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优秀音乐评论文章举例分析

 昵称41200162 2018-01-03

    优秀的音乐评论文章古往今来是很多的,学习音乐评论,就要认真阅读这些成功的音乐评论文章,从中学习、借鉴音乐评论的经验。为了方便起见,这里选摘出几篇梁茂春近年来发表的音乐评论文章,并简略分析它们的特点,作为初学音乐评论者了解音乐评论的第一步。
    第一篇是评论台湾作曲家李泰祥的歌曲《橄榄树》的小文,发表在《音乐周报>1995年1月6日。这是对一首歌曲的评论,在音乐评论中属于评论对象最小、目标最集中的微观分析的文章。由于《橄榄树》是一部电影的插曲,因此评论时需要兼顾电影原作。
    梦中的故乡
    一一评李泰祥的歌曲《橄榄树》

    在台湾音乐作品中有数不清的“思念故乡”的题材,从民间音乐到创作音乐都如此。这成了台湾音乐题材上的一个特点。在众多思念故乡的作品中,我最欣赏的是李 泰祥和三毛合作的歌曲《橄榄树》,那飘逸的歌词,那哀婉深沉的曲调,充分表现了浪迹天涯的游子内心的失落和彷徨,有一种催人泪下的艺术感染力。
    《橄榄树》创作于1978年,原是台湾飞腾影业公司的故事片《欢颜>>中的一首主题歌。影片中的女主角——音乐教师齐盈(胡慧中饰)为了能够 上大学深造,去当歌星唱歌挣钱。她有一个男朋友叫王恕,是一个孤儿,《橄榄树》是王恕专门为她谱写的歌曲,并成了齐盈演唱的“主打歌”。每次演唱《橄榄 树》之前,齐盈先要有几句说白:“从前,在一个晚上,我认识了一个孤儿。我们相爱了。有一次我问他:你从哪里来?他说——”于是齐盈开始唱出“不要问我从 哪里来……”的词句。原来《橄榄树》是孤儿对她的问题的回答,齐盈则通过这首歌曲来向自己的恋人表达诚挚的情感。含蓄、惆怅、真挚、感伤是《橄榄树》鲜明 的艺术特点。由于《橄榄树》具有独立、完整的艺术品格,脱离电影以后,它的音乐和歌词完全能够单独存在,并产生了比电影更为广泛的影响。相信您一定会记 得:它那旋律中流出来的淡淡的哀怨、浓浓的乡愁、深深的思恋……剪不断,理还乱!
    《橄榄树》的旋律进行以波浪式下行为其特点,这种曲折下行的旋律线,准确地表现了歌词中那份感叹、悲伤、缠绵的情感。
    《橄榄树》的旋律用的是西方风格的小调音阶,但它既不是传统的“自然小调”或“和声小调”,也不是“旋律小调”,它是一种升高了第六级音的特殊小调,似乎 从中国古代的“羽调式”七声音阶中能够找到依据。正是这个升高了的第六级音的曲调,给人既新颖又熟悉的感觉。第一句中从升Fa到Do的增四度下行旋律,色 彩别致,情绪悲怆,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橄榄树》在音乐结构上是带再现的复三部曲式。两头是完整的乐段,中间部分是歌曲的高潮所在:在全曲的最高音域唱出“为什么流浪远方?”这是流浪者内心痛苦的呼号,感人肺腑。《橄榄树》全曲的音域只有十二度,李泰祥用了极其精练的材料,表达了极其深刻的思想内容。
    第二篇是评论作曲家施光南历史贡献的一篇,发表在《人民音乐》1991年11月号。这是对一位当代重要的作曲家的专门评论,论及他一生的创作风格和独特贡 献。施光南是受到广大人民喜爱的作曲家,可惜他英年早逝,在1990年不足50岁时就过早地去世了。如何评价他的历史贡献,这是时代向我们提出的问题。
    施光南的历史贡献
    施光南为我们留下了一座丰富的音乐宝库。他的许多作品无疑可以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永放光芒的艺术瑰宝。如何认识这些艺术珍品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评价他的历史 性贡献?施光南刚走,真正认识这个问题还需一定的历史距离。但这也是现实向我们提出的问题,如何就这一重要的问题提出当代人的评价和看法,这也是我们的责 任。
    施光南是我国音乐史上一位杰出的、难得的旋律天才。他以他那优美动听的旋律征服了十多亿中国人民。他的曲调就是他燃烧着的心灵之火,他的旋律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和情爱,这就是他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
    施光南以他短促的一生,经历了我国当代音乐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文化大革命”时期和“文革”结束以来的新时期。他在每个时期都有重要的、广泛流传的作品问世。他那高产而高质的音乐作品,是中国当代音乐的一座丰碑。
    施光南是新中国培养造就的新一代作曲家。中国革命音乐的光辉传统,中国共产党的文艺方针,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对他都有着极其深刻的影响。歌颂祖国,歌颂人民,歌颂新生活,这是他一以贯之的作品主题。施光南是时代的产儿。他的音乐,深深地打上了当代中国的时代印记。
