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薄情渣男的始乱终弃

 冬天惠铃 2018-01-03
图为1983年发行的西厢记邮票套票,源自网络

文/八月初六

1

但凡提起元杂剧的四大爱情剧,最被人津津乐道的要数元代杂剧家王实甫的《西厢记》。

《西厢记》全名《崔莺莺待月西厢记》,描写了贫寒书生张君瑞(张生)和相国之女崔莺莺对于爱情的坚贞不渝,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禁锢,并终成眷属的故事。全剧情节错综复杂,人物艺术形象鲜明,其主题思想“愿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属” 更为天下人广泛传唱。

王实甫的这部《西厢记》,是根据金代戏曲作家董解元所撰的诸宫词《西厢记》(通称《董西厢》)的基础上改编而来。而董解元的《西厢记》,则改编自唐代文学家元稹的小说《莺莺传》,也正是张生和崔莺莺故事的最初版本。

若说王实甫和董解元笔下的张生和崔莺莺,都以才子佳人皆大欢喜的圆满结局被后人传颂,而作为真正原著的《莺莺传》,却只剩下“始乱终弃”的骂名了。

《莺莺传》原题《传奇》,被《太平广记》第四百八十八卷收录时改名为《莺莺传》,因文中赋有《会真诗》,亦称作《会真记》。小说描绘了张生与崔莺莺相恋,后又无情将她遗弃的故事。纵观小说全文,除了文笔的优美,对于人物的刻画生动形象之外,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一股浓郁的渣男气息。

2

在故事的开篇,作者元稹用了一些近乎完美的词句来赞美男主角张生,称其“性温茂,美风容,内秉坚孤,非礼不可入”。和朋友出去游玩饮宴,别人都吵吵闹闹,争先恐后表现自己,他却表面随和,始终不受干扰。年已二十三岁却从未接近过女色。知情者问他为何这般,他回答道:我是真正的爱美之人,可所遇见的都不是心中那个人。

开场的这一段绘声绘色的描述,会让读者对男主的形象产生初步的好感,觉得他是个温润如玉又洁身自好的翩翩书生,并对真爱有着无限期盼的痴情心。而这和后文的薄情郎形象不由自相矛盾,也为元稹在结尾处对渣男行为的无耻洗白埋下了伏笔。

后来,张生去了蒲州,留宿普救寺,与同宿寺中的崔氏寡妇相遇。时年赶上浑瑊(浑瑊,唐朝名将)命丧蒲州,军中大乱,乘乱者便借机大肆抢琼蒲州百姓。崔氏家财颇丰,奴仆又多,心恐会遭此祸难,又不知该去投靠何人。因张生和蒲州的一些将领交情颇好,就请他们来保护崔家,这才免遭灾难。崔氏感恩于张生的出手相助,特地备了酒菜盛情款待。席间,她对张生表达了万般感激之情,并依次唤了儿子欢郎和女儿崔莺莺出来拜谢恩公。

当张生一见到美若天仙,正处于芳龄十七的美好年华,又矜持寡语的莺莺,不由春心大乱,贪色的本质终始露出一截狐尾。他欲勾引莺莺,却苦于无机可乘。不过这张生也属聪明之人,懂得从猎物最亲近的人开始下手。他多次献礼讨好莺莺的丫鬟红娘,向她吐露了对莺莺的爱慕之情。红娘提议可以趁崔氏寡妇对他怀有感恩之际向崔家提亲,而张生却以自己已经被莺莺迷得七荤八素,快要被相思煎熬致死,根本等不及做媒娶亲而搪塞过去。可见从一开始他就并不想真娶莺莺,而是想玩玩而已。听了张生的此番言语,红娘便建议他作情诗表白。于是张生便兴冲冲地写了首《春词》交付于红娘。

当天晚上,红娘将莺莺所回复的诗交于张生。诗曰如下:

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拂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

