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对玉的知晓,就不可能对中华文明史有一个真正地了解;玉文化的存在上至远古,时至今日都始终贯穿着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承之精粹。
根据传到欧洲的中国乾隆时期玉器,在1863年,法国地质矿物学家德莫尔,对此进行了物理化学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其玉材有角闪石和辉石两个类型。角闪石亦称软玉,硬度为莫氏6-6.5度,比重2. 白、青、绿、黑、黄。辉石类亦称硬玉,即有翡翠之雅称。中国古代玉器绝大部分为角闪石(软玉,如和阗玉)制品。和田玉的矿物组成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并含蛇纹石、石墨、磁铁等矿物质,形成白色、青绿色、黑色黄色等不同色泽。多数为单色玉,少数有杂色。特等的白籽玉仅出产在玉龙喀什河(白玉河)和喀拉喀什河(墨玉河)。以前每年可产毛料数百公斤,近年虽引入大型机械采挖,形成了破坏性的开采挖掘使其资源已到了濒临绝产状况。
中国文化学上的玉,内涵较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玉,石之美兼五德者。所谓五德,即指玉的五个特性。凡具坚韧的质地,晶润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的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按此标准,古人心目中的玉,不仅包括真玉(角闪石)还包括蛇纹石、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等彩石玉。另外,甘肃的酒泉玉,陕西的蓝田玉,河南的独山玉和密县玉,辽宁的岫岩玉等,也是中国玉器的常用原料。因此,在鉴赏古玉时,我们不能只用现代科学知识来甄别优劣,还必须具备了解历史的认知。
好的玉器,归纳为四要素:材质、造型、工艺、主题,这四要素使玉超越了其“山岳精英”的自然属性,而包蕴人文的意识:“山川之精英,人文之精美”。山川之精英,讲的是材质的精良;人文之精美,指的是玉器的造型、主题、碾琢工艺,以及影响造型的社会人文等诸多因素。由于历朝历代受到各种因素的抑制,所以所选玉材也会不尽相同,又由于琢玉工具和琢玉技巧的不同,以及审美情趣和意识形态的不同,玉器的用途上曾扮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故每个时期玉器的造型及风格也是千姿百态,各叙妖娆。著名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是说到:“对玉的爱好,可以说是中国的文化特色之一,启迪着雕刻家、诗人、画家的无限灵感。”
科考证明我国的用玉状况至少有着8000年以上的历史背景和2500年的玉器研究历史。中国古代玉器历史之早,延续时间之长,分布之广,器形之众,作工之精,影响之深,为其他任何国家所不能及。长期的尚玉、崇玉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国人尊玉,爱玉的民族心理,并将玉提升到了神圣灵巫的至上。王公贵族拥有的玉制特殊权力便植根于此,而玉文化本身则作为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中有着无法估量的深远影响。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前,昆仑山的先民就发现了和阗玉,制成生产用具及装饰物品。自殷商时代起,和阗玉大举东进,成为宫庭权贵用玉主体,统治者视其为宝物,商代已形成规模开发,秦代以后成为中国玉雕业的主要玉材,并逐渐成为伴随中国历史进程的皇室玉。
中国有句至理名言,叫“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道出了琢玉的真谛。和阗玉,古称“昆山之玉”、“塞山之玉”或“钟山之玉”,清称“回部玉”,维吾尔族称"哈什",均是指产于塔什库尔干
和田玉的分类按和田玉的产出分,自古以来就分为山产和水产两种。水产的称为籽玉,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出玉有五德,“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实际上指的是玉的色泽、纹理、质地、硬度、韧性五个特性。 《礼记》中孔子赋予玉“十一德”,即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此十一德,实乃儒家道德规范的大全。其相对应的是和阗玉的物质属性,如温润而泽、缜密而粟、清越以长等。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核心的儒家思想认为君子应“比德于玉”,玉佩光洁温润,可谓之“仁”;不易折断,且断后不会割伤肌肤,可谓之“义”;佩挂起来整齐有序,可谓之“礼”;击其声音清越优美,可谓之“乐”;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可谓之“忠”,人人皆珍之爱之,可谓之“道”,等等,这些美德作为君子的必备条件,因而佩玉以洁身明志,“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守身如玉”亦是必然。
有关玉德的儒家学说,均以和阗玉为依据,并始终以和阗玉为至尊至上。和阗玉成为了君子德行操守以及社会道德的典范,“君子比德于玉”,“言念君子,温润如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等等,都成为了人们尊崇的至理名言。在宗教方面,用玉制作的礼仪祭祀之器,成为了沟通世俗人间与祖先神灵的法物。
玉的天然之美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其谓之“美玉可遇而不可求,可一不可再”矣。成功于自然,精蕴内涵,乃谓天成。玉石之美者,君子之德馨,天人之合一,超然之物外。
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玉石对人的好处很多,内部含有很多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在玉造福人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保养玉石,正确的保养会让玉石变得越来越具有灵性。在玉石业内有“七养”之说,下面让小编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
第一为擦玉,在我们佩戴玉石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让玉石表面沾上灰尘之类的,这就需要我们经常用软毛巾或者羊皮擦玉器的表面,这项保养工作可以一个月一次,可以达到保养得效果。
![]()
第二为盘玉,指的是通过不断的把玩或是通过在人体表面进行摩擦,以达到增强玉石本身的光泽作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玉石的玉质。
第三为修复,主要针对玉器的损坏,可以经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得到修复。
![]()
第四为恢复,主要指的是一些玉器经过长时间的强光照射,这时候只需要将玉器放在阴潮的室内,一段时间之后玉石经过对空气水汽的吸收达到恢复的效果。
第五位补水,指的是玉石表面的干枯,主要是由于过度的抛光让表面的水分子层受到了一定的损伤,这时候就需要补水处理,一般常用“盘玉”和“土浸”来补水。
![]()
第六为回避,在佩戴玉石饰品时难免会遭到碰撞,尽量避免与强腐蚀性物质的接触,避免碰撞。
![]()
最后为疗养,在抛光时,如果商家为了节约成本使用劣质的绿粉抛光会损坏玉石的表面,这时可以用洗衣粉洗净然后用生竹子加钻石粉再次抛光,这样就可以恢复玉石的原貌了。
![]()
玩玉的最高境界
古玩的七种学习方法无论是古玩商,还是收藏家,从不懂到成为一个行家高手,有几种学习的路径,但无论什么学习方式都毫不例外的,要经历市埸的买卖实践。转载古玩的七种学习方法:
如果不深入巿场,不进入古玩商界,不融入这种特殊的人文环境,是无法获得成功的。特别是业界内商家行家们的鉴赏知识和辨伪要领,都是保密不教,不传的。这便需要初学者,主动接触经营古玩的商业群体,这对于初期入门的藏者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的人,是如何制作玉石的?
谈一谈玩玉的心态
玉如美人:赏玉就是赏美人 玉器、和田玉鉴赏知识大全:
|
|
来自: 老刘tdrhg > 《4、瓷器/玉器/雕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