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弗洛伊德评《西游记之伏妖篇》】

 冬天惠铃 2018-01-03

弗洛伊德评《西游记之伏妖篇》

图片发自简书App

A,弗洛伊利简介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 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图片发自简书App

B,精神分析理论之《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图片发自简书App

C,《西游记之伏妖篇》简介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感情、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

艺术创作最大的灵感来源于生活,同时艺术成果又阐释着甚至作用着生活,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的“艺术是生活的镜子。”

小说《西游记》是一个艺术创作,电影《西游记之伏妖篇》也是一个艺术创作,也是来源于生活阐释着生活。

艺术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时间不会让艺术生锈,反而让艺术愈久弥香;距离不会隔断艺术,反而让人感到天涯咫尺。从吴承恩完成了这部巨著,就在人类的世界上扎了根,开了花,结了果。电视剧拍了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是万人空巷;电影拍了一部又一部,每一部都让人翘首以盼。

《西游记之伏妖篇》是周星驰和徐克在2017年刚刚完成的“西游记系列”的第二部,按照常理,即使再好吃的饭,连着吃也会腻的。不过这部电影,依然引起了轰动。她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部艺术作品立源于并折射这生活和生命的本源,让人能解读生命。

电影的故事情节很简单,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的路上铲除、降服蜘蛛精、红孩儿、白骨精和九宫真人的过程。如果仅仅看到电影上面的打打杀杀、哭哭啼啼,而没有解读电影折射的生命内涵,就像来到公园仅仅看到花架而没有看到美丽的花一样。因为从场面上看,这部电影是荒诞的,甚至经不起推敲的:古典小说的人物、情节夹杂现代生活的语言、动作,可以说是关公战秦琼,不伦不类。但是这些表面的荒诞、怪诞反而让这部电影反映的生命内涵更显得朦胧、梦幻和深邃。这种朦胧、梦幻和深邃,就像红盖头下的新娘,更让人想入非非。

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童话故事,有人说《西游记》是有压迫就有反压迫的控诉,也有人说《西游记》是一部佛学的形象阐释。

图片发自简书App

D,弗洛伊德如是说

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更倾向于这是一部解读生命成长的教材。下面我就以《西游记之伏妖篇》中展现的形象、故事和主题加以论述。

一、人物

1.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

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即是唐僧师徒四人,如果我们把师徒四人看着四个生命的个体,那么我们在看电影的时候往往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作为一名心理学家我更倾向于把这个四个人看成一个完整生命整体的四个子人格,也就是一个人人格的不同侧面。

唐僧是如来佛祖的十大弟子之一金蝉子,因为犯了错误要历经磨难才能成佛,有自己的是非、善恶标准和生命的目标,但是却缺少了人间的烟火和快乐,属于整体生命的超我部分。所谓的超我就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价值观念而形成的,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压抑自己。我们来看一下唐僧的形象,行善积德、普度众生,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是一个活脱脱的超我形象.

在心理学上和超我相对应的是本我,本我是指原始的动物性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潜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沙僧的原型是一条水生的鱼,一提到鱼,我们就会联想到水,而水本身象征着情感,特别在电影中沙僧一条离开了水的鱼,这个更折射了这个整体人格被压抑的情;

猪八戒的原型是一头猪,有着爬行类动物本能,但是影片上的八戒却是一个总是在照镜子,打扮自己的美男子的形象,而装扮本身就是一种伪装和压抑,那么压抑的是什么呢?我们在电影上海看到这样的场景,八戒一看到女人就流口水,并且搂着蜘蛛精做一些性行为的动作,这象征了八戒本身就是这个整体人格中压抑的性;

孙悟空的原型是灵长类动物猴子,他聪明,好动,见妖就怒,有怒就打,而且金箍棒几乎就成了孙悟空形象的代表,而棒本身就是男性力量的象征。

无论鱼还是猪还是猴子,都体现了生命中动物本能的最原始的冲动,都缺少了生命的航向,而这恰恰是唐僧所拥有的,所以唐僧成了其他子人格的头(师傅),这里我想说明的是唐僧四人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生命人格的不同侧面,是超我和本我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意向),这样正好既验证了人是会思考的高级动物的论断,有人的理想化的自己(超我中修炼成佛的生命目标),又有动物的本能(本能的情、性、力量)。另外联系一下生物进化论,生命是从水生到陆生到灵长类动物再到人类的进化过程,这与达尔文的进化论又是一个巧合,相信如果吴承恩和达尔文相遇,将是人类历史上最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文学家和科学家的相撞,他们甚至可以来一次华山论剑或者奏一曲高山流水。

