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是一个讲究谋略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善于总结和学习的民族。我们热衷于通过总结前人或他人的经验教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地把他们统统拿来为己所用,力争省时省力不操心,为此还专门有了鲁迅先生创下的“拿来主义”。 一本书只能算是个载体。通过它,让我们看到什么,思考了什么,才是关键。没有任何一本书是生活的灵丹妙药,我们也不可能指望一本书会带给我们怎么大的改变。 但至少,通过阅读,我们可以看到生活还可以有另外一种活法,人生可能还有另外一个出口,足够了。 就像座右铭。人们在每个阶段会有属于那个阶段的座右铭,那句话正是我们内心想达成的,或者是感同身受的。而一旦时过境迁,我们会更新我们的座右铭,更新我们的想法。人,都是在不断地放弃与接受之中成长起来的。人的思想,也是这样不断地成熟的。放弃一点,接受一点;再放弃,再接受。每一次放弃,都像一次破茧成蝶;每一次接受,又都像是注入了新鲜血液,这就是成长。
2 阅读这件事,并不是单纯地体现在阅读本身,更多的是体现在阅读之外。阅读,其实是在以一种有形的形式引导着我们进行了无形的行为,——思考。而思考,才应该是阅读带给阅读者的深层次的目标,它使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看见看见的,看见看不见的。 答案。我们穷其一生都在寻找的不过是答案而已。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要过什么样的生活?我爱的人爱不爱我?城市的生活是我想要的吗?乡村究竟是“诗和远方”还是逃避压力的一种自我安慰?…… 而所有这些我们反复追问的问题答案,只能在我们自己的心里。 总会有些什么给予我们一些启迪。一首诗,一句名言,一本书,一部影片,甚至正在沉下去的那抹斜阳。但是前进的执行者只能是我们自己。就像我们看到一块路牌,它指引了方向,但是需要我们朝那个方向前行。假如我们看着那块路牌一动不动,那么路牌只能是一块路牌。失去了指路作用的路牌和一块普通的木板并无区别。 通过阅读来寻找我们内心或迷惑、或需要的东西,无疑是一种明智的选择。但是,书,在那儿了,你看到了什么,就因人而异了。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万个人心中有一万个林黛玉。诉求不同,看法不一,各取所需罢了。
3 这不是一本很烧脑的书。从题目到内容来看,题目要大于内容。或许是我对于学问的看法还趋于保守。又或者学问也如同一些所谓的专家一样,不再是那么严肃和庄严的事儿了。 个人认为写关于口才艺术等方面的书,并不是很讨喜。因为它不像是小说、故事类文字,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地设置,一个悬念接着一个悬念地解开,总是在吊着读者的胃,促使读者为了某个或者某些悬念一直阅读下去,直到所有的迷惑解开,答案水落石出,故事结束。 而口才艺术类的文字,是系列的,上下文可以独立,也可以分开。读者可以看了第一章,直接跳到最后一章;也可以从第三章开始阅读。另外,读者的需求实在是千差万别,作者很难顾得全面。 现代人太喜欢“技巧”、“方法”、“捷径”这样的词儿啦。好在本书作者并没有从“技巧”本身着手,也许有人认为这是本书的缺点,但我看来这是作者难能可贵的地方。全书以一个个的幽默小案例串起来,把那些我们可以借鉴的方法顺理成章地引出来,让读者乐呵呵在笑声中品读,不会使我们读起来感觉生硬和突兀。 正如作者在本书中所渗透的观点:幽默,本身是一种个人素养,素养自然是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中水到渠成的,何来“技巧”一说? 如果实在要技巧的话,那不就是“揠苗助长”的效果了吗?没有深厚的阅历积累,没有轻松的人生态度,是不可能把幽默信手拈来的。 作者教会我们:幽默是一种态度;幽默要有尺度;幽默体现个人魅力;幽默化窘解难。幽默帮你驰骋职场;幽默助你爱情甜蜜。幽默给平淡生活增加乐趣,幽默让抑郁远离。所有这些都不可能急功近利地达成。先要静心,遇到任何事情,云淡风轻,不急不躁;更要关心,与人交往,站在对方的角度看待问题,多为对方着想;对人对事怀有敬畏之心,不能主观臆断,学会幽默之前先要学会聆听,尝试接受,而不是先入为主地拒绝。 幽默作为一种智慧的外显,并非一日之功。但是,幽默的最基本因素——积极乐观的心态,是可以适时改变的。学会分享,学会接纳。这些话都是我们耳熟能详,但是做起来却关山阻隔的。为什么?因为心态,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如同叔本华所言:“事物的本身并不影响人,人们只受对事物看法的影响。” 我们的心态决定了我们是什么样子的人。能不能以幽默的态度看待身边存在的人和事,主要取决于此。败而不卑,胜而不傲,智而不锐,查人之伪而一笑了之。如果可以做到这些,就会发现,人生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既然人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么我们所遭遇的困难、痛苦、失落、背叛……就都渺小了起来。我们之所以会囿于一些消极的想法中出不来,不就是因为我们在无限地放大我们所遭遇的苦难吗?只要活着,一切都不算事儿,一切都不用太在乎。那些做错的事儿,那些离开的人,都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陪练。
曾经有人把笑的艺术分为滑稽、诙谐、幽默三个层次,而幽默,是最高层次。幽默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表达。它是含蓄的、意味深长的。它一个谜面,要靠揣摩去解开。所以,幽默是渗入的,隐性的。像水浸入泥土里,慢慢地融合,慢慢地吸收,说不定哪天,在那片泥土上,会长出花朵来。 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文章最后所写的那一段话,来洞悉作者的真正写作意图:“幽默人生并没有固定的程式可以遵循,也没有那么多现成的语言可以套用,只要你心里想着快乐,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自然可以幽默起来,让生活这杯白开水变得有滋有味,并且寻回儿时那个快乐的自己。” 一切似乎回到了原点。一切似乎又和原点有所不同。书友们可能从这本书中得到了要找的答案,也有可能还需继续寻找。但是,在这一周的时间里,我们翻开了书,在作者的引领下,看着案例中别人的幽默言行,思考着怎样才能让自己也幽默起来……我们一定得到了什么。 有人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个思想高尚的人在交谈。没错,可是反过来想想这句话也有些问题,思想高尚的人的标准是什么。因人而异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