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创: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的研究与整理

 九天凌霄阁 2018-01-02

摘要: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呈现多种不同的版本。本着尊重历史传承、保持传统原貌的原则,在查阅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论述和分析,研究比较了多家拳谱拳式前后拆分与合并的不同点,以及同一拳势名称的不同写法与叫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见解,在尽量还原历史本来面貌前提下,规范、合理、有序的整理传统杨式太极拳拳谱,为太极拳的传承教学打下坚实基础。

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优秀拳种之一,杨式太极宗师杨禄禅进京教拳至今已有大约170年的历史。杨禄禅以杨式太极拳独特的技击方式在武林中被称为“杨无敌”并名垂青史,其松静自然、柔中寓刚、绵里藏针的行拳风格受到人们的普遍推崇。

杨式太极拳之所以能广泛传世并蓬勃发展,其套路的连续性和一致性在传承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108式是杨家在京城传授的主要内容。杨家进京传拳之初并无具体的拳式数量,教的是太极十三势,之所以太极拳拳式定为108式,也是在京城中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影响的必然结果。

“108”这个数字自古以来就代表“神圣”、“吉祥”等特殊含义,被皇家及百姓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例如古代乐律“宫商角徵羽”的算式中用到“108”这个数;在道教里“108”代表108星宿,如《水浒传》中提到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108”也是佛教惯用的数字。当今大家依然在用“108”展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目前杨式太极拳108式在京城各区县都有传授。

太极拳拳谱是表述太极拳动作顺序的简练文字记录。在太极拳的历代传承中,由于大都采取口传心授的方式,教者即使有谱也不肯轻易示人。学者知道学的是108式,但并无统一传袭的拳谱可循,在学习过程中或在学习后凭借记忆将听到的拳式名称记下来,有的将左右式合并记为一式,有的将式子的动作过程拆分出来记成一式。流传中难免由于口误造成用字上同音不同字,或在抄写过程中产生笔误。历经百年沧桑,拳谱呈现出多种版本。

笔者收集到的北京杨式太极拳108式(以下简称108式)拳谱有以下几种:

1) 金锡五传108式拳谱

2) 曹彦章传108式拳谱

3) 崔仲三传108式拳谱

4) 张汉文、蒋林传108式拳谱

5) 王秀田传108式拳谱

我们在传承教学过程中,将108式选定为传统杨式太极拳基础培训套路,二十年来多次办班培训学员,拳谱在教学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学员们仅就拳谱的规范性提出的主要问题如下:

1) 108式和85式太极拳的区别?

2) 为什么倒撵猴有的做三个有的做五个?

3) 金鸡独立怎样区分左右式?

4) 双风贯耳的风究竟是风?是峰?还是封?

5) 怎样记忆108个拳式?… …。

有些问题使得教练员难以解答,也产生不同程度的困惑。尤其是108个式子数量多,有的动作多次重复出现,对于新学员更是感觉找不到头绪,记忆困难,学习难度大。类似问题不仅我们遇到,每个杨式太极拳传承者都会遇到。

对京城流传诸多的108式拳谱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在传承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整理出一套尽量合理、有序便于学习与传承的108式拳谱是非常有必要的。

拳谱整理的原则是本着尊重历史,着眼传承,保持传统原貌的原汁原味,避免以误传误。优先考虑太极拳技击动作在拳式中的作用,兼顾太极拳在发展过程中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

拳谱整理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规范动作名称。2) 科学拆分或合并拳式。3) 正确区分左右式。4) 合理划分段落。

拳谱整理的依据除了上述提及的京城诸家拳谱外,还重点参考了民国年间的老拳谱。如:1) 吴志青著《太极正宗》第十二至二十一页“各家太极拳名称统计比较异同表”。2) 于化行著《太极拳全书》第五十三页“太极拳各势”。3) 许禹生著《太极拳势图解》下编,第一至三页“太极拳势图解目次”。4) 王新午著《太极拳阐宗》下编,第一页“太极拳路姿势图说”。5) 杨澄甫托陈微明著《太极拳术》第1—2页“太极拳式”。(以下简称陈微明版)6) 杨澄甫著,董英杰整理《太极拳使用法》第15—17页“太极拳十三式”。(以下简称董英杰版)7) 杨澄甫著,郑曼青执笔《太极拳体用全书》影印件。(以下简称郑曼青版)8) 李昌、李金阳著《太极拳源流解谜——拳论篇(全)》中“唐村李氏拳谱所载的[十三势]名目”。

