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琴曲的艺术处理

 宥其 2018-01-02


  技巧技法训练不是终极目标,终极目标是乐曲音乐形象的完成,是韵味的完美再现。一首琴曲在完成技巧与技法的训练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乐曲的艺术处理。也就是徐青山说的第三句话“音与意合”的“意”如何正确的表达,以期达到至高的“和”,简单的说就是如何更完美的弹好一首琴曲。

  进行乐曲艺术处理,首先要求学生掌握第一手资料:了解阅读古人及古籍对这首琴曲的题解。查阜西先生编著的《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中,古人几乎对每一首琴曲都有详尽的题解与歌词。演奏者是二度创造者,这些资料就进行二度创造、弹好一首琴曲的主要依据。演奏者应该在原曲的特定内容、特定的精神风貌基础上对乐曲进行恰如其分的演绎。以自己对古代文化生活的慧悟、对乐曲本身多方面的背景有所了解后再去处理琴曲,而不是一概以“轻微淡远”“轻弹慢弄”个人的理解与口味处理琴曲。这过程中体现着演奏者对乐曲的理解,体现着演奏者的演绎功力。

  每一首琴曲都有其要表现的主题内容。唐.薛易简《琴诀》在一千多年前就提出:“声韵皆有所主。”意即弹奏任何一首琴曲应要有所“主”,“主”可理解为“主题”“精神”“韵味”,是乐曲所特定的内容与意境。《平沙落雁》题解资料极多,但它的“主”却十分一致,其意境:秋意寥落、沙阔江平、几蓬芦苇、一行飞雁、知己两三……借以抒发文人“鸿鹄之志”的胸臆。《广陵散》因有45段与《史记-聂政刺韩》故事基本相同的小标题为注解,且有打谱者管平湖先生的注释及节拍速度的标示,更易理解并演绎。其《徇物第八》《冲冠第九》《投剑第十八》等段落更应循古人所说,体现“兵韧杀伐”“指边生霹雳”的场景与气概;《长门怨》要有女子捶胸顿足的诉怨;《大胡笳》更是表现汉代这位女文人蔡文姬母子骨肉离别的凄厉,并能感受到女主人公敢于指天问神的悲愤。这首乐曲能使“胡人落泪沾边草,汉使断肠对归客。”(李颀《听董大谈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古人‘多为之涕泣’。唐代的颖师弹古琴也使人“湿衣泪滂滂。推手遽之止,无以冰炭置我肠?”(韩愈《听颖师弹琴》)其他乐器及音乐也同样突出乐曲的“主”,白居易《琵琶行》里“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即使没有具体人物与情节的带有抽象性的作品,也有着它的“主”:“学道三十年,未免忧死生。听弹一夜中,会尽天地情。”(孟郊《听琴》)“西窗竹阴下,竞日有余清。”“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白居易《听弹古渌水》《船夜援琴》)。这些在唐宋诗词赋文中是俯拾即是的,足证古代音乐感染力之甚,古人讲究感染力之甚!今天我们注重音乐的感染力,将乐曲“声韵皆有所主。”的“主”展现出来,我以为这才是正确的演绎古曲,才是真正继承传统。

 

 我们弹的是古人早已确定了的特定内容,不是弹我们弹奏者自己。如果将《长门怨》《大胡笳》《离骚》《精忠词》《广陵散》等琴曲都弹成《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琴曲“轻微淡远”的意境,借它们来“修身养性”抒发自己个人的胸怀,固然有其个人的自由权利,但对千人百人的满堂听众介绍、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时候,则恐有失偏颇了。


  音乐作品的“主”确定后,则是如何对琴曲进行艺术处理?

  查阜西先生在1936年《今虞琴刊》发刊词中说:“古琴之演奏,真能事者必极尽其轻重疾徐、抑扬顿挫之妙。”我理解“轻重疾徐、抑扬顿挫”八个字不只是古琴而是包罗了所有音乐处理的标准与要求。旋律线条的流美舒畅及力度的张弛,是靠音的“轻重疾徐”展示的,而气韵生动则是以“抑扬顿挫”来完成。即使一首《平沙落雁》或任何一首琴曲,都需要以“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的逻辑进行处理。不论《良宵引》《梅花三弄》《潇湘水云》,大凡一首流传的优秀的琴曲其本身都符合“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也是事实的存在。如果只是将一首琴曲从头弹完,而未展现乐曲的“主”、乐曲的意境,那只是“弹过”某曲,而不是“弹好”某曲,更不是艺术与“美“的完成、作品意境的完成。

