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梨园行与祖师爷”--张卫东

 老北京的记忆 2018-01-03
乙未年三月十八日,我們梨園行的祖師壽誕,藉此文祭奠祖師唐明皇……

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说说梨园行与祖师爷

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我们今天的《茶余饭后话北京》节目,我是文林,听众朋友,从今天我们这个节目开始就要和大家聊京剧了,我想很多的朋友都非常喜欢京剧,因为京剧现在也被称为是国剧,特别是最近一段时间,中小学的教学大纲中也增添了京剧课程,这更让很多老百姓对京剧有了新的认识。京剧我想对它的历史流变我们大部分人是略知一二的,但是我们在今天的节目中又要和大家谈京剧,那么谈什么?怎么谈?当然了,我们也是想找一个比较新鲜的角度,或者说一些在我们外行人看来不太为外行人所知的行规讲究这些方面的内容,或许通过这些我们对于京剧又能够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翠今天开始我们每周五的节目时间,张卫东老师就将在我们节目中开讲京剧在北京的往事回眸。

张老师,咱们也是好久没见了,前一段时间昆曲结束只有,大家的反映还挺热烈的,因为通过张老师这一段时间,几个月的讲述,大家对于昆曲有了相当的了解,对于京剧来说也有不少朋友有呼声,说咱们讲讲京剧,又请张老师出山,再给我们继续介绍京剧,但是张老师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也确实是费了一番脑筋的,而且几次跟我沟通,说咱们怎么讲才能让大家觉得比较新鲜,如果还是讲那些流派、产生的历史等等,可能不是那么太新鲜了,我们或许从其他的角度尝试,让大家对京剧有一个比较新鲜的认识。

 

张卫东:

我们从它的文化内涵上,它的行规,还有一些具体的事情上谈谈,至于表演流派、艺术名家,还有一些其他的事情,先辈们曾经聊过的事,我们就先避开,为了让大家听到一些新鲜一点的东西。

 文林:

我首先有一个好奇的问题,北京人通常说这是梨园行的,张老师您就算梨园行的,到底这梨园行是仅指京剧圈子,还是泛指所有的戏剧都被称为是梨园行?梨园是怎么来的?

 张卫东:

我原来很早写过一个小文章《梨园行的来历》,梨园行是旧时在北京对所有唱戏行业的统称,唱戏的行业就是梨园行。

 文林:

您指的旧时大概在什么时候?

张卫东:

应该是民国三十八年以前都是这样讲的,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又有一个新的名字叫“文艺工作者”。

 文林:

时代变了,称谓自然有时代特征。

张卫东:

梨园行当时是很大的行当,这个行里并非指的只是京剧的行业,也有昆腔、梆子腔、高腔。

文林:

都叫梨园。

 张卫东:

他们都有祖师爷的,祖师爷历朝也众说不一,有的说是“老狼神”。

文林:

什么人物?

张卫东:

“狼”字怎么写的都有,也有写恶狼的“狼”,可能是古代狼图腾的崇拜,《老狼真君》,后来就变成了新郎的“郎”,这个“郎”又有不同的所指,指的是唐朝的唐玄宗“李三郎”,也有说是灌口《二郎真君》,就是“二郎神”,是道教的神圣。这些都称之为梨园祖师,最后确定下来的祖师爷是谁呢?大家都知道的,是“唐明皇”,就是“李三郎唐玄宗”。梨园行就从唐玄宗的时代传下来的传说,说是传说,实际历史上也有确凿的证据。 

文林:

史料有记载。

 张卫东:

有记载的。据说唐玄宗时代,在内廷有专门训练俗乐乐官的机构,为什么说俗乐乐官呢?就不同于祭祀的神乐。比如说在内廷里自周秦汉唐以来,传下来礼乐,什么礼乐呢?神乐。祭天祭地的,皇帝大典用的。最后到清代,我们北京在天坛还有神乐署。

 文林:

现在我们正在讲神乐署。

 张卫东:

原来叫神乐观、神道观,是道士们参与祭祀。所以,北京在道教音乐上有很大的成分融入了戏曲部分,现在道教音乐有相当一部分是当年神乐署的东西。我们作为搞昆腔的演员或者研究者来说,不能不从道教上理解一下它跟戏曲之间的关系。

 文林:

我理解就是所谓神乐应该是出于礼仪之用的,而俗乐就是娱乐的。

 张卫东:

唐代的俗乐,当然要传到现在也是雅的东西了,因为见不到了,它的俗乐机构就叫梨园,在新唐书《礼乐治》里就记载了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称皇帝梨园弟子,可见“梨园”在当时就泛指梨园成为一行人了,这个地方在哪儿呢?就在当时的长安,现在的西安。光华门,也有说临芳门的禁园里面,园里面因为有梨园亭,由演奏的乐宫们用,还有惠昌殿,也是唐玄宗亲自按乐的地方。

 文林:

等于梨园实际就是这么一块地名,但是唐明皇总是率领班子在这里演练。

 张卫东:

