国的大半。燕王退守辽东,杀太子丹以求和。

222年燕灭于秦。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西周时期)



燕召公

姬奭


燕侯克

姬克


燕侯旨

姬旨


燕侯舞

姬舞


燕侯宪

姬宪


燕侯和

姬和




此代失考



此代失考



此代失考



此代失考

燕惠侯


864年—前827

燕釐侯

姬庄

826年—前791

(春秋时期)



燕顷侯


790年—前767

燕哀侯


766年—前765

燕郑侯


764年—前729

燕穆侯


728年—前711

燕宣侯


710年—前698

燕桓侯


697年—前691

燕庄公


690年—前658

燕襄公


657年—前618

燕前桓公


617年—前602

燕宣公


601年—前587

燕昭公


586年—前574

燕武公


573年—前555

燕前文公


554年—前549

燕懿公


548年—前545

燕惠公


544年—前536

燕悼公


535年—前529

燕共公


528年—前524

燕平公


523年—前505

燕简公


504年—前493

燕孝公


492年—前455

(战国时期)



燕成公

姬戴

454年—前439

燕闵公


438年—前415

燕后简公

姬载

414年—前373

燕后桓公


372年—前362

燕后文公


361年—前333

燕易王


332年—前321

燕王哙

姬哙

320年—前312

燕昭王

姬职

311年—前279

燕惠王


278年—前272

燕武成王


271年—前258

燕孝王


257年—前255

燕王喜

姬喜

254年—前22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