2.妖魔鬼怪

妖魔鬼怪在《西游记之伏妖篇》中主要有蜘蛛精、红孩儿、白骨精、九宫真人(九头金翅大鹏雕),我们知道在现实生活中看不到所谓的妖魔,但是现实中没有妖魔不等于没有妖魔,因为我们的世界本身就有两个世界,一个是现实世界,一个是内心世界。我们在梦中,在恐惧中,在精神障碍状态中,这些魔鬼形象总是冒出来。这梦、这恐惧、这精神障碍状态,这些都是人心灵的产物,也就是说所有的妖魔都是人内心的产物,魔即心魔。正所谓不是梦见鬼才让人感到可怕,而是因为感到可怕所以才梦见鬼。也就引证了“心中有魔,到处是魔;心中有佛,到处是佛”的看法。所有心理问题甚至精神问题的特征就是把自己内心的恐惧当成了现实世界。所以草木皆兵、风声鹤唳、见绳是蛇,别人的一句话一个眼神足以让人恐惧感到威胁。

蜘蛛,是一种多脚、会吐丝的动物,她的脚可以抓住小昆虫,吐出的丝可以编织巨大的网,能将小昆虫死死缠住。这是“控制性母亲”的一种表现,我们在联想一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如果父母过度的爱、打击、限制,这是对孩子是不是一种缠绕和窒息呢?不仅如此还总要加上一句“我是为你好”,让毫无反抗之力的孩子更是没有了反抗的动力和斗志了。

再看红孩儿的形象,红孩儿的“红”、火焰枪、三味真火、风火轮,这本身就是一种怒气,所以说我们一说到“怒”的时候,总是和“火”联系在一起,称之为“怒火”,而这种怒火在青春期的时候尤其强烈,幼年期、童年期的的父母的过度压抑,让青春期的孩子积累了满腔的怒火,而且这个时候自认为自己长大了,有自己的个性了,所以红孩儿假扮为国王,好像真的是成年人了,所以这个时期孩子的逆反心理尤其强烈,杀伤力尤其厉害,就连孙悟空都无可奈何。

白骨精的特点是一堆白骨,无血,无肉。一个生命如果没有血肉往往没有了生命力,没有了活力,那么抑郁症患者特征是不是这样的呢?抑郁形成的原因都是情绪的过度压抑,心中梦想的不能实现,反而遭到重重打击,看不到未来,而白骨精的遭遇正是如此,先是被奸,后是被杀,处于一种绝望的求死状态。

九宫真人本身是佛祖座前的九头金翅大鹏雕,他听到佛祖真经却无佛祖心胸,那句“如来,我为你而生,你可有正眼看过我一次?”的控诉,作为宠物却不被重视的不甘与怨愤,被一语道破。雕,也是一种鸟,而鸟是男性的象征,电影里的九宫却半男半女,也是这个生命的一种压抑,正因为如此九宫真人主张“随心随性”,“随心随性”也正是所有的宠物的心声,这也折射了求爱不得反而成恨的极端仇恨报复心理。

生命的动力来源于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是繁殖、希望、激情、力量;死本能是毁灭、破坏、死亡,如果我们这个整体生命的四个子人格(唐僧师徒四人)看做生本能,那么这些妖魔鬼怪(电影中的四个妖精)就是这个生命的死本能。这里生与死的形象恰好都是四个。

3.如来佛祖

在任何关于如来的作品中,我们看到的如来总是巨大的、平和、微笑的,《西游记之伏妖篇》中的如来的形象亦是如此。大、小在心理学上往往折射着能量的强弱,正如麻雀永远不能与大象比能量,小邦不能与大国比实力。而这种大小往往不是客观的事实,而是内心的真实,比如我们在抑郁症患者的内心中的自我形象往往是弱小的,而一个自信者的内心往往是巨大的。心大所以才能包容万物,海纳百川;心大,才不在意周围的白眼;心大,才能力无限、如来神掌所向无敌。平和、微笑意味着自信,而自信就是拥有自我,拥有自我的方向,就不会在意身边的磕磕碰碰呢,就能战胜所有的恶魔,因为当内心强大了的时候,所有的心魔就没有藏身之所,所以我认为佛祖是这个生命个体(所有的子人格)不断调整、不断改善、最终达到最完美的结果,也是每个生命中都存在的潜能。

《西游记之伏妖篇》中的人也罢,妖也罢,佛也罢,都是人内心的真实,而且是所有人内心的真实,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妖,都有佛,关键是哪种子人格(特征)占主导,也正因为如此,佛学讲究“佛在心中”,“人人皆可成佛”,“内心即是世界,心有多大,世界有多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二、情节

电影的情节正如电影的名字“西游记之伏妖篇”一样,围绕着“伏妖”展开,降伏蜘蛛精的情节相对独立,而降伏红孩儿、白骨精和九头金翅大鹏雕的情节交织在一起。为了更便于解读,我们逐一解读。

