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读书与积累写作 2018-01-03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中国人与西方人在读书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人强调“学以致用”,而西方人则更强调“学以致知”。当然,“学以致用”是必要的,但仅仅停留在学以致用上就不够了,应进一步深化境界。“用”和“知”有什么区别呢?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学会主席彼得·格鲁斯曾说:基础学科是回答“这是为什么”,而应用学科回答的是“这有什么用”。以此而论,学以致用只是回答应用问题,而学以致知则回答真知问题。因此,在做学问上,我们不仅需要学以致用,还要学以致知,也即探究事物本源,发现以新理论、新技术为载体的新知识。

读书当然应有选择,不同专业和职业的人需要选择适合自己的书。不过,除了职业之外,还要阅读一些陶冶人文素质的书籍,例如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等方面的著作。我个人的经验是,尽可能地阅读经典著作,因为经典之为经典,不仅是经过长久实践的检验,而且获得了学术界的认同,一般少有谬误流传。大凡经典之作,多出于大师和名家之手,他们严谨治学的态度也反映在书中,如康德、黑格尔、笛卡尔、培根、罗素、弗洛伊德、穆勒、杜威等。在我国文化典籍中,像《史记》、《红楼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都是传承千百年的名著,受益者不计其数。

读好书或是读坏书,是一个极有争议的话题。不过,我认为对于成年人来说,读一些不同学术见解的书,甚至“反面教材”,也未尝不可。在读书中,需要有比较和鉴别,这对于提高读者的独立思考和批判能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应该怎样读书

当今,网络技术十分发达,不少年轻人喜欢上网,而忽视读书。虽然网络上存储着巨大的信息,但网络不能代替读书。这是因为网络上的资料,是网站技术人员收集和综合的,往往不系统、不全面,也不见得都正确。因此,应当把网上阅读与读经典著作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目前读书人不买书和不订阅报刊是很普遍的现象,这与做学问的要求是相悖的。有人曾作过调查,一个拥有数万人的大学,有5000多名教职员工,可是订阅期刊的仅有250人,订阅报纸的只有430人。这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风气完全不同,那时绝大多数教师都至少订2种专业杂志和一份报纸,人人专心向学。现在,校园里停满了各式名牌的轿车,居室无不装修得富丽堂皇,但就是舍不得花钱买书和订阅报刊。这显然不是金钱问题,可能是精神导向发生了偏移。不少现代人的精神变得虚脱,信仰逐渐迷失,读书风气日衰,这预示着文化的危机,应该引起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读书是毕生的课题。所谓活到老、学到老,我已78岁了,中风14年,基本上是个残疾人,但仍然坚持“每日必读,每月一新书;每日必思,思有所得;每日必写,写有新意。”在我看来,只要生命不息,就一定读书不止!

最后,我把高尔基的名言赠送给读者朋友们:“爱书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