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遗体速火化,一切从俭”,这句让人泪奔的遗言,背后的真相竟然是·····

 一个没用的老人 2018-01-03


爱的反义词不是恨,

而是忽视和遗忘。

孤独死

最近,一封遗书在微博上

引发人们的广泛讨论。

事发南京一老居民区,

某天,一个住户突然闻到

对面屋子传出一股异味,

想到已3个月没有见到邻居,

他马上把情况告诉了社区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联系警方,撬开房门后,

发现老人已经走了76天。

这样的事情并不是个例,

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里,

同样的悲剧总在重复上演。

Tokiwadaira,

日本一个巨大的政府保障房社区,

171栋几乎一模一样的楼里,

住着的都是与Ito一样的“孤独死”高危群体。

本来Ito觉得就这么住着也没什么,直到2000年的一天,住在她家不远处的一位69岁的老人出事儿了。

他静静躺在自家的地板上,等到政府派人到老人家里查看,尸体早已被昆虫蚕食得只剩森森白骨。

老人几乎没有朋友、家人,跟邻居也不熟,

就连房租水电也是在银行卡里自动扣除的。

当老人银行卡中的积蓄被每月每月地自动扣光,

市政部门上门询问时,才发现出了问题。

他在独居的屋子里孤零零地走了,

而外面的世界,阳光依旧灿烂。

这起死亡事件震惊了全日本,这些老人在家独自去世,却无人知晓,“孤独死”由此而来。 每年,有无数的老人,在日本这个老龄化社会里,孤独地离世······

据日媒报导,最多的时候,夏天每周会有4000人孤独死。

2017年的夏天才刚过半,社区里就发现两具老人的尸体,臭到邻居忍不了才被发现。这种气味久久不能散去,即使公寓管理员将屋子贴满密封条也无法消除。

他们其中一人就住在Ito这栋楼里,在这间充斥着已故家人记忆的公寓里,Ito一人生活了25年,刚刚在这过完91岁生日。

那年,女儿和丈夫在三个月内因癌症先后去世。这以后的每一天,Ito都倍感孤独。虽然她还有个继女,但也只是在逢年过节时互相问候一下,此外再没任何交集。

1960年12月,

Ito和丈夫带着4岁的继女,

搬入Tokiwadaira社区的新家,

一间拥有三个小房间、独立的厨房、

卫生间和浴室的3K公寓。

Tokiwadaira社区,

是日本战后婴儿潮催生的产物,

仿照美式家庭需求所建,

在60年代曾经名声大噪,

是当时全日本最大的社区。

搬来那天是个晴朗的日子,

远处的富士山清晰可见,

宽敞明亮的厨房,这一切,

让身为主妇的她倍感满意。

几年后,女儿出生,

让一家人的生活愈发幸福。

丈夫按时坐火车去东京上班,

而Ito则留在公寓的托儿所教书。

到了夏天,她会带孩子们

去Tokiwadaira的公共水池嬉戏。

闲下来的时候,

Ito最喜欢看楼下的儿童广场和沙池,

每每看到孩子们的嬉闹,

都让她感到很满足。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

一家人每年都会拍一张全家福,

记录一年里的成长。

那些年,Ito的邻居全是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整个日本处在经济上升期,是最朝气蓬勃的年代。公寓附近也到处都是孩子们的身影。

然而随着时间流逝,曾经的欢声笑语在Tokiwadaira渐渐消失了。孩子这种生物在这几乎绝迹,而当时抢着搬进来的那一代人开始慢慢老去。

渐渐地,这里成了一个老年人独自生活的社区。Ito记忆中总是人潮涌动的游泳池,如今也变得破败不堪。

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日本专注发展经济,

社会和家庭的其他需要逐渐忽略。

后来经济停滞,整个日本陷入

出生率下降,人口老龄化的困局,

孤寡老人成了全日本最普遍的问题,

甚至出现了专门清扫

独居老人遗体的行业。

Ito从不心存侥幸,她清楚无论生日还是节日,基本没什么人会关心她的死活。在家人和朋友一个个离去后,她没想到自己会活这么久。“这里的每个房间现在都是我的了,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她不无伤感地说。

媒体上各种孤独死无人料理的新闻,促使 Ito想出了新办法:防止自己最后也成为这其中的一员。

Ito找到住她公寓对面的邻居,拜托他们,希望他们每天白天有空的时候看一下她这边。看看她的灯,看看她的纸窗....

