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 这首诗,属于乐府诗中的《杂歌谣辞》。 这肯定是我国最广为人知的关于草原的诗歌了。尤其是,“风吹草低见牛羊”一句,令多少不曾到过草原的读者心驰神往,魂牵梦萦! 通常所见的草原,并没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情景。但我有一年夏天参加某国际著名汽车企业举办的文化之旅活动,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东乌珠穆沁旗,见识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草原。那一年夏天,内蒙古大草原雨水丰沛。但据熟悉草原的朋友讲,其实真正适宜放牧的草原,牧草倒不是那么长,那么密的。 2 敕勒川,字面意思是敕勒河。敕勒,游牧部族名,北齐时期居朔州(今山西境内)。从诗中我们知道,这个敕勒川位于阴山脚下。但是,阴山山脉起始于河套西北,绵亘于内蒙古自治区南境,跟内兴安岭相接,范围很大。具体位置,不得而知。 有注本在敕勒川究竟是地名还是河流名这一问题上纠结,我认为,这个纠结大可不必。“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穹庐,毡帐,即蒙古包),可知其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风吹草低见牛羊”,可见是指一片牧草丰茂的草原。地势、草原这两点,不妨推测是河谷地带,比较开阔的河谷地带。这种草原,在坝上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北部、内蒙古一带)相当常见。 我认为,有一个问题不妨作为茶余饭后的话题:是不是真的有一个叫敕勒川的河谷地带?既然敕勒是一个部族名,那“敕勒川”也可以只是“敕勒部族居住的河谷地带”的意思。 3 这首著名的草原诗,有一件许多人不知道的事情:它是一首翻唱诗歌,或者说是翻译作品。原创不是汉语的,而是鲜卑语的。 《乐府诗集》先引《乐府广题》云:“北齐神武攻周玉壁,士卒死者十四五。神武恚愤,疾发。周王下令曰:‘高欢鼠子,亲犯玉壁,剑弩一发,元凶自毙。’神武闻之,勉坐以安士众。悉引诸贵,使斛律金唱《敕勒》,神武自和之。”然后解释道:“其歌本鲜卑语,易为齐言,故其句长短不齐。” 也就是说,这是一首从鲜卑语歌曲翻唱而来的歌。 4
敕勒金帻壁,阴山无岁华。 帐外风飘雪,营前月照沙。 羌儿吹玉管,胡姬踏锦花。 却笑江南客,梅落不归家。 作者是唐代诗人温庭筠,诗题又作《敕勒歌塞北》。显然,温庭筠的诗歌是仿作。据此,我们不妨说,温庭筠是这首诗的一位知音。 5 《敕勒歌》不是我国唯一的翻唱(翻译)诗歌。 现当代,众所周知,有不少流行歌曲(例如《北国之春》、《花心》、《飘雪》、《后来》、《跟往事干杯》、《让我欢喜让我忧》)是翻唱自日语歌曲的(当然也有中文歌曲被翻唱为=成日语歌曲的),即歌词原创语言是外国语。其实,这种现象不但古已有之,而且历史十分悠久。 《敕勒歌》也不是我国最早的翻唱(翻译)诗歌。
乐府古题有《公无渡河》,梁刘孝标,陈张正见,唐李白、李贺、王建、温庭筠都曾以此为题作诗。 《公无渡河》也叫《箜篌引》,唐崔豹《古今注》记载:《箜篌引》原本是朝鲜一位名叫霍里子高的津卒(在渡口负责摆渡的士兵)的妻子丽玉创作的歌。一天早晨,霍里子高起来去划船,有一个白头发的疯子,披散头发,提着酒壶,在乱流中渡河,他的妻子在后边追着,制止不及,疯老头坠河淹死。他妻子抱着箜篌边弹边唱:“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歌声十分凄怆,弹唱完,她也投河而死。霍里子高回到家里,把这事跟丽玉说了。丽玉听后,也为之伤感,也用箜篌演奏,表现那凄怆之情。听了丽玉演唱,没有不哭泣流泪的。后来,丽玉把这首歌曲传授邻居女子丽容,丽容给它定名《箜篌引》。 可见,《箜篌引》原创是朝鲜语诗歌。 《箜篌引》,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将其定为汉诗。据此可知,创作时间早于《敕勒歌》。 《箜篌引》当然不是最早的。目前所知的最早翻译诗歌是春秋时期的《越人歌》。刘向《说苑》记载,鄂君子晳泛舟新波,越人拥楫而歌。鄂君子晳听不懂,请人翻译成楚语。这里照录如下: 越语: 滥兮抃草滥予昌枑泽予昌州州鍖州焉乎秦胥胥缦予乎昭澶秦逾渗惿随河湖 楚语: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据语言学家研究,《越人歌》的语言,可能是某种属于壮侗语族语言的祖语。
不过,论知名度,论美誉度,古往今来,无出《敕勒歌》之右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