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寓现代意识和现代审美于经典故事

 singer0852 2018-01-02

《塞维利亚理发师》剧照

还在为混动车电池担心么?
广告
图片

那首熟悉的A大调“卡门序曲”拉开了由罗马歌剧院演出的《卡门》之大幕,标志着第四届天津国际歌剧舞剧节进入了歌剧展演这一核心环节。罗马歌剧院的《卡门》《茶花女》、摩德纳帕瓦罗蒂歌剧院的《塞维利亚理发师》《唐璜》、帕尔玛皇家歌剧院的《艺术家的生涯》《假面舞会》——接连十二场的演出在让观众感受到外来文化艺术魅力之余,更体现了主办方、运营方对自身肩负的文化使命的严肃履行,在精心策划以“吸收外来”的同时,不忘在展演的整体效果上精心编排,对近几年我们倾注心血、振臂高呼的“民族歌剧”的创作,具有“面向未来”的启示。

在任何一个国度举办的国际歌剧节中,法国比才的《卡门》从未缺席。这部被尊为“全球上演率最高的歌剧”虽非诞生于歌剧之乡意大利,但却对十九世纪末意大利真实主义歌剧的兴起具有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演出当天,随着序曲、“爱情是只自由鸟”、“纸牌算命”的三重唱以及“斗牛士之歌”等一系列熟悉旋律的奏响,观众与这意大利语的演出样式完全没了距离,或许这就是音乐无国界的魅力所在。之后,罗西尼、威尔第、普契尼的作品相继演出。令人意外的是,歌剧展演部分的大轴是莫扎特的《唐璜》。提到莫扎特的歌剧,大部分观众会想到《费加罗的婚礼》。的确,这部根据博马舍同名小说改编的歌剧是歌剧史上很难超越的一部经典,然而此次主办方、运营方却选择了《唐璜》。除了《费加罗的婚礼》在题材、风格上与《塞维利亚理发师》趋同,更多的是考虑到《唐璜》在艺术个性与艺术魅力上的那种谦卑的张扬。尼采、瓦格纳都曾盛赞《唐璜》,它已被誉为“人类歌剧史上最完美的作品”。曾有人说,“莫里哀使他粗俗,拜伦让他崇高,而彭特与莫扎特联手才把握了人物的双重性格。”因此,如果说彭特的笔触给予唐璜以生命,那么莫扎特的音符则赋予他灵魂——这是歌剧艺术的魅力,更是歌剧音乐的曼妙之处。

展开剩余50%

近些年,“民族歌剧”再一次走向创作高潮,在急于创作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对创作规律之根脉的把握,认为强化民乐、讲述民族故事就是民族歌剧。因此,时至今日,很难有一部属于当今时代民族歌剧的经典之作。但安静下来仔细思考,就会发现意大利歌剧之所以能流传至今——那部演出了230年的《唐璜》依然能感染并感动着我们,究其根本是“内容决定形式”的这个“内容”——艺术化地写出了人物真实的生活与心声。

我记得《卡门》中有一段何塞的“花之歌”,这首短小的咏叹调并没有重复的乐句去刻意渲染,却能成为歌剧史上经典段落之一,原因就是它写出了人物的真情实感,是何塞最为质朴、本真的情感表白。而卡门的成功塑造更是直接脱胎于当时那个时代的大多女性渴望自由的隐秘心情。无论是比才、莫扎特,还是威尔第等音乐大师、艺术大师,在他们的创作经历中更是时刻关注着当时的生活与人民。在他们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清晰明朗地感受到当时人民生活的真实状态,更能感受到音乐家、创作者对那个时代、那群人的一份关怀与情怀,因此,他们的作品才能被世代相传,这也许就是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吧。倘若今天的“民族歌剧”可以更多地关注当下人民的生活和心声,更多地将现代意识与现代审美倾注于古代过往的经典故事之中,我想,一些关于“民族歌剧”的创作问题可能就会找到一个艺术处理的出口与方向。

比才《卡门》的激情开场,莫扎特《唐璜》的恢宏落幕,系列歌剧展演部分无疑掀起了此次国际歌剧舞剧节的观演高潮。作为天津市政府高端演出补贴项目,由驱动文化传媒策划运营的这场演出盛宴,确为天津增添了一丝艺术情怀的温暖。如果说在艺术陶冶、艺术享受之余还能有一些思考和回味的话,我想,就是我们看到了越来越多的观众被文化、文艺所感染并感动,看到了文化工作者对自身使命的一种履行与担当,和一种自觉的责任认知,同时,也让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对“民族歌剧”的创作思考又前行了一小步。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