首先我们对部分拳谱进行了分析与比较。现代社会中太极拳已经从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借助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看书学拳、看光盘学拳、从网络上学拳。过去鲜为人知的拳经、拳论已经公之于世,名家和学者对此挖掘整理、剖析研究取得了巨大成果。然而,专门针对太极拳谱的整理与研究却鲜为人知。

太极拳的拳式名称往往以动作的形态或者用动作的技击含义来命名。杨家传下来的太极拳单式36个,属于核心拳式。108式套路中将36个核心拳式重复组合串联在一起,形成完整的太极拳套路。以杨澄甫弟子在全国各地所传套路来看,虽然拳式数量各不相同、拳式名称略有差异、行拳动作各有特点,但是拳式的运行顺序是完全一致的。

以下是典型动作的分析研究。这里选用的全部照片(图1至图11)是金锡五杨式太极拳108式拳照(摄于1935年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

1)白鹤亮翅杨澄甫、杨振基和杨振铎用的是“白鹤晾翅”。其他版本都是“白鹤亮翅”。亮通晾,属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用字现象之一。从传承顺序上看,最早用的都是“白鹤亮翅”,郑曼青版首次使用了“晾”,属于对通假字的校正,后杨振铎、杨振基也相继沿用“晾”。“亮”在这里是动词是显示、显露的意思,比如“亮剑”。在现代太极拳拳谱中普遍都约定俗成的沿用了“白鹤亮翅”。

2)白蛇吐信杨家在京传授的是高探马、白蛇吐信两个动作。这从北京金锡五和汪永泉的拳谱中都可以得到证实。杨澄甫的三本书中,陈微明版只有“高探马”式,少写了“穿掌”式;在董英杰版中补上了穿掌式,将两式合在一起为“高探马代穿掌”, “代”意为“代替”,这是病句;郑曼青版将此式修改为“高探马穿掌”。对此李雅轩曾提出“《太极拳体用全书》中有一式叫‘高探马穿掌’……。从动作分解上讲,‘高探马’应为一式,穿掌为另一式,……穿掌并非是‘高探马’式中所应包含的内容,不能混在一起” 。李雅轩将此式还原为高探马和白蛇吐信。这与杨家在京所传拳谱不谋而合。

3)蛇身下势再如“蛇身下势”,金锡五的再传弟子刘琪京和杨少侯的再传弟子张汉文、蒋林提供的拳谱中用的都是“蛇身下势”;李雅轩谱中用的是“抽身下势”。“蛇身下势”这个动作前掌代表蛇头,身体代表蛇身,在后移重心过程中,身体向后带掌抽回,身体要给掌留出空当,然后身体向前催动,掌从下向上叉。身体动态在“蛇身”二字上充分体现出来,“蛇身下势”节节贯穿,喻意非常形象,传统味道十足。选用蛇身下势,沿用早期原谱。

拳谱的整理还包括动作名称的规范和36个不重复拳式的确定。除了前面研究分析过的三个典型拳式,选用了白鹤亮翅、白蛇吐信、蛇身下势。其他动作名称的规范如下:

1)斜飞势有两种提法。“斜飞势”和“斜飞式”,从字意上讲用“势”展示出了拳式的姿态、架式,更能体现拳式动态运行的身法、力度,所以选用“斜飞势”更符合拳意。

1)扇通背有三种提法。“扇通背”、“山通臂”和“闪通背”。在杨式太极拳里普遍用“扇通背”。

2)双风贯耳大多数拳谱用“双风贯耳”,少数用“双峰贯耳”,仅一谱用“双封贯耳”。从传承年代顺序看,民国时期的杨式老拳谱都用“双风贯耳”,比喻两拳的速度快如疾风灌入双耳。最早使用“峰”字的是杨振铎先生,不知是何原因。本文选“双风贯耳”还原本源。

3)十字摆莲脚杨家早期在京传授的是“十字摆莲脚”,杨澄甫到南方教拳后只做“十字腿”蹬脚而不做摆莲脚了。我的师爷崔毅士是杨澄甫的早期弟子,一直保持着杨家太极拳的早期练法,包括北京其他几支杨式门派也都如此。练习时转身左手打右脚形成十字交叉,因此这里选用“十字摆莲脚”。

4)太极五锤即“搬拦锤”、“撇身锤”、“肘底看锤”、“栽锤”、“指裆锤”。早期拳谱多用“锤”,郑曼青版首次改用“捶”。“捶”是用手打;“锤”是名词,还能显示出拳的份量感。首选应该是“锤”而不是“捶”。

