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旅行家一定会想方设法的找到最地道的街头美食 而不是旅游打call攻略上有名的“特产” 那些充满了灵感和想象力的美食 总是拥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它意味着你真正品尝到当地的阳光 微风,雨露,泥土、河流,历史,文化。。。 一切与这个城市的风物、人有关的独特生活 作为一个靠谱的吃货和一个业余的美食搜罗者 宫二在2018的第一天 为你推荐全球十二个城市 宫二最想吃的十二道街边美食 与君共享 芭提雅 Gaeng Som Pak Ruam【泰南酸辣蔬菜汤】 比起冬阴功汤的清新爽口,泰南的蔬菜汤更酸更辣,味道更香辛丰厚。 泰国越往南,香料和海鲜的用料就更为生猛刺激。小辣椒、姜黄根,大量的蒜,鱼肉和虾混合着辣酱捣烂作为汤底,配合每个海岛各季的新鲜菜品,四季豆,茄子,黄瓜,甚至还会有椰子树的嫩芽。 它类似于中国西南地区的杂菜汤,最基本的家常菜,是每一个家庭主妇随手可取的食材与习惯的风味煮出来的,天天可喝的蔬菜汤。这是一道变化多端的菜肴,食材不固定,汤底的材料也不固定,甚至同一个小区的两个家庭主妇做出来,风味都大相径庭。 可以说,泰南酸辣汤的每一次创作,都是创新。 广州 肠粉 光是听一听广州这个名字,就能勾引出一个馋涎欲滴的模样儿来。三步一摊,十步一店,处处皆美味。 广州人离不开肠粉,就像西安人离不开肉夹馍,兰州人离不开拉面一样,都是床头最温柔的白月光,日日执手相看不厌。 肠粉店遍布广州的大街小巷,老字号也有很多,很难说哪一家的最好吃。 广东人对肠粉充满了处女座式的完美挑剔:肠皮要滑、润、韧,充满了大米的香气,包裹其中的食材不论是时鲜蔬菜,虾仁还是牛肉,新鲜度要够,刚刚蒸到断生的程度为最佳; 酱汁就更讲究,香菜、虾米、八角、红萝卜、花椒、香叶,姜、干葱头熬成的水,配上老抽生抽冰糖各色调料调配出来,酱汁才可以既清爽又醇厚,这是肠粉的灵魂:蘸足了酱汁一口咬下,粉皮的清甜和馅料的清美瞬间合二为一,水溶交融,那是肠粉最好吃的时刻。 伊斯坦布尔 烤肉 若你五行缺肉,土耳其就是你的天堂。 豪迈的旋转烤肉夹着面包或者卷饼,配一杯红茶,就是一顿美味的中餐;串烤Sis类似于北京的大串,一串就完全能满足你的胃;整块的烤肉Pizola不算有特色,但味道依然很好。。。。。。 宫二比较爱吃的是最不像肉丸的肉丸kofte,它是长条形的,更适合叫肉条。 Kofte的特色是外脆里嫩,酥香可人;微微金黄的外皮包裹着羊肉的汁水和鲜味,味道波澜起伏,相当惊艳。 台北 猪油拌饭 《深夜食堂》的作者安倍夜郎到了台北,说自己最爱台北的“猪油拌饭”。蔡澜也曾说“一碗猪油捞饭,吃了感激流泪。”猪油拌饭在南方曾是家常上桌的主食,起于贫贱之末,没于繁华之始,历经美食家的狂热追捧,被养生达人弃如草芥,如今已只是个别城市的特殊风味,很难再觅其踪。 它的做法太简单,一勺猪油,一勺酱油,淋在热滚滚的白米饭上,拌匀开吃。