在蜘蛛精出现之前,是唐僧做了个梦,梦中唐僧感到自己非常大,周围的人都非常小,就连自己的老师,都非常小,而且得了终身成就奖,还带有一个像佛祖一样的光环,这恰恰是这个整体人格自己内心虚幻的自我,也是正折射了这个生命现实中的窘迫,正如挨饿的人总是梦想自己吃到满汉全席。所以紧接着电影镜头出现了梦中惊醒的唐僧,穿得破破烂烂,看起来病得很重,身子很虚弱,这正是是这个生命内心缺少安全感的外显。当一个人内心虚弱的时候,往往表现出两种不同的行为特征,对待他人毕恭毕敬,而对待自己或者亲人声色俱厉。我们看到电影上唐僧在对马戏团的人和悟空说话的语气完全不同,对围观的人说话,唯唯诺诺,刻意讨好,即使别人丢菜叶子他还很高兴的跑过去捡,说自己几天没吃了;同悟空说话,就大声训斥,呼来喝去。

至于唐僧和三个徒弟的出场,象征情感的沙僧(鱼)和象征性的八戒(猪)分别关在笼子里,象征男性力量的悟空(猴子)则躺在高高的破旧的架子上,三个人互不理睬,而唐僧在面对周围的人态度谦卑低夸夸其谈,这样看来四个子人格各自为政,彼此有隔阂。最有特色的是悟空完全没有了齐天大圣的雄姿,完全像一个病猴子,甚至从架子上摔下来的时候,也是脸向下,像死了一样,这说明这个生命的个体的能量是很低的。

唐僧用代表自己爱的儿歌唤醒悟空,这个时候虽然能量有所觉醒,但是满含委屈,可见这种表演是带着情绪的,所以也就呈现了暴力的一面。这个时候四个子人格是各自独立的,甚至是敌对的,特别是三个徒弟和唐僧之间,所以沙僧和八戒幸灾乐祸低看着悟空和唐僧的冲突。

另外,在影片中还穿插了一段其他的道士在一户人家驱魔的场景。老母亲蓬头垢面,被绑在椅子上,看谁都要咬,女儿年轻貌美、楚楚可怜,更为搞笑的事她的两个16岁的干女儿,看起来却有五六十岁,死气沉沉、唯唯诺诺。在照妖镜照下母亲和干女儿没有妖气,而真正的妖精化身大小姐的蜘蛛精。电影出现这个镜头的目的在于什么呢?正如前文人物分析的那样,这是是告诉我们蜘蛛精是“控制性母亲”在孩子眼中的恐怖形象。对孩子以爱的名义进行控制、压抑,孩子被束缚、窒息的喘不出气来,有这种控制性母亲,她的孩子,再年轻,也会被折磨得像七老八十一样。所以两个16岁的女儿老态龙钟

在降伏蜘蛛精的战斗我们先是看到蜘蛛精用丝缠住了唐僧,这象征着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被控制性母亲牢牢地困住了手脚,这个时候就会渴望自由,努力挣扎,呼唤自身能量(悟空)。悟空拿出棒子打向蜘蛛,解开缠住唐僧的蜘蛛丝。这说明自我能量的唤醒。沙僧被蜘蛛精射了一脸绿色的毒汁,他又把毒汁射回去,这是不是控制性母亲对孩子的一种情感控制呢?蜘蛛精的毒汁代表控制性母亲灌输给孩子的情感,这种控制的情感是有毒的,所以象征着情感的沙僧中了毒。因为这不是内心真正需要的情感,孩子的感情必然受伤。

我们再看看降伏红孩儿的镜头,红孩儿我们完全可以看作青春期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叛逆情绪,一方面自认为自己是成年人(国王),另一方面还有孩子般的任性(让唐僧露一手),当孩子的愿望不能瞒足,也就是唐僧(家长)拒绝的时候,红孩儿就开始发怒了。这个时候红孩儿腹内的三味真火,手中的火尖枪,脚下的风火轮,都是怒气的形象化的再现。在这段情节中有这样一个镜头,面对红孩儿的逼迫,沙僧师徒在小屋里商量对策。这说明这个生命的个体内在的子人格开始了交流,最后悟空提议在唐僧身上贴上小人,悟空做什么,唐僧就做什么,本我和超我开始和解。即使出现了不协调,唐僧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但是这毕竟是超我和本我开始走向融合,而人的青春期本身就是自我初步形成的时期,所有的成熟都是从开始成熟开始的。而唐僧对悟空的下跪行为,也象征着自我力量的强大,这是一种子人格的和解也是青春期孩子自我形成的开始。

