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天价艺术品背后的文化密码(1)

 广东黄汉光 2018-01-03

  作者: 牟建平

  2017年的海内外艺术品市场是个“天价年”,不仅达·芬奇的《救世主》以4.5亿美元创造了西方艺术品的天价,在国内齐白石《山水十二屏》也以9.315亿元的天价刷新了中国艺术品的天价。从这些书画、瓷器、油画、青铜器、家具等天价艺术品,可以清晰看出当下的市场热点和未来方向。

  黄宾虹大热标志艺术品市场走向成熟

  在2017年嘉德春拍上,黄宾虹92岁创作的山水画《黄山汤口》创出3.45亿元的天价,令人瞠目。这幅近现代的画作价格不仅超越了古代山水画大师的成交价,甚至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这样的画坛巨匠也甘拜下风。黄宾虹自己曾说“我的画或许要50年后才能为世人所知”,这一点果真应验了。黄宾虹的山水画历来曲高和寡,现在终于被广泛接受认知。

  在《黄山汤口》诞生高价后,网上到处是“中国画涨了一万倍”的文章,其实这是对中国画和黄宾虹缺乏了解。黄宾虹的山水画涉猎广泛,远学北宋董源、巨然、范宽,中习元代黄公望、倪瓒、吴镇,近法明末程邃。黄宾虹的山水画用笔老辣,将枯笔、渴笔用到极致,“以书入画”,有意识地将金石趣味融入自己的山水画中。黄宾虹还是个美术史家,他的山水画更具有文人画的高度。“浑厚华滋”成为黄宾虹山水画最突出的风貌与特征。

  《黄山汤口》的天价,标志着黄宾虹从此进入“亿元画家俱乐部”,成为与齐白石、徐悲鸿、张大千、李可染、傅抱石、潘天寿齐名比肩的“市场型”大师级画家。黄宾虹完成了由学术到市场的过渡,获得了买家的承认,这一点是非常不容易的。黄宾虹是一块“试金石”,他的“大热”说明中国艺术品市场在走向进步和成熟,国内书画市场的鉴赏力这几年在逐步提高。

  潘天寿否定了“中国画不能画大画”之说

  2017年中国美术馆观众人数最多的两个大展,其中之一就是《民族翰骨——潘天寿大展》。在随后的2017年嘉德春拍中,他的巨幅《耕罢》以8800万元起拍,最终以1.58亿元成交,成为潘天寿第3件过亿元作品。此件《耕罢》曾为新加坡赐荃堂收藏,后入新疆雪莲堂,之所以能拍出高价,完全是借着潘天寿诞辰120周年的热乎劲。

  潘天寿擅画巨制,在近代独步画坛。他的大画,越大越奇,大而阳刚,力能扛鼎,完全推翻了一些人“中国画不能画大画”的言论。他提出“越有民族性,越有世界性”,在中国画一片西化声音的环境下,坚持保留中国画的传统,这一点十分难得。潘天寿强调:“用笔须强其骨力气势,而能沉着酣畅,劲健雄浑。”潘天寿的绘画审美是“强其骨”,画面始终追求一种阳刚之气。在近代中国画创作中,潘天寿是“骨法用笔”最忠实的执行者。

  目前潘天寿存世《耕罢》有4幅,两件横幅,两件竖幅。两件横幅,一件在宁海文物管理委员会,一件在潘天寿纪念馆。两件竖幅都是民间收藏,水平一般。近年潘天寿的画作屡创高价,2015年春拍《鹰石山花图》2.79亿元,同年嘉禾秋拍《鹰石图》1.15亿元,说明市场对潘天寿的追捧。但另一方面,潘天寿的真迹民间存世不多,特别是巨幅画作,买家要小心谨慎。

  西周“兮甲盘”打破国内青铜器成交纪录

  在2017年7月15日晚西泠春拍上,被业界称为比肩毛公鼎的重器国宝——西周商王五年青铜兮甲盘,在消失多年后露面。此件国宝兮甲盘以1.2亿元起拍,经过激烈角逐,最终以1.85亿元落锤,被网友调侃为“有史以来最贵的平底锅”。在辗转数百年后,这件吉金重器终于重归故土被内陆买家收藏,并打破国内青铜器成交纪录。

  兮甲盘,也称兮田盘,西周晚期青铜器,宋代出土,其内底133字的铭文,史料价值极高,对于研究西周官制、战争、封赏、税赋、贸易等均有重要意义。在元代,兮甲盘曾流落民间,被大书法家、鉴藏家鲜于枢发现时,已经被折断盘足,作为烙饼的炊具使用。后又辗转收藏,清末归于大收藏家陈介祺,后不知下落。其历代出版著录颇丰,多达百余种,是国内上拍铭文最多、著述最多、级别最高的青铜器。

  由于相关法规的限制,使得很多青铜器难以在国内拍卖市场露面,但商周青铜器多年来一直是国际拍场的焦点,今年纽约佳士得的4件商代青铜器均以超亿元高价成交,青铜饕餮纹方尊以高达2.57亿元拍出,足显青铜器在国际市场的地位。兮甲盘在国内的高价成交,表明青铜器的价值正开始被内陆藏家所认知,它的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已逐渐得到体现。

[责任编辑:赵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