滚烫的米粒激发出酱油回甘的鲜,猪油奇异的香,软软糯糯的在口腔里融化开来,好吃的你眯起眼睛。咸的味道被激发出迷人的能量,一口下去你肯定会恍惚,我真的在吃油拌饭? 在硕果仅存的某些餐厅,厨师们都头疼一勺酱油,一勺猪油和一碗米饭怎么卖出价来——要么在里面加入肉臊,要么加上炸的焦香的洋葱圈,要么加点煎蛋和葱花,要么拼命的鼓吹大米的原产地,酱油的酿造工艺,或者猪油是来自于猪身上最好的那一块——这些统统都没有必要,画蛇添足:只要米饭足够滚烫,猪油熬得足够火候,酱油就是简单的黄豆酱油,那样如魔法生成的美味,就会出现。 法国巴黎 白汁烩小牛肉 法国几乎没有街头小吃,这有点令人沮丧。 但法国人在色、香、味、触的方面的极致追求,只有日本人可与之比肩。而那种沉下心来慢慢悠悠做出一道菜的感觉,是美食变得完美的基础。 很家常的这道白汁烩牛肉,也是法国人餐桌的常客。它的味道本身并不强烈,吃的就是小牛肉细柔的味道。小火慢炖出来的肉,味道比烤的、嫩煎过的更加柔淡。汤一定要用白高汤,可以增强小牛肉的风味,但不会掺杂其他的味道。 有少数极端的法国人不止用白汤,连配料也要是白色,才能显出“白汁烩牛肉”的白,比如米饭,面条,块根芹,蘑菇等等。一般的大厨,会在最后的时候加入一点香草和洋葱,可以更多的增加这道牛肉的层次,让小牛肉的风味更加丰满。 哥本哈根 脆皮烤猪肉 丹麦是世界上吃猪肉最多的国家,比中国还要多,这意味着丹麦在猪肉的制作方法上会耗费更多的想象和创意来满足全国的吃货。 这道脆皮烤猪肉是丹麦的“年菜”,地位仿佛中国的香肠腊肉,专供丹麦人在秋冬和圣诞节期间食用。这道菜的传统做法只用盐稍加腌渍,就放入烤箱里烘烤,并不需要更多的调料,来强调猪肉本身的味道。 猪皮和猪肉在高温和盐渍的作用下,肥油溢出,变得异常松脆可口,外焦里嫩,香味浓郁。 最佳的配菜是苹果、葡萄的果脯果肉,煮熟的土豆,丹麦当地的酸红菜和酸黄瓜,或者一点点起司。 在夏天吃这道菜,丹麦人就会将事先烤好的脆皮猪肉切成薄片来配黑面包吃。 苏黎世 苏黎世小牛肉 这道苏黎世小牛肉,跟苏黎世一样,有一种淡淡的宁静之美,所有的奢华,都收敛在简单朴实的外表之下。 这道菜起源于苏黎世,但却风行于整个瑞士。瑞士人精选肉质鲜嫩,品质极佳的牛肉,将切成薄片或小块的嫩牛肉混合奶油汁和蘑菇,配以白葡萄酒调味,简单的烹饪却绝对美味。配上它的好搭档煎土豆丝饼与苏黎世小牛肉同吃,完全惊艳我们的味蕾。 京都 奥丹汤豆腐料理 奥丹在老铺林立的京都,也算是前辈,360年的历史足以让人肃然起敬。日本人执着的精神全世界都知道,因此奥丹的汤豆腐那种细致纯粹的口感,是360年的时间淬炼出来的,每一块都是坚持和慢慢琢磨出来的功夫。 汤豆腐料理秉持着怀石的吃法,一共六道菜,前菜胡麻豆腐是绵密的口感,每一口都带着浓郁的芝麻香;接着是“木の芽田楽(不会翻译),豆腐涂上日本山椒的做的味增再烤热,则是浓香淡味超开胃;主角汤豆腐用水和昆布来煮,加点盐或酱料就能吃,吃的是豆腐鲜醇美好的清甜滋味。最后是蔬菜天妇罗、白饭和腌菜。