淫心骚动的张生即刻就读懂了诗中的含义。便于晚上攀上崔家住处东面的杏花树,翻墙跃入莺莺所榻的西厢房。哈哈,这狐狸尾巴终于露出一半了。古时一般的正人君子,怎会随随便便翻墙偷袭入人家小姐的闺房?这和他先前所说的从不喜欢随便和女性亲近大为相悖。此时色胆上身的张生,本暗喜会由此虏获一场春宵夜,谁料被穿戴整齐,面色严肃的莺莺训斥了一顿。莺莺训斥他,最初解救她一家是出于道义,而如今却假借此道义来求个人私欲,以乱换乱。希望他能用礼来约束自己,不要做出邪乱之事来。张生听罢后顿生绝望,便就此作罢。

读到此处,不禁为莺莺的此番行为大大叫好。显然她是故意以诗句来引诱张生入室,并在他的头上套了一个紧箍咒,令其对自己的言行加以约束。先不说她用冷漠来回应恩人的挑逗,这内敛又不失大体的举止,完全符合古时贤良淑德妇女的特征。而且她又具备一定的智谋,也早就看出了张生的内心所想,使了一点小计策骗其上钩,逼其不得乖乖打消淫乱念头。

不过这故事毕竟是渣男所写,当然不会连芊芊玉体都还未触碰,就已走向尾声。所以后面作者安排了一个反转:几日后莺莺居然不请自来。她命红娘将枕头和被子送入张生房内,自己摘下了端庄的面纱,面带娇羞进入张生房内,不动声色地与他共度一夜春宵。春宵过后,张生不禁自感“飘飘然”,以为昨夜的缠绵是场梦。

且不说他觉得是场梦,就连作为读者的我也觉得不可思议。一切来的过于突兀,或许我可以理解为,先前莺莺一直在和自己做思想斗争。她的芳心确实早已被张生所俘虏,而且她的爱较之张生更为浓烈,但碍于传统礼教束缚不敢轻易表露。但作为旧时的深闺小姐,莺莺这先漠然拒绝,后又主动送上门的举止实在有点令人摸不着头脑。

这足不出户的深闺女子一旦动了真心,之后的局面便由不得她来掌控了。若遇上个能付诸终生的良人,算她的大幸。若不幸遇上了渣男,清清白白的命运就将被改写。可惜的是,张生便是此类渣男。他碰了人家姑娘的身子,隔了十多天都未去主动找过人家,更别提向人家提亲了,而是安心地在屋内作起了会真诗。或许主动送上门的女子都得不到重视吧,估计那边西厢房的莺莺也正隐忍地静候张生到来。

显然她对张生的爱更深厚,终究无法再忍相思之苦,便差红娘前去找张生。张生见了红娘,将做好的会真诗托她带给莺莺。之后,这对才子佳人又重续前缘。张生像做贼似的“朝隐而出,暮隐而入”,与莺莺同宿西厢房,差不多同居了一个月。毕竟这张生是初涉儿女之情,多少也对莺莺动了点真心。他便常问莺莺,她母亲对他俩之事的态度如何,莺莺却回答道:“我不可奈何矣”。

看到此处,我又忍不住纳闷来。既然人家都已有想娶之心,那为何又将他拒之于门外?难不成又是封建礼教和矜持之心在作祟?要知道这来之容易的爱情,去之也快如疾风。不久张生将去长安,与莺莺依依惜别。莺莺再次矜持上身,在张生动身前一晚就闭门不与他相见。

数月后,张生又来到蒲州。见到莺莺,又一起度过了数月。莺莺的字迹秀美,又善于诗文,张生想一睹究竟,却遭她拒绝。张生常用自己的文章来挑逗莺莺,而她却不情愿看。小说进行到此时,元稹又用简单几句描绘了莺莺的超越常人之处:技艺超群,可从不炫耀;言谈敏辩,却寡于应酬;她对张生情真意切,却从未用言语来表达;她常常将愁绪深藏心中,却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喜怒哀乐不会溢于言表。

