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执笔法

 七星钓客 2018-01-03

                                             

 

书法史上留下了很多传统执笔法,大致有单苞、双苞、回腕及提斗执笔等十几种之多。对这些方法历来存有争论,大致上有两类意见,一类是如苏轼执笔无定法,即不分好坏,而由个人选择的主张,另一类是在其中作肯定与否定的比较,如古代韩方明和现代沈尹默,都认为只有双苞执笔法是正确的。

 

书法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历史留下的这十来种方法和两类主张,客观说来是太少了,而不是太多。它们都是前人实践的产物,前人把它们作为理论问题进行讨论,可见都具有一定的重要性。执笔方法是手段,都是为一定的书法目标服务的,本身不是目标。任何书法手段都具有具体的适应性,与书法目标形态的选择有关,历史上所经历过的方法选择也与书法的历史演变有关。在实践中对其选择与排斥都是可能的,但在理论上的认识应该全面客观。 

 

历史留下的执笔法,都有自己的长处或书法适应性。仔细体会学习各种执笔法的特性,掌握其要领,并且研究其适应性,才会知道书法执笔不能随意,需要以科学的态度严肃认真对待。不了解和掌握这些执笔法,就不能全面了解书法力法。这既是了解和继承书法历史传统的重要方法,也是书法技法的基础训练。这些执笔法就是真正的最好的书法老师。 

 

                                             二 

 

现在被人们否定的单苞法,其实很不简单,它的历史比其后产生的双苞法长得多。书法辉煌的汉魏晋唐,都是单苞法,甚至在宋代也十分流行,如苏轼大概就是用这种方法。可以说书法的主要历史成就,都是单苞法开创的。

 

单苞法也称为三指执笔法,拇指发挥擫的功能,食指发挥押或压的功能,中指发挥格的功能。这是一个小三角,是力的三角。这种三角力的关系能够使笔的握持处于稳定与灵活状态,适应于书法写作。单苞法的长处首先在于简单和易于掌握,仅三指就能写作,这三指又是手指中最有力和最灵便的三个,怪不得历史早期就先用这种方法。前三指具有的灵活性,对于书法的重要性是第一位的。这是书法的艺术性或灵动性的来源。前三指还是手指中最有力量的,从而保证了书写的力度。传统的凤眼法、鹅头法大概都是说的这个方法。至于拨镫法有些争议,有人认为单苞法于拨镫法不同。其实古人也有说单苞法就是拨镫法,如说王羲之是用拨镫法。现在来看拨镫是一种比喻,单苞与双苞都可以有这种寓意,说单苞法是拨镫法没有什么不妥。

 

单苞法的长处是灵便,易于掌握,适合写小字,适合小的行草书,或题壁,是中国实用书法的使用面最广时间最悠久的方法。如果今天来看其不足,那就是五个指头只用了三个,其无名指与小指不能触管,不具有直接的力动功能,只能处于间接与辅助职能,或储备状态。

 

                                             

 

双苞法应该是执笔法的一个很大的历史进步,其方法被称为五指执笔法,人们以擫、压、勾、格、抵来分别表达五指的功能。这是在单苞法基础上,把第三指从格改为勾,把第四指从辅助作用升为格,从而解放了第四指,使其发挥重要的力动职能。这种变化进一步调动了手指的书法力动资源。所产生的最大的优点在于第四指的力动,扩大了所把握的力运空间,扩大了书写书法形态的器局。还因第四指的加入,使手与腕部多了一份连接,增加了运笔的圆畅性和运笔的力度。

 

双苞法扩大了手掌部的力动空间,但不应该否定单苞法的前三指运笔灵活性的优点。双苞法应该在扩大掌部力动空间的同时,继续保持单苞法的特性,发挥前三指的灵活性,同时增加书写的灵活性和力度。双苞法应该成为两种执笔法技术要素的综合。 

 

双苞法这种变革是革命性的,增加了手部对应书法写作的功能和素质,因而适应性更加广阔,尤其是适应写大字和行草书。当然也因第四指的力度与灵活性较差,要使它直接发挥格的功能,是有难度的。这就需要进行专门的特殊的训练。这种训练不仅增加了难度,也增加了训练的时间。

 

                                            

 

也有人使用三苞执笔法。三苞执笔法是把第四指也放在笔右,第二三四指在笔右依次排开,而仅以第五指在管下。这是一种新的三角关系,以拇指为一方,用于擫,食指中指无名指为一方,共同用于合并的押与勾,小指独立为一方,以甲盖触管,合并格与抵。五指都以指端触管,发挥力动功能。这种执笔法,与提斗法相近,实际上是由提斗法转移而来的。