5)搂膝指裆锤和搂膝栽锤这两个动作早期拳谱分别有“搂膝”两字,不知从何时被改为“上步”或“进步”。至今拳式运行中依然有搂膝的动作。“搂膝”直接反应出拳式的实战攻防含义。

6)抱虎归山众多拳谱中只有一例“抱虎推山”、一例“豹虎归山”。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用法,选用“抱虎归山”较为妥帖。

综上所述, 108式套路中36个不重复拳式名称的整理规范结果如下所示:

1) 太极起势

2) 揽雀尾

3) 单鞭

4) 提手上势

5) 白鹤亮翅

6) 搂膝拗步

7) 手挥琵琶

8) 搬拦锤

9) 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 抱虎归山

12) 肘底看锤

13) 倒撵猴

14) 斜飞势

15) 海底针

16) 扇通背

17) 撇身锤

18) 云手

19) 高探马

20) 分脚

21) 蹬脚

22) 搂膝栽锤

23) 打虎式

24) 双风贯耳

25) 野马分鬃

26) 玉女穿梭

27) 蛇身下势

28) 金鸡独立

29) 白蛇吐信

30) 十字摆莲脚

31) 搂膝指裆锤

32) 上步七星

33) 退步跨虎

34) 转身双摆莲

35) 弯弓射虎

36) 收势合太极

(为什么是36个而不是37个?过去的老拳谱里没有预备式,有翻身二起脚,杨澄甫南下后用翻身撇身锤、进步搬拦锤和右蹬脚三个式子代替了翻身二起脚,这样就只剩下了36个式子。如果加上预备式,可以说仍然保持了大家常说的杨式太极拳有37个不重复拳式。)

拳谱的进一步规范化还包含了拳式合理的拆分或合并。拳式的拆分或合并应该符合一定的规则,前后要统一。108式太极拳明确为按每式单独记述的方法。风格统一,结构清晰、标准规范。由此得出以下结论:

1) “揽雀尾”包括“掤捋挤按”,因此,“左掤”式应该合并在“揽雀尾”式子里。

2) “提手”和“上势”不应分为两个式子,应还原为“提手上势”。

3) “单鞭下势”是两个独立的式子,应该分别单列为“单鞭”和“蛇身下势”。

4) “双探掌”属“双风贯耳”中的预备动作,不应单独列出此式。

5) “转身撇身锤”,多家拳谱均记为“转身白蛇吐信”,因为转身后没有出“锤”而是探“掌”,这与郑曼青版是一致的。

6) “抱虎归山”是由“抱虎归山”和“揽雀尾”的“捋、挤、按”两部分组成,是两个不同的式子,因为拳式方向是斜角,所以除“抱虎归山”外,单独列出一式“斜揽雀尾”。

太极拳的左右式与太极拳的身型、步型密切相关。用正确的方法区分左右式,可以帮助加强对拳谱记忆。

1) “搂膝拗步”的左右式是按弓步的步型确定的。

2) “倒撵猴”的左右式同理应按虚步步型确定。108式中三个连续的“倒撵猴”动作顺序应为“右、左、右”式更符合逻辑。

3) “蹬脚”和“分脚”不是以独立的腿来定义左、右式,而是以蹬出的脚或分出的脚是左还是右来定义,即“右蹬脚”就是蹬右脚,“左分脚”就是分左脚。这是约定俗成的,所以凡独立的腿都这样划分左右式。

4) “金鸡独立”同理,不是以独立的腿来定义左右式,而是按照提膝攻击的腿来区分左右更为合理。在用法上“金鸡独立”当左腿独立时,提右膝托右掌,支撑部位在左,攻击部位在右。杨式太极拳的早期传人和杨家后人就是这样以提膝腿定左右,人们习惯思维是右侧的攻击动态为先,本着尊重历史尊重传统又兼顾后人习惯的原则来区分左右式,这与蹬脚和分脚的定义方式相同。

5) “玉女穿梭”走四角,可不分左右式,而是按郑曼青版中的方式分别记作一、二、三、四式。

6) “右揽雀尾”和“右高探马”因为没有左式,所以可以省略“右”字。

其他约定如:

1) 拳谱中有“上步”与“进步”的不同,凡“上步”应是上一步,凡“进步”则是上两步。

2) 拳谱里“倒撵猴”、“云手”和“野马分鬃”在108式拳谱里,各式只记三个。“练法退三步、五步、七步均可。”

为了便于对108个式子的记忆,把段落进行合理的划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108式重复的拳式众多,初学者记忆起来比较困难。为了帮助初学者能尽快记忆,降低学习难度,将108式分成若干个小的段落。方式如下:

