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出了大事总有“贱人”装理性?

 浮生偷闲 2018-01-02


文/六神磊磊


最近看到一个问题:


每当出了全社会都很关注、很让人愤怒的大事,为什么总有一些贱人装冷静、装理智?



我觉得很有意思。近几天一直没机会回答,今天空,写个小文章答一下。


我其实也算是一个比较喜欢装理智的贱人。


我很理解提问的这位仁兄的困惑——


当一件热点事件发生了,里面有些坏人坏事,让你气得发抖,恨不得扑上去打。但你会发现,总有人装冷静,泼凉水,装作智商优越,那副样子好像很没人性,很讨打。


举个例子吧,比如之前刚庭审了的刘鑫、江歌的那个事情。


多数人对刘鑫都很愤怒,觉得她人性泯灭、十恶不赦。但是还有那么一小撮“贱人”装理智,似乎显得不够愤怒,甚至不时还要为刘鑫说几句话来凸显智商,对吧。


但其实,原因不完全是你们想象的样子。这些“贱人”里,其中有些确实是故意唱反调、博一点流量,但并不全都是的。


从现在的情况看,刘鑫这个人是有严重问题的,说谎、逃避现实、自私而幼稚,等等,在现实中这种朋友你应该躲得远远的。


但是有一些关于她的“罪证”,尽管让大众义愤填膺,但却并不成其为“罪证”。


比如备受指责的,在朋友死了之后,她仍然欢天喜地买包包,做头发,和朋友出去吃饭,自拍发朋友圈。很多人看到这个后气得跳起来,但其实这些说明不了什么,这些不是“罪证”。


我稍微绕远一点点,说一下原因。


话说,法国有一个很厉害的大作家,叫做加缪。他的《鼠疫》很有名。而这本书之前他还有一本很了不起的著名小说,叫做《局外人》。


顺便说一下,这本书在他二十七八岁的时候就写好了。这个人真的了不起。


《局外人》里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内向、安分、与世无争的人,因为失手杀了人,被判了极刑,要上断头台。


根据案情,他不是蓄意谋杀,本来完全够不上去断头台的。可是群众却很恨他,陪审团也一心要他去死,只因为一件事:


他被发现,在母亲去世之后居然没有哭,还没有瞻仰母亲的遗容,还抽了烟,还喝了咖啡和奶。


他还去约了个炮,还和女孩子一起看了一部滑稽电影。


于是大家都愤怒了,人民群众一致觉得他没有良知、泯灭人性、十恶不赦。大家都认为,这充分证明他完全可能蓄意杀人,他不配活着。


他就这样死了。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你穿越到小说里,你是陪审团里的一员,你会作什么决定?


这个故事,和刘鑫的事当然不完全一样,不能完全类比,但是有相似的地方对不对。一个是母亲死了之后喝咖灰约炮看电影,一个是朋友因你死去之后烫头自拍买包包。


《局外人》写成于1940年,中国还是旧社会,而现在已经是2018年了。


刘鑫的事情上,大家指责她自私、说谎,基本没啥问题,不用人来装冷静。


可是如果烫头、买包包、自拍也成为了“罪证”,被纳入到“泯灭人性”的证据里,那么必定就有一些人会警惕起来。他们就会和普遍的民意拔拔河、唱唱反调,变成你们眼中的“贱人”。


所以说,并不是有些人非要装冷静、装理智。


事实真相是,那些让你震骇、义愤填膺、冲动莫名的事,其实很可能早在很多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一些聪慧的、伟大的头脑曾经认真思考过;就有一些杰出的文艺作品曾经深刻讨论过;人们可能已经为它付出了教训,得到了启示。


只是你不知道而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