白饭搭配着山药泥,这种让食材本身口感巧妙结合,非常完美。 柏林 咖喱香肠 德国人的肠出了名的好吃,也出了名的五花八门,派系林立。其中的咖喱香肠是真正的国民料理,被称为“无党派国菜”,是因为它就像中国的包子一样,街头巷尾处处皆是。要选举的党政人士为了体现亲民,都会纷纷走上街头,秀一张大啖咖喱香肠的街拍照来证明自己是人民群众的一员,地位非常类似庆丰包子铺的包子。 烤好的香肠切成小块,浇上番茄酱、咖喱粉和各种香料,旁边是薯条和面包,在寒气袭人的冬天,它是温暖你心最有力的利器。 里约热内卢 腓秀雅杂 最好吃的食物都起源于民间贫贱之时,比如中国的猪油拌饭,卤煮火烧,比如巴西的腓秀雅杂。黑豆,猪身上的耳朵、猪手、尾巴、猪舌,做成的黑豆杂烩,这些被主厨抛弃的废料,是古代农场主赏给奴隶的年菜。 后来聪明的劳动人民又再加入了牛肉干和熏香肠,鲜猪肉,是一种贫民窟的“佛跳墙”。揭开锅盖,香气四溢,即使里面没有鱼翅爆肚,隔壁的农场主闻到了也要跳墙过来抢走。再搭配着柳橙,甘蓝菜和松软的米饭,真的是“至味在人间”。 巴西人说,有了腓秀雅杂,再来一张吊床和一只猫,一生足矣。 如今的腓秀雅杂地位早已今非昔比,在里约,很多著名的饭店只在周六中午才供应这道菜,必须提前预定才能一饱口福。但因为做法不难,应市场要求,里约现在也有很多腓秀雅杂的专卖店,可以供当地人大快朵颐。 威尼斯 墨鱼面墨鱼面完全可以改名为“脏脏面”,吃完牙齿嘴唇都是黑的——一副中毒之后医石罔效的鬼样子。但美食的乐趣,就在于它让人敞开心扉,自由自在,快乐无比。墨鱼的墨汁和肠子搭配着白酒和芝士,满口的鲜甜和清新,意面的柔韧筋道里淡淡的麦子香味被墨鱼的鲜衬托的无比完美,用叉子卷着卷大口快速扫入口中,有一种幸福的眩晕感。 雅典 穆萨嘎 穆萨嘎的外形有一点点像千层面,但做法就千差万别:主料是肉末,土豆和茄子,层层码好,最上层覆盖厚厚的一层奶酪,也是烘烤的一种做法。算是希腊最具代表性的食物。宫二没有吃过,所以无法形容其味道。但肉末和土豆经过烘烤之后就是奇佳的搭配,更不要说还有一层奶酪,光是想象,就觉得肉香透过层层叠嶂,混合着蔬菜的清香,展开,荡漾,最后舒展。 贵阳·肠旺面 终于说到我魂牵梦萦的这一碗面。 这碗面是贵州人的脸面。面团放在特制的案板上,经反复折叠挤压制成薄如绸缎的面皮,再用豆粉作扑粉撒在面皮上,将面皮折叠起来切成细丝状。整个操作过程有“三翻四搭九道切”之说,造就的是面条极强极韧的筋骨。浇头的奥义在于肥肠和血旺,肥肠越新鲜越具嚼头,血旺越鲜越见嫩滑。 五花肉制成的脆臊起着点睛之笔,再调放鸡汤、红油辣椒等佐料,汤色鲜红、面条蛋黄、肥肠粉白,葱花嫩绿,豆芽金黄,一碗捧出,使人顿感赏心悦目,待举箸下咽,更是满口生香。面条脆细爽口,真的弹牙;肉哨香脆、肠旺鲜嫩;辣而不猛、油而不腻;汤鲜味美、回味悠长。 好了,我太饿了。我要丢掉手中的电脑,抱着我的猫咪,煮一碗肠旺面吃去。 |
|
来自: 春风过江南岸 > 《综腌腊肠卤辣酱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