1) 十字手是明显的段落结尾,可从这里划分开。

2) 揽雀尾全套路中共有八个(其中有两个斜揽雀尾),划分成八段,每一段包含一个揽雀尾,比较科学合理,层次清晰明确,便于记忆。

综上所述,108式拳谱整理结果如下:

杨式太极拳108式拳谱

第一段

1. 预备式

2. 太极起势

3. 揽雀尾

4. 单鞭

5. 提手上势

6. 白鹤亮翅

7. 左搂膝拗步

8. 手挥琵琶

9. 左搂膝拗步

10. 右搂膝拗步

11. 左搂膝拗步

12. 手挥琵琶

13. 左搂膝拗步

14. 进步搬拦锤

15. 如封似闭

16. 十字手

第二段

17. 抱虎归山

18. 斜揽雀尾

19. 肘底看锤

20. 右倒撵猴

21. 左倒撵猴

22. 右倒撵猴

23. 斜飞势

24. 提手上式

25. 白鹤亮翅

26. 左搂膝拗步

27. 海底针

28. 扇通背

29. 翻身撇身锤

30. 进步搬拦锤

第三段

31. 上步揽雀尾

32. 单鞭

33. 云手(一)

34. 云手(二)

35. 云手(三)

36. 单鞭

37. 高探马

38. 右分脚

39. 左分脚

40. 转身左蹬脚

41. 左搂膝拗步

42. 右搂膝拗步

43. 搂膝栽锤

44. 翻身撇身锤

45. 进步搬拦锤

46. 右蹬脚

47. 左打虎式

48. 右打虎式

49. 回身右蹬脚

50. 双风贯耳

51. 左蹬脚

52. 转身右蹬脚

53. 进步搬拦锤

54. 如封似闭

55. 十字手

第四段

56. 抱虎归山

57. 斜揽雀尾

58. 斜单鞭

59. 右野马分鬃

60. 左野马分鬃

61. 右野马分鬃

第五段

62. 揽雀尾

63. 单鞭

64. 玉女穿梭(一)

65. 玉女穿梭(二)

66. 玉女穿梭(三)

67. 玉女穿梭(四)

第六段

68. 揽雀尾

69. 单鞭

70. 云手(一)

71. 云手(二)

72. 云手(三)

73. 单鞭

74. 蛇身下势

75. 右金鸡独立

76. 左金鸡独立

77. 右倒撵猴

78. 左倒撵猴

79. 右倒撵猴

80. 斜飞势

81. 提手上势

82. 白鹤亮翅

83. 左搂膝拗步

84. 海底针

85. 扇通背

86. 转身白蛇吐信

87. 进步搬拦锤

第七段

88. 上步揽雀尾

89. 单鞭

90. 云手(一)

91. 云手(二)

92. 云手(三)

93. 单鞭

94. 高探马

95. 白蛇吐信

96. 转身十字摆莲脚

97. 搂膝指裆锤

第八段

98. 上步揽雀尾

99. 单鞭

100. 蛇身下势

101. 上步七星

102. 退步跨虎

103. 转身双摆莲

104. 弯弓射虎

105. 进步搬拦锤

106. 如封似闭

107. 十字手

108. 收势合太极

太极拳拳谱历经上百年的传承,带着神秘的面纱展现在世人面前。整理拳谱,追根溯源,让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了解历史,了解杨家三代人创天下、打天下、传天下靠的是什么样的练法。太极拳是内家拳,根植于民间,进一步深入挖掘整理太极拳的精髓实质,加强顶层设计,统筹发展规划已经迫在眉睫。“太极拳练对了,不想养生也养生,不想技击也技击”,这是我们应该努力探索的道路。

随着太极拳运动持续不断的普及与推广,规范统一的拳谱在太极拳传承、发展与提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科学的规范的拳谱有利于继承传统,弘扬传承的可持续性。

笔者就此略抒浅见,不尽完善之处, 祈请各位方家与同仁斧正。

作者李亚萍,女,生于1951年,华园武术培训中心主任兼总教练。武术八段,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第五届、七届北京市武协理事。曹彦章和方宁先生的入室弟子,系统的学习了杨式太极拳、剑、刀和推手。收徒授艺多年。2014年2月创建华园武术培训中心传统杨式太极拳研修社。详细简历已被收录进《中国太极拳大百科》。

图片中人物金锡五(1870—1968年)姓爱新觉罗,道光的亲戚,四品带刀侍卫。曾在王府跟杨健侯学拳,练老架杨式太极拳、械、散手、内功法。收徒金怀志,再传弟子四人。留世1935年照的太极拳108式拳照100幅,对敌图55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