    他的优秀的抒情歌曲,如《打起手鼓唱起歌》、  《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等,都是中外音乐交汇产生的艺术结晶,有些作品不仅是中国歌曲上的珍 品,也可属于世界优秀歌曲之林。在他笔下,抒情歌曲的潜能和容量都得到了新的发掘。他常将亿万人民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当作抒情歌曲的主题,并通过抒情歌 曲来作出他自己独特的反映。
    施光南的音乐创作,在中国音乐发展上,在中西音乐交融上,在中国音乐走向世界等方面,又向前迈进了一步,代表了中西音乐文化交融、冲撞中的我们这一代的优秀成果。
    施光南完成了他所处的这个特定时代的音乐历史使命。如果我们的国家没有那么多的灾难,如果他的创作生命能够再延续一二十年,那么他将可能做出更为杰出的贡献。
    他将是中国音乐史上一颗永不陨落的恒星。谁能像他那样谱写出那么多的好作品,谁就理所当然地会获得人民和历史的承认。
    第三篇例文是评论80年代我国流行音乐中的“西北风”现象的,是我为“第七届国际大众音乐研讨会”(1993年7月在美国斯托克顿召开)提交的论文,中文 稿全文发表在台湾《省交乐讯》1994年第一期。这是对一个时期的某种音乐现象的综合评述,需要对这一现象的全面情况和来龙去脉有所掌握,并对产生这一现 象的社会、文化背景有所分析。
  “西    北    风”——中国流行音乐风格发展的一个特定历史阶段
    80年代后期,中国的流行音乐形成了汹涌澎湃的大潮,并刮起了一股称为“西北风”的流行歌曲新风。这里我着重论述盛行于1986年至1989年中国大陆歌坛的“西北风”的形成原因。
    “西北风”歌曲,即是以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上的陕西、甘肃等省的民间音乐风格谱写的流行歌曲。它以1986年产生的《一无所有》和《信天游》等歌曲为 “风源”,接着又产生了《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妹妹曲》、《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等在大陆歌坛获得轰动效应的歌曲,一时领导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新 潮流。
    从流行音乐本身的发展需要来看,大陆的流行歌曲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创作和演唱上都受束缚于台湾、香港的流行音乐。大陆流行音乐需要寻找自己的个 性,需要走向成熟。正是“西北风”歌曲成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找到自己个性的一个突破口。“西北风”歌曲成为80年代大陆第一批具有自己个性的、粗犷而带有 泥土气息的流行歌曲。
    从历史的原因来说,中国西部音乐在历史上曾经多次影响过全中国的音乐风格,仅在本世纪的四五十年代,西部音乐曾随着《绣金匾》、《翻身道情》等歌曲的广泛 流传而在全中国产生过极其重要的影响。“西北风”在80年代再次劲吹,在不同程度上也是一种历史的循环“再现”。
    从文化的原因来看,主要是80年代中期弥漫于中国大陆的“西部文化热”、“寻根热”对流行歌曲创作的深刻影响。以舞剧《丝路花雨净为先导的西部敦煌舞蹈率 先兴起,继之以西部小说的崛起,再有以《黄土地》、《老井》等为代表的西部电影的兴盛,形成了“西部文化”繁荣的可喜景象。流行歌曲的“西北风”,就是这 “西部文化”大潮的一个支流。
    从社会的原因来说,80年代中国人民的普遍要求是进一步改革开放。而大多数“西北风”歌曲都表达了一种强烈的改变现实的愿望。整个社会都在进行历史的反 思,都在从历史的深层去寻找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动力,从黄土地和黄河的深部去探索古老民族的雄强的力量。“西北风”歌曲,大多在内容上表现了中国人对黄土 和黄河的复杂而矛盾的“情结”。
    “西北风”流行歌曲,作为中国流行音乐创作中具有独特个性的、摆脱了港台歌风束缚的一批作品,它们曾以巨大的冲击力震荡着中国流行音乐歌坛,为中国流行音 乐走向成熟开辟了一条路。流行歌曲与中国土生土长的民间音乐相结合,这正是“西北风”的可贵本质。流行歌曲进一步与中国各地的民间音乐(特别是中国各少数 民族民间音乐)相结合,必将使中国流行音乐的独立品格得到加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