唐朝的时候在梨花院,到清朝的北京内廷演艺机构设在南府,南府后改叫“昇平署”,也是这个意思,一说我是昇平署的,我是南府的。其实,“南府”实际就是地名,是吴应熊的府邸叫“南府”,依照唐代梨园的情况,当时也是这样的泛指。唐代梨园主要负责的是训练演奏的人员,还有司礼乐的太长司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的教坊人员,形成了唐代的一个鼎足而立的三各机构。一个是奏乐的,一个是演奏礼乐的,还有做歌舞表演的。三个机构在一起,当时凡是为人所爱的乐工,多是出身于梨园。

                           “说说梨园行与祖师爷”张卫东
                    光绪二十五年陈得林(德霖)在昇平署当差使用的入宫木制“腰牌”

 文林:

技艺高。

张卫东:

在皇帝的教坊里学过的,梨园弟子逐渐就成为乐工们的代称了,所以梨园一词也就被借用成为奏乐表演的机构了。在内廷里蓬莱宫旁边梨园的法部和东宫门内,有一个宜春北苑梨花院的男女乐工,他们叫“伎”!“伎”这个词,在日本被继承下来了,叫能乐也叫“乐伎”,戏曲艺人叫“歌舞伎”。这个“伎”实际是咱们中国古代演戏人的称谓。

皇帝梨园弟子,属太长司系统的,还有太长司西壁的梨园别教苑和洛阳东都,后来唐朝迁都到洛阳,洛阳东都也有太长司的梨园新苑。这些乐工机构虽都是沿用了梨园的名义,而实际上并不设在梨花院那儿,所以梨园的乐工多是来自于民间的艺人,进了宫廷经过严格的训练以后,演奏技能也提高了,又能相互学习,这样对于唐代的歌舞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后世凡是演戏的人都称之为“梨园行”,戏曲界被别人称为“梨园界”,也称戏曲演员是“梨园子弟”。

 文林:

实际上梨园这个称呼是从皇上那儿开始的,后来一点点逐渐向下开始沿用,到最后不管是不是真正从梨园出来的,只要是在这个行当里,都被称作梨园子弟了。 

张卫东:

过去中国是农业社会,一些身份卑微的,凭着技能吃饭的人,在社会中并不是高等的人士,仕农工商你是哪一行?这是大行。在大行之外,艺人还是受轻视的……

 文林:

没什么地位。

张卫东:

因为受轻视,艺人要给自己找个有名的祖师爷,老狼神、二郎神都很虚,到了明代以后逐渐是唐明皇李三郎。

文林:

这就确定了。

 张卫东:

李三郎唐玄宗是我们的祖师爷,所以昆腔的祖师爷、弋阳腔的祖师爷,都是戴胡须的,穿着黄蟒袍,戴着王帽,夏天的时候穿皇披、戴九龙冠。这么一个形象,是皇帝的形象,这就是昆腔祖师爷。

文林:

是过去昆曲班子供奉的祖师爷吧!

张卫东:

京剧与其他地方戏的祖师爷就有所变化了,据说京剧来自于徽州班,与皮黄腔系统的梆子班合流,他们就变成什么样子呢?是没有胡须的漂亮的小伙儿。

文林:

也是唐明皇。

 张卫东:

也是唐明皇,就是没有胡须。

 文林:

你们昆腔就是供有胡子的,他们是供没有胡子的。 

张卫东:

所以说在祖师爷考证问题上扑朔迷离,留下来很多解不开的谜,到底祖师爷有髯口还是没髯口,因为这个还有很多故事。

在北京就有天寿堂不进戏,就是跟这件事情有关系。在前门外珠市口有个天寿堂冷庄子,原来是我们梨园行的行会场所,这个饭庄子的产业是我们梨园行的共产房子,后来我们梨园行想把它收回来,因为借给了厨子们做冷庄子,是做饭庄子使用。后来我们想把它回来,要回来的时候他们不乐意,说我们这所房子不是你们的产业,是我们自己的,也没有房契,也不好说,咱们就找法院吧。

找到法院说就这样吧,后面封着祖师爷的神龛,打开看看是不是京戏班的祖师爷,要是你们京剧的祖师爷我们还给你们梨园行会,如果不是,对不起,那就是我们的产业!结果打开一瞧,祖师爷倒是有,戴着三绺黑胡子。

此时已经是民国初,职业的昆曲戏班已经不复存在,演员多数都转到京剧班了。祖师爷戴着胡子,不是京戏班的光嘴巴的形象,所以这样一来就认输了。天寿堂的房子就归了冷庄子,照样应酬红白喜事,这时候梨园行会便发出了一个命令,所有的戏班不到天寿堂唱戏。拒绝天寿堂,所以天寿堂虽有戏台,永远不准演出!

 文林:

就是因为当时认错了祖宗了,没认出自己的祖宗。

张卫东:

所以说皮黄班唱京剧的祖师爷是不带胡须的唐明皇,也说明京剧是从地方戏逐渐发展到北京的戏曲。

 文林:

以前那些老戏班子,或者老剧院后台都供的。

 张卫东:

每个后台都供祖师爷。

 文林:

现在呢?

张卫东:

现在不供了,现在祖师爷是剧团领导…… 

(2008年3月7日中午文林与张卫东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茶余饭后华北京”栏目的播音文字整理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