如果我们把红孩儿当做青春期的叛逆,那么白骨精的出现,就印证了创伤引起的抑郁症状,白骨精被奸、被杀,正折射了自己生命过程中的多次打击而形成了绝望,没有感情,没有激情,没有生命的动力(这些负能量都是患者自己内心认为的,而不是真实的)。这个时候唐僧不是用悟空代表的暴力来征服,而是相反,用自己的感情、柔情和泪水,来化解白骨精的怨气和怒气,进而超度拯救白骨精。

在取经路上唐僧和小善,可以说是眉目传情,就连悟空倒给唐僧的水,唐僧都先给小善(白骨精)喝,这是一种关爱情感的传递。而白骨精把水给快要渴死的鱼(沙僧),并帮他拔掉了鼻子上的塞子,这时候沙僧得到情感滋养,于是打了一个喷嚏,恢复了人形。这说明这个生命获取了过去缺少的内心情感。到这里为止这个生命的个体所有的子人格就基本上得到交流融合,也逐渐形成健康的心理

九头金翅大鹏雕生活在如来身边,但是没有感受到如来强大的心胸,反而小肚鸡肠,因得不到如来的赏识而形成自己怨气,而这种怨气不能让他自己真正做到“随心随性”,虽然他一再口头强调“随心随性”。这正是折射了一个缺少安全感,没有自我的人,过于在意周围的眼光和评价的心态,虽然他自己很强大,但是他感受不到,反而被周围的环境所控制,总想着控制,毁灭。其实他如果拥有自我,不在意如来对自己的看法,做自己该做的、想做的,他的成就应该不次于周围的任一个人、神、佛。这种怨气的能量有多大,那么他的破坏力就有多大。在打斗中悟空(也可以是他自己)展现了自己最原始的能量(用巨人猿猴来象征),八戒也撕掉了自己的美男子面具,不再掩饰自己、压抑自己,所有的子人格进一步完善,唐僧和悟空化为一体(唐僧进入悟空体内),这个时候生命所有子人格开始融合,自身的潜能激发出来,于是心中的佛自然就出现了,当如来佛祖出现的时候,也就意味着内心达到足够的强大,而在强大的内心面前,所有的心魔自然云消雨散,天空一片蔚蓝。所以,大中国弟子们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作为咨询师应该引导求助者内心的潜能,激发出求助者心中的佛,来让求助者自助。

图片发自简书App

三、主题

了解《西游记之伏妖篇》的主题不应该脱离《西游记》的主题,这正如在显微镜下我们永远看不到整个世界,只摸大象的一个部位永远不晓得大象的真实面目。有人说《西游记》是一种反压迫的抗争,也有人说是“犯错——惩罚——救赎”的模式,也有人说是“成人礼”原型模式,正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作为心理学家,我的看法是一种心灵成长的模式,我的解读与“成人礼”模式看似相同,但是本质上是不同的。“成人礼”主题模式是犯错误受到惩罚,经历磨难,完成从孩童到成年人蜕变,核心是被成人社会接纳,是一种适应。而我都认为是一个人自我形成的过程,核心是“形成”而不是“适应”。

师徒四人是一个完整的拥有多种子人格的个体,有追求理想、压抑自己的超我,有快意恩仇、最求享乐、没有理性的本我。这个生命的个体在成长的过程中遭受挫折、打击,形成了自己的创伤情绪,也就是心理问题,而这种心理问题外在表现形式就是妖魔鬼怪,有的是青春期逆反的怒气,比如红孩儿;有的是溺爱形成的恐惧,比如蜘蛛精;还有的是重重打击而形成的绝望(失去生命的动力),比如白骨精;还有的是被忽视而形成的怨气,比如金翅大鹏雕。最后所有子人格和解融合,心中的佛出现了,化解了所有的心理问题(妖魔鬼怪),形成全新的健康的自我。

而《西游记之伏妖篇》的主题我认为是《西游记》主题的一个部分,四个妖正折射了在生命的过程中出现的四种创伤,战胜妖魔就是战胜心魔,就是激发真实的、强大的自我。所谓真实的、强大的自我就是对自己的认可而不是自卑,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掩饰自己压抑自己,不是与他人比较,不因为外在的打击让自己一蹶不振,简而言之就是佛的内心。

正如贵国鲁迅先生所说:“《红楼梦》是中国许多人所知道,至少,是知道这名目的书。谁是作者和续者姑且勿论,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 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这种解读也适合《西游记》,当然也包括《西游记之伏妖篇》,正如周星驰说的:“我本来想拍成一个悲剧,没有想到观众却看成了喜剧。”

图片发自简书App

作品是允许观众来创造和评判的,同样,虽说我是心理学界巨头,但关于我的评论也一定会有不同的评判,贬乎?不屑乎?基本认同乎?

一切随缘,阿弥陀佛!

董华  丁俊贵

2017年12月27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