可见莺莺是名何等的深藏不露,将隐忍吞入肚的女子啊。她锁上心房,独自守着内心的煎熬。或许她已经看透张生终将会是个薄情寡义之人,或许她已看到了自己将会被他丢弃的命运。作为读者,也只能猜测到如此。而真正的缘故,恐怕也只有作者自己才知道吧。

没过多久,张生将前赴西安参加科举考试。临行前他唉声叹气,而莺莺却像早有预感一般,觉得和张生将至诀别。她面色恭顺地对张生缓缓说道——

始乱之,终弃之,固其宜矣,愚不敢恨。必也君乱之,君终之,君之惠也;则殁身之誓,其有终矣,又何必深感于此行?然而君既不怿,无以奉宁。君常谓我善鼓琴,向时羞颜,所不能及。今且往矣,既君此诚。

这段发自肺腑的话语,便是“始乱终弃”一词的出处。一个女子能对曾经那般爱恋的人说出了“始乱终弃”,想必她已做好了与爱人永远诀别的决心。或许她早已明白,爱上张生,就等于跃入了万丈悬崖,可她却又义无反顾地纵身一跃。

这跳崖的结局便是粉身碎骨。此时此刻的莺莺,哀怨地轻抚起琴,没弹几声,就已泣不成声。她与眼前人同床共枕,浓情蜜意了这么久,原以为可以托付终身,却哪知道他从未和自己确定婚事,而自己不但赔了身子,又付出了感情。这难道不是被薄情郎玩弄了一把?可明知眼前人凉薄寡意,又不敢将他恨之入骨。除了哀叹,她也无话可说。

离别莺莺后,次年张生又上京城。他写信给莺莺,以表宽慰。莺莺回复了一封长篇幅的信件,道出了内心所想和无可奈何,又附赠上了自己年幼时所带的配饰,叫张生自身保重,不必再将她挂念。

小说看到这里,只能理解为这场未有结果的爱恋,男女双方都有问题,各打五十大板。既然事已至此,只能无奈地发出一声叹。可不知是元稹的直男癌之魂上身,还是渣男的本性暴露,接下去的故事只能招来被无数人唾弃的下场。

也许出于男人爱炫耀的本色,张生竟将莺莺写与他的信四处张扬,于是很多人都知晓了他与莺莺的故事。更甚之的是,元稹还将与莺莺恋爱的细节,包括床榻上颠鸳倒凤之事写成诗,广为流传。朋友们纷纷对这个故事无不感到诧异,而张生却已打算与莺莺彻底决裂了。他这样回答朋友——

大凡天之所命尤物也,不妖其身,必妖于人。使崔氏子遇合富贵,乘宠娇,不为云,不为雨,为蛟为螭,吾不知其所变化矣。昔殷之辛,周之幽,据百万之国,其势甚厚。然而一女子败之,溃其众,屠其身,至今为天下僇笑。予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是用忍情。

人家如花似玉的闺中小姐,为你痴,为你醉,又被你睡,到头来你不但将这场过往情事弄得人尽皆知,连床第之事都公布于众。还将她比喻成妖孽祸害,甚至和过去害得殷朝、商朝国破身亡的女子所相提并论。捡了大便宜还一个劲儿摇着尾巴卖乖,这渣男的狐狸尾巴算是彻底一露无疑了。

这还不算狠。时隔一年后,张生和莺莺分别与他人成婚。某回张生经过莺莺的住处,就假惺惺地以表兄的身份托莺莺的丈夫传话,想与她见上一面。莺莺当然不会同意。她偷偷写了二首诗来谢绝张生,最后一首内容如下——

