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伤寒本草丨茵陈篇

 朱1971 2018-01-02


‍本草真源

叫茵陈的植物的很多~



《伤寒》茵陈蒿汤,治太阴病,身黄腹满,小便不利者。原方: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劈,大黄二两。茵陈利水道而泻湿淫,消瘀热而退黄疸。


茵陈蒿在《神农本草经》作“因陈”,因陈之名起源于它的植物生长规律。



一、“因旧苗而生,故名因陈”



很早以前,我们的前人就观察到,所谓的“茵陈”是一种多年生的草本植物。凛冬过后,茵陈地上部分枯萎,但地下的根还依然存活,到了第二年春天,它会在前年枯萎了的地上部分再抽出芽来,因此陈藏器在《本草拾遗》里释名道:“此虽蒿类,经冬不死,更因旧苗而生,故明因陈,后加蒿耳。”



由此可见,茵陈确实是一种多年植物,那茵陈的“陈”就是旧苗的意思,'因'释义为沿习,所以因陈描述的就是它会在第二年沿着旧苗生长的特征。


陈藏器释名时也说到,茵陈本没有蒿字,也就是说茵陈一开始只叫因陈,后叫茵陈蒿。这又是为何呢?


原来古代叫因陈的植物非常多,为了区分出茵陈这一种,从《名医别录》开始,作者就在其后加了蒿字。



二、茵陈的名实混乱



虽然现今的茵陈蒿专指菊科的滨蒿和茵陈蒿,在古代,叫茵陈的植物却挺多,因此,茵陈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指包括茵陈篙在内的多种植物。至今我们还能见到很多叫某某茵陈的药材,比如铃茵陈、百花茵陈、山茵陈等。


1、铃茵陈

江苏、浙江、安徽一带有“铃茵陈”,原植物是玄参科阴行草,阴行草又作北刘寄奴。


王永磊老师 摄


2、百花茵陈

江南和云南所售的百花茵陈是唇形科植物牛至。


周重建老师 摄


3、山茵陈

虽然谢宗万老师指出,清代以前的山茵陈就是野生的茵陈,但这并不符合本草记录。各地所指的山茵陈其实各有不同,譬如京下及北地用者如艾篙,叶细而背白,其气亦如艾,味苦,干则色黑。这就是前面提到过的阴行草。


而山茵陈到了江南其实就是指百花茵陈,到了吴中又是唇形科的香薷。因此山茵陈其实有好几种。


回到茵陈,民间有谚语说:“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材烧”,李时珍还把这个民间认识记载到《本草纲目》里面。于是很多人认为茵陈就应该春季采收幼苗,到了六月再采收入药,那就不好了。这个看法,是完全错误的。



三、五月、六月当材烧?



《中国药典》收载茵陈入药有2种形式 :一是春季幼苗采收, 习称绵茵陈;二是秋季花蕾期采收,称花茵陈。


上图任亚风老师 摄



我国常用绵茵陈入药,可能也受到“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材烧”的影响,但其实这句话完全只是说吃货们听的,和入药没关系!


“茵陈昔人多莳为蔬”,吃菜当然是嫩的好,到了五月、六月茎秆硬了,花叶开了,自然不会可口。李时珍写到:“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现在还有地方,水焯茵陈后用蒜泥拌着吃,不仅茵陈苗,柴胡嫩芽也可以这样吃。



我国虽然推崇绵茵陈更好,但日本常用秋季带花实的枝梢入药,也就是多用花茵陈。因此作为药用的花茵陈(秋季花蕾期采收),并不见得不好,从化学成分上来讲,他的疗效甚至超过了绵茵陈(春季幼苗采收)。


茵陈中多种成分均有利胆的作用,其中滨蒿内酯(6, 7-二甲氧基香豆素,scoparone)是主要的利胆成分之一。有研究测定了不同采收时期的茵陈里,6, 7-二甲氧基香豆素的含量,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时期的茵陈药材滨蒿内酯含量差异明显。花期〉花前期(含幼苗期),也就是是说,花茵陈〉绵茵陈。虽然含量不能直接解释药效,但这也可作为一个推断依据:花茵陈利胆退黄作用可能还有优于绵茵陈。


实际上,古时候茵陈的采收季节就不单单是春季,本草记录的采收时间也不尽一致,在唐宋时期及唐宋以前,茵陈蒿的采收期比较晚,大抵五、六、七月。后来到了明代,渐渐有人就提出茵陈蒿要用幼苗,这种刚生长不久的幼苗,采收后也很幼嫩柔软,像棉花的感觉,因此叫绵茵陈。明清以来,常采幼苗。


可以看到茵陈无论春采还是秋采,都有一定的理论或文献依据。难怪现在教科书上对茵陈的采收也描述为:“春季幼苗高约三寸时采收,或秋季花蕊长成时采收”。显然,我们应该否定“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材烧”的观念。


虽然现当代入药多用绵茵陈,但也不一定代表绵茵陈药效真的更好。肝性喜条达而恶抑郁 ,与春季生发之气相应。绵茵陈之生发与肝气相应 ,形成了肝脏、春季、绵茵陈三者相互对应的关系,从这点出发,结合历来推崇绵茵陈入药的临床事实来说,绵茵陈入药更佳。不过从前文描述的化学含量来看,香豆素含量更高的花茵陈,其利胆退黄的作用可能确实优于绵茵陈。究竟孰好孰坏,仿佛都有道理,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上图为中药小学徒稳稳 摄


小编了解到,在药厂检测茵陈的时候,绵茵陈和花茵陈的含量检测指标是不同的,绵茵陈测定绿原酸,而花茵陈测滨蒿内酯。但是茵陈在药房使用的时候,有的地方其实没把绵茵陈和茵陈蒿分开,两者混在一起入药,而含量检测标准却不同,感觉有些奇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