因为,在过去的很多年里,

Ito每天都过着很规律的生活。

她每天晚上6点左右关上自家的纸窗,

直到第二天清晨5:40的闹钟响起,

她会起床,把纸窗拉开,

“如果白天看到我的窗户是关着呢,

那就说明我死了, 拜托你了... ”

邻居很痛快地答应,

这让Ito大感欣慰,为了表示感谢,

Ito每天夏天都会给邻居送一些梨子做礼物。

如果邻居发现她的窗户不对劲,

就可以直接通知相关机构。

为确保死后一切都能被安排妥当,

Ito在90岁生日时,

按照时下日本老人最流行的方式,

将身后事都写在“临终笔记”上。

Ito一直设法让自己保持忙碌,

尽量让自己不去想这些邻居们的死讯,

她花很长的时间在社区外面散步,

记录自己每天走过的步数,

每天为女儿和丈夫抄写1小时的佛经,

参加保护周边森林的志愿者小组。

每个月,她都会参加社区组织的午餐会,

以保持一定的社交,减少孤独死亡的风险。

外出活动,除了每月固定的午餐会,Ito最大的任务就是去给丈夫和女儿扫墓。几十年来风雨无阻,即使寒风呼啸的冬天都无法阻止她的脚步。

她每次都会在女儿墓前,摆上她生前爱吃的东西。然后,慢慢讲述自己过去一个月发生的事儿。但她从来都只讲开心的事儿,好让女儿放心。

虽然无法得到女儿的回应,但Ito心里一直认为,她能活到91岁依然平安健康,都是亡夫和女儿的保佑所赐。

Ito老人之所以这样坚强地活着,

有条不紊、泰然地安排后事,

无非是希望自己在百年之后,

能有尊严地、体面地离开这个世界,

与家人团聚,从此不再孤单。

看完Ito的故事,

小编感到无比心酸。

这世上有太多孤独的老人,

这些等着“孤独死”的独居老人,

虽然还活着,但好像已经死亡。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

“空巢老人”问题也突出到

不是简单的个人问题,

而成为一个严重的、

亟待破解的社会问题。

老人随着年龄的增长,

对他人帮助的依赖性越来越高,

心理上也越来越脆弱。

“空巢老人”的期盼,

我们无力回应,

而他们的孤寂,

我们不愿直视。

他们中的很多很多人,

都有自己的子女孙儿,

都有无尽的牵挂和眷恋。

在同一个世界,

爱而不能相聚是他们最无奈的痛。

一直以来,父母的“懂事儿”,扎心扎肺。

“过了八十五,一个月就一个样儿”,田奶奶和老伴一起住在养老院。

田奶奶说他们俩下不了楼、走不远路。就好像一棵枯树,心儿早空,一阵风就能吹倒。

他们有两个儿子,6年前,老两口发送了其中一个因病去世的儿子后,一刻都没停,直接住进了养老院。“儿是爹妈的心头肉啊,说没就没了,就剩一个儿了,当爹妈的不想拖累他。” 田奶奶来养老院的真心话就是为了解脱儿子。

材料、图片均来自新晚报

张大爷,在最艰难的岁月里,

抡起膀子拼命地扛沙卸货,

靠每个月六七十块钱,

养活一大家子人。

四年前老伴去世后,

他拒绝了孩子们的邀请,

卖房子的钱平分成四份给了子女,

自己带着小包裹住进了养老院,

而每月的价格是他考察好的,

正好是自己退休金两千出头。

材料、图片均来自新晚报

当他看见为了照顾他,儿子要中午从单位往返一个小时回来给他做饭时;为了照顾他,女儿只得将她才2岁的孙子送进托儿所时,他就决定了从孩子们生活中撤出来,把更多空间腾给他们。

材料、图片均来自新晚报

“人老了,要懂事,别给孩子添麻烦。

我养他们小,不是为了让他们养我老。”

可是,他们养我们小的时候,

却一定是满怀希望我们,

能经常陪伴在他们身侧。

无论是独居老人还是空巢老人,

他们的生活如此心酸而无奈。

但他们依然认真地活着,

默默等待第二天的太阳照常升起时,

那扇紧闭的窗再度被拉开。

"至亲离去的那一瞬间,

通常不会使人感到悲伤。

而真正会让你感到悲痛的,

是打开冰箱的那半盒牛奶、

那窗台上随风微曳的绿箩、

那安静折叠在床上的绒被,

还有那深夜里洗衣机里,

传来的阵阵喧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