弃置今何道,当时且自亲。还将旧时意,怜取眼前人。

她的意思是:既然你已将我丢弃,那还有何话可说。曾经我们是如此亲密,还是把那些过去的柔情蜜意,用来爱怜眼前人吧。寥寥几句,明确地表述了内心的真实想法。不可不说,这莺莺的内心真可谓坚定如磐石,爱之时懂得把握分寸,分手时亦晓得好聚好散。事已至此,她已将张生完全看破,但最终并未与其撕破脸。不难看出莺莺是个极有素养之人,但碍于善良柔弱,以至于遭受始乱终弃之命运。

这元稹还真不愧是直男癌患者,他在小说的结尾处还用了笔墨为男主洗白,称张生是个善于弥补过失之人,还到处告诫别人对于感情千万不要一时冲动,否则后果会很严重。呵呵,读者都有双明亮的眼睛,这已深深成染进布里的黑,再怎么洗都无法白了!

3

这《莺莺传》的故事算是讲完了,是不是对渣男张生还不解恨?那就告诉你,据考证这张生的原型便是小说的作者元稹本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指出“元稹以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 近代历史学家陈寅恪也说“《莺莺传》为微之自叙之作,其所谓张生即微之之化名,此固无可疑。” 由此可见,元稹是把自身的一段渣男经历融化到了此篇故事里,并以“同人”的方式进行演绎。

至于莺莺的原型,宋朝学者王铚认为是元稹的表妹。而陈寅恪又认为莺莺是来自中亚的“酒家胡”,即专门陪酒客使乐的外国侍女。我私下更倾向于后者的推断。因为从莺莺在小说中的种种表现,不太像一个大门不出的富家小姐,更像是一个身份低微的女人。她的反复拒绝忍让,也像是出于对双方地位悬殊的无奈。元稹一生风流成性,喜欢与妓女厮混,那初恋若是风月女子也不足为奇。不过,无论是表妹,还是“酒家胡”,莺莺都是一个值得读者同情之人。

在同情莺莺的遭遇之余,回顾整篇小说,更是宛若一个直男癌晚期患者的一场自恋的意淫。自这篇小说问世以来,不少后人对此作品表达了愤怒之情。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说其“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王朔更是对张生的行为直言 “玩弄完妇女,还胡说些好男儿当不被美色所诱,进的去出的来,不堕凌云志的便宜话。这厮倒也不全说谎,也承认四个字:始乱终弃。”

不过骂归骂,毕竟同情莺莺遭遇的人居多。后人为了改变莺莺的不幸命运,就将其改编成了“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西厢记》,还了她一个团圆的结局。

而历史上的元稹此人,虽然在文学上造诣颇高,也流传下了不少著名的诗篇,但在处理男女感情方面,却几乎可以用“渣男”二字来形容。

他在抛弃了初恋莺莺后,为了攀附权贵娶了太子少保韦夏卿的小女儿韦丛。而韦丛的命运不比莺莺好到哪儿去,堂堂的名门千金,甘愿与贫困的元稹“贫贱夫妻百事哀”,可事实上则沦为了一个生育工具。她在七年内生了六个孩子,只有一女存活。最后因产后大出血而逝。

在韦丛归西后,元稹为她写了大量的诗句来怀念,可称得上是古人中为妻子写诗最多的一人,比如那著名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可实际上,元稹却在韦丛的弥留之际,与当时的才女薛涛勾搭上。而薛涛的结局也很惨烈,她也终究逃不过被元稹丢弃的命运,最终以一袭道袍了却余生。

正所谓渣男能得心应手地写出渣男的故事,元稹确实能游刃有余地在自己的小说里,将“薄幸”一面体现得淋漓尽致。况且由这篇小说而催生的“始乱终弃”这一词,现今被广泛用作于批判渣男的文章里。呵呵,由渣男创造了形容渣男的词汇,实属难得啊。因薄情渣男的始乱终弃,诞生了《莺莺传》。又因喜爱皆大欢喜的后人,衍生了《西厢记》。不完美的故事最终被完美的故事取而代之,代代颂扬,真可谓古代才子佳人故事中的一个奇迹。

无戒90天训练营第3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