 

这种方法的优点,首先是小指得到直接利用,具有最大限度开发利用手部器官资源的作用。其次,由于小指的发力,使得掌部形成一个完整的力运空间,成为一个新的重要的书法运力中枢,能够开拓书法形态的器局,其三,由于小指处于重要的发力地位,从而直接带动腕部联动,或者因小指力弱,需要腕力相补。腕肘的补力送力不仅于圆畅有益,而且增加了运笔力度。最后,这种五指触管全部发挥触管力动功能的方法,其最大的优越性,在于终于能够实现书法笔法理论中关于“指实掌虚”的理想原则。这种方法更加适宜于草书,及适宜于两三寸及以上的大字。

 

三苞法的关键在于,要能够综合单苞与双苞的优点,成为一个统一的运笔体系。三苞法综合性体系中,实际上形成了前中后三重力动机制。第一重是单苞法机制,是三重机制中最灵活的机制,处于领导的地位。第二重是双苞法机制,作为单苞法的扩大,及指掌连接机制,形成与三苞法的过渡。第三重是三苞法机制。由于小指力动,使掌与腕直接连动,产生掌腕肘臂全程贯通连接机制,使书写运力有更深厚有力的肢体依托。其中无名指的功能转换,对于增强笔力,更有奇效,这一点已被前人所发现。指掌腕运三重综合不仅能够继续发挥各自的优点,还能增加新的功能,实现优势互补与加强,把书法灵与力的结合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五 

 

古人的执笔法中有“导”、“送”的概念和名称,还有过“拒”的名称,一直为人们所困惑。这类功能应该不属于单个手指的功能,而属于组合性或综合性功能。这些概念属于前人的思考或总结,是记录下来的。其实在书写实践中,不管是谁,都会有大量的关于用笔力感的感受,往往瞬间生灭,难以说清,有的记录下来,更多的没有记录而已。就是记录下来的,因为属于主观感受性质,随时而又会转移不定,往往体验与解读也会不同。 

 

从三苞综合法出发,可以对“导”、“送”、“拒”进行某种角度解读。因为单苞法的优势依然存在,前三指依然要能够发挥最灵便的功能。这种功能在整个体系中发挥指导、引导或指挥的职能。这个最灵动性的指导功能,就是“导”。“导”的职能是重要的,但在单苞法及双苞法中,因没有比衬而不能突出地显现出来。

 

关于“送”,由于掌腕连接功能,接通腕力肘力,因此在书写中,就有以腕肘臂送力的功能,这就是“送”。这种职能非常重要,也是单苞法难以具备的。

 

关于“拒”,应该是拒止的意思。由于指掌及腕肘部的不同力点的协同运力,形成一种内在控制机制,防止书写形态的器局超出某种边界,这是一种控制能力,就是“拒”。对于“拒”,虽缺乏论述,然而在书法实践中,可以感受到,这种职能是存在的,需要的和重要的。

 

                                             六 

 

如果对执笔方法的演变过程用历史逻辑的眼光来观察,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发展的逻辑联系。双苞法是单苞法的发展与综合,单苞法成为双苞法的组成要素,三苞法又成为它们新的综合。这些不同的笔法,它们的不同功用,属于执笔方法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在发展了的具体方法形态中,它们又表现为不同的书写方法要素,它们共同构成了历史发展中不断创新。执笔方法发生的历史演变,服从于书法本身的艺术性需要,一方面要服从于保证运笔灵活与圆畅,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服从于增加运笔的力度。寻找最佳的执笔状态,是书法创作的关键,也是书法训练的重要目的。

 

执笔的问题很不简单。执笔不仅仅是执笔姿势或预备性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影响写作效果的非常实际的问题。运笔只是执笔的动态化,执笔是运笔的起点,执笔某种程度上决定运笔。执笔正确,才有利于发力及保持灵动性。传统的笔法概念注重于有形笔法,如永字八法及草法等书写形态。有形的书法形态只是执笔与运笔的结果,而生成这些形态的执笔与运力极为复杂,是无形的笔法,属于力法。人们往往注意有形的,因为那是停留于纸面可以见可以说的,而运力只是个人体验,比较混沌不大清楚,多少人毕生摸索而不得要领或有缺陷。这大概是书法的一个盲区。

 

历史工具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是相同步的。发展了的历史不能沿用陈旧的工具。就像改进生产工具是生产力发展的动力一样,书法正是通过改变执笔或运笔的方法来发展的。为实现灵与力结合的执笔法的改进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推动力。书法发展没有完结,那么对于执笔的思考及改进也不会完结,新的方法也会不断产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