  “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是对乐曲处理的总的慨念,细则关联到乐句与乐句之间直至两个音之间的处理。我们弹奏的绝大多数琴曲都是古曲,为了处理好一首琴曲,还需有大量古曲的积累,要具有艺术审美综合性的积累与借鉴。因传统古曲中包含着历代琴人对艺术的体验,有传给我们这些古曲的上一辈琴家的感悟,这些是我们得以正确领悟所弹古曲内涵的基础。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学习与琴曲相关的古诗词、看古画、看古典剧的舞台演出,使学习者加深对古代文化生活的感悟。音乐乐感是综合性的内在感觉,因此还需学习各种优秀的音乐艺术(包括民歌、戏曲、西洋交响乐、流行音乐),甚至学习太极拳,领悟其中韧力的运转,将这些艺术的精髓溶于演奏的琴曲中,溶于古琴一身。


欸乃 来自琴事雅韵 06:22

  古琴虽是乐器演奏,但由于琴曲及大量资料都涉及古文、文赋诗词、古代乐论以及现代乐理知识(包括曲式结构的分析、旋律发展手法、调性转换),因此在教学中也必须尽教师之能,布置学生阅读某些史料名篇、能通晓乐理知识、能对乐曲的结构作简单的分析……最终使乐曲的“意”与“主”得到恰到的展示,使旋律美而动听、使演奏者自己通过自己的体验、自己内心的感悟,将古琴曲演绎得更加习习生辉。

  院校专业学生身负着古琴艺术继承与发展的责任,又由于社会文化发展形势有了新的需求,因此古琴的教学也必须增加“学以至用”的内容。“学以致用”对应的是社会对古琴的需求,尤其音乐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已呈现了与三四十年前完全不同的格局。听众以今天的审美标准,要求古琴演奏者既能演奏各派的代表性古曲,既有梅庵派的《长门怨》《捣衣》、浙派的《潇湘水云》,也要有川派的《流水》广陵派的《龙翔操》……何况还不只是弹完谱面上的《长门怨》《流水》,而是要能弹出山东味风格的《长门怨》,川味的《流水》;又能演奏新的创作曲或他们所希望听到、也是古琴能弹奏的乐曲;既能独奏又能与多种音乐形式进行合作;既对减字谱烂熟于心,可对着减字谱视奏,又能熟练的操作五线谱简谱、能对固定调或首调乐谱进行视奏;既能独立完成打谱,又能对琴学的某些专题进行独立研究……虽然这些已超出了一般演奏专业系科的要求,却是当前古琴艺术发展特殊性的需求。这些内涵与要求并不是学院专业学生的“专利”,业余学习者也可通过努力,达到某种高度,做出应有的贡献。前辈已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们并没有经过学院的学习,并且从事着他们的本分工作,然而却对古琴艺术的各方面做出了令人钦佩的杰出贡献!


  实践应用中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首先要将“徽位概念”改为“音位概念”,一千多年来琴人主要用的是减字谱,减字谱是弹奏方法的备忘记录。弹奏者主要记住的是弹的音在几弦几徽几分上,而不是音的本身,因此学生能看减字谱,却不习惯按没有减字谱的乐谱弹奏旋律。一首人人会唱、古琴上也能弹奏的歌曲,有些琴人在古琴上却往往无从下手,这主要是缺失琴上的音位概念。琴上的音位分横向音阶与竖向音阶,横向的是一根弦上左右走向、竖向的是按弦与弦间是音程关系而定,多作练习即可熟练,并无诀窍。我曾给学生在五线谱总谱上出题:“某弦上某一音,分别向上向下构成小二度音、大二度音、小三度音、大三度音、纯四度音、增四度音、五度音…在同一根弦上的什么徽分上?”三四十道题要在五分钟内,不弹琴,不看琴面,只凭思维记忆,限时完成……竖向音阶练习只要记住弦与弦间的音程关系,按在任何弦上任何徽位,它的竖向音阶关系都不会变……长此练习,学生对音位概念的熟练,再加上能掌握古琴器乐化特点,那么对于一首五线谱或简谱的乐谱就能视谱演奏了。当然这只解决了演奏方面的基础技术,至于琴学理论的研究、打谱等科研知识,需要通过教材的编写、教师的作业布置、学生本身的思考与追求,逐渐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与适应实践需要的能力。估计很多人都听到过一种批评:“这是对传统的不敬,对传统的否定。”其实这正是对古琴减字谱深透的掌握,没有这样的掌握,就谈不上对减字谱的视谱演奏,谈不上对古琴记谱法的改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