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国工匠:高凤林

 追梦一往无前 2018-01-03

 

 

高凤林,1962年生,技工学校毕业生,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氩弧焊接特级技师,

全国十大能工巧匠,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

火箭“心脏”焊接人。

在火箭发动机焊接工作岗位上,

他刻苦钻研,大胆创新,实现技术革新近百项,

使很多焊接工艺技术得到改进;

他提出和创造多层快速连续堆焊加机械导热等多项新工艺方法,

克服了运载火箭发动机大喷管焊接难关,

使多种运载火箭重要部件的焊接任务得以高标准完成。

 

高凤林18岁进厂,与焊接结缘,凭焊接谋生。

1983年,“长征三号”火箭发动机燃烧室的研制工作进入最后组装阶段,

此时,火箭发动机燃烧室尾部焊缝的冲压断裂,影响火箭发射进程。

21岁的高凤林经过连续反复实践验证,

成功解决了这个问题,立了三等功。

1993年,高凤林采用气托内保护技术,

使焊缝“渣化下塌现象不再产生,

解决了某型号火箭发动机隔板

经常出现缩列、堵塞、X光透视检验不合格的“大病”,

获得了合理化建议一等奖,再次出名;

1995年,在极其复杂和高难焊接过程中,

长三甲运载火箭模合超薄材料易产生“|波浪变形”;

高凤林反复实践,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

还协助开发研制了大型超薄波纹管,

不但填补了我国的一项技术空白,

也标志着我国此项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1999年夏天的一个夜晚,

火箭即将发射,发现发动机喷管因碰撞而受伤……

高凤林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

让在场的所有领导专家都为之震惊……

经过两天三夜的验证,他拿出试验数据是那么精准;

采用它他的焊接建议技术后,火箭如期“愈病”,顺利升空……

2000年,在国家863预研项目大推力氢氧发动机燃烧室的焊接攻关中,

高凤林成功完成了4种不同材料复杂、特殊的对焊;

焊缝一次合格率达到100%,焊接技术惊人。

 

2006年,由16个国家参与的反物质探测器项目,

因为一个制造难题陷入了困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请来了一位航天“专家”高凤林;

现场看了设计方案和零部组件后,

第二天,高凤林就提出了生产制造方案,后获得美国宇航局的肯定。

……

火箭发动机螺旋管束式大喷管的焊接,

在屈指可数的几个航天大国都是关键技术,

也曾一度成为我国运载火箭研制的瓶颈。

焊接稍有不慎,数百万元的“宝贝”将化为“灰烬”;

高凤林“临危受命”,

为了完成任务,他常常要保持一个焊接姿势,

一焊就是1个小时,不由得半点“任性”……

10000度高温的焊枪焊接头发丝厚度的材料,

这是他的看家本领。

 

38万公里,是嫦娥三号飞到月球的距离、路径;

0.33毫米,是火箭发动机的壁厚;

0.16毫米,是火箭发动机的焊点宽度;

0.1秒,是焊接允许的时间误差。

由于焊接工艺要求极其精细、严谨,

所以,焊接时,要求手不抖,气要匀,瞪大眼睛,百倍留神。

师傅曾对他说:“你要尊重你的工作对象”;高凤林永记在心。

为了使自己的技艺超凡过人,

高凤林没事时就练就、提升“特焊”的基本功;

甚至在吃饭时也在琢磨,手指与筷子交互移位,“舞步”不停;

他能做到10分钟不眨眼睛,犹如“禅定”;

他追求一一个个完美、极致,不断追求精益求精。

 

为什么卖油翁能做到“油从铜钱眼滴下而钱不湿”?

为什么庖丁解牛异常平顺又能听到“音乐”的声音?

没有什么,只不过是手熟而已;功多自然成。

35年间,他焊接的发动机

130多发长征系列运载火箭顺利送上太空;

他已为北斗导航、嫦娥探月、载人航天、长征五号火箭等上天立下了汗马功劳;

他对祖国航天事业的特殊的贡献难以诉说,一言难尽。

 

一“焊”九鼎,万无一失,他的这双巧手是如何练成?

他说:“岗位不同,作用不同,仅此而已;

心中只要装着国家,什么岗位都光荣,有台前就有幕后。”

对祖国的热爱,对本职工作的热爱,是他成功的根本。

有的企业开出了优越的待遇:给几倍工作,加北京的两套住房;

但高凤林没有动心,还是做原来的“航天人”。

他说:“每每看到我们生产的发动机,把卫星打到太空,

一种成功以后的自豪感,你说金钱能买到吗?

被挖走了,得不到民族认可的满足感……”

正是这种“满足感”,让他选择了“留下”与“坚守”,

最终成为了大国工匠,“特焊”能人。

火箭的研制,离不开众多的院士、教授、高工;

但火箭从蓝天到实物,靠的是一一个焊接点的累积和特艺匠心;

 

现在,已经53岁的高凤林,火箭“心脏”第一人,

在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北京发动机制造车间,

又在挑战一个新的极限,为“长征五号”焊“心”;

在一个管壁只有0.33毫米的火箭喷管内,用3万多次的“特焊”,

把几百米的空心管线,精密“编织”在一起;

焊缝长度约绕标准足球场二周,焊缝大小与头发丝接近……

他一次次挑战,一次次成功;

他以非凡的胆识,严谨的推理,娴熟的技艺,攻克了一个个难关,

并结合自己对焊接过程的特殊感悟与深刻理解,

灵活而又创造性地将所学的知识

运用于自动化生产、智能控制等柔式加工中,

锤炼了一个个“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响当当,好动人,

为国防和航天科技现代化,为火箭型号的换代更新,

他做出了杰出贡献,留下“大国工匠”的英名,

也给企业带来巨大效益,与国家共赢。

他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得到党和人民的高度肯定。

 

技校生也能作出大贡献?没错;

关键在于爱岗敬业,不断刻苦钻研、实践创新、追求极致的“提升”。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但愿我们国家的制造一线,有更多“高凤林”……

 

作者:追梦1979

201551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