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隋王朝》之十五:仁寿宫变

 梦想童年594 2018-01-03

栾氏春秋

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文帝仁寿宫变是指仁寿四年(604年),身患重病的隋文帝驾崩于仁寿宫,当时只 有杨广的亲信张衡一人在场,于是有人说是张衡用药毒死了文帝, 有人说是张衡拉扯文帝撞到屏风上致死。


到底是怎么死的,已经成了难解的谜团,但有一点可以确信,他的死与杨广有直接的关系。

独孤皇后共生有5个儿子,长子杨勇和次子杨广最有出息。杨 坚称帝后,杨勇以嫡长子身份被立为太子,杨广被封为晋王。杨勇参 与军国大事,很有建树,但他率真任性,生活奢侈,宠幸姬妾。有一 次,他私自接受百官的朝贺,杨坚和独孤皇后很不高兴,逐渐对他有 些不信任了。杨广容貌俊美,举止优雅,性情机敏深沉,工于心计,把 自己伪装成一个谦虚、勤奋、节俭、不爱声色犬马的正人君子,颇得父 母欢心。他率兵平定南方陈朝,捞到了足够的政治资本。

为了达到取代杨勇的目的,杨广重赂私交大臣杨素等人以为 外援,且令其亲信大修甲兵,阴养死士,做拥兵割据的准备,反过 来却诬陷杨勇谋反。独孤皇后、杨素等极力鼓动文帝废掉太子。 杨广又收买太子的部下,告发太子言行狂悖,文帝下令逮捕太子 亲党。开皇二十年(600年),杨坚穿上战袍,陈列兵士,集合百 官,以不仁不孝、任用奸佞等罪名废杨勇为庶人,立杨广为太子。


仁寿四年,隋文帝在仁寿宫避暑,患了重病,乃召太子杨广入宫居住。杨广认为文帝不久于人世,便与杨素书信往来,密谋后事。 结果宫人错把杨素的密信送到了文帝寝宫,文帝看了十分恼火。就在这时,又发生了一件让文帝更为恼怒的事情。当时独孤皇后已 死,陈夫人得宠。陈夫人长得闭月羞花,杨广对她早已垂涎三尺。 一次,杨广遇到她,强行与之亲热,陈极力抗拒才得以脱身。回到寝宫,文帝见她神色异常,再三追问,陈夫人流泪说出杨广相逼的事实。

文帝终于认清了杨广的真实面目,知道自己错怪了大儿子杨勇, 埋怨独孤皇后误了国家大事。他拍打着床大骂杨广,并令柳述、元岩把杨勇召来,欲复立其为太子。二人出了寝宫,便起草诏书。杨素听到消息,赶紧告诉杨广。杨广立即假借文帝的名义,下达诏令,逮捕 柳述、元岩,关进监狱。然后命东宫士兵迅速包围仁寿宫,派亲信张 衡入文帝的寝宫侍候,太监宫女全被赶了出去。不久,文帝死了,朝廷内外议论纷纷。


没过几天,杨广便在仁寿宫即皇帝位,是为炀帝。随后,杨广伪造了文帝的遗诏,将杨勇绞死。


《资治通鉴》记载:“上寝疾于仁寿宫,尚书左仆射杨素,兵部尚书柳述,黄门侍郎元岩,皆入阁侍疾,召皇太子入居大宝殿,太子虑上有不讳。须预防拟,手自为书,封出问素,素条录事状以报太子,宫入误送上所,上览而大恚,陈夫人平旦出更衣,为太子所逼。拒之,得免,归于上所。上怪其神色有异,问其故,夫人泫然曰,太子无礼,上恚,抵床曰,畜生何足付大事?独孤误我,乃呼柳述,元岩曰,召我儿。述等将呼太子,上曰,勇也。述岩出阁为敕书,杨素闻之,以白太子,矫诏,执述、岩,系大理狱,追东宫兵士帖上台宿卫,门禁出入,并取宇文述郭衍节度,令右庶子张衡入寝殿侍疾,尽遣后宫出就别室,俄而上崩。

这一段记载记了死亡当天两件大事,一是密信误传事件,隋文帝召进三个主要大臣,太子也住进大宝殿,皇帝如果死于此,这是危险的事,为了避免不测,太子杨广考虑防范,他跟杨素商量,所以写了密信,杨素也写了回信,让宫女交给太子,没想到这封信送到了隋文帝手中,这下子捅了娄子了。儿子宰相就商量死的事。言辞估计不客气,隋文帝不高兴了。另一件事是陈夫人被调戏,这是独孤皇后去世后隋文帝最宠爱的,她在身边照顾,这天她上厕所,慌张地跑回来,含泪说太子无礼,要知道刚看过密信,一听如此,简直是五雷轰顶。这是衣冠禽兽。得想办法呀,隋文帝就召来心腹柳述与元岩,赶快叫来杨勇,两人一听,也是恍然大悟,心思有变呀。干什么,可能是行废立之举,政局会翻盘哪。他们愿意看到吗?愿意,赶快起草去了,可是没实现,还有杨素在呀。但是隋文帝的喊叫,杨素知道,他也会受牵连哪,赶快告诉杨广,要重新召回杨勇,叫杨广赶快准备。

杨广肯定吓出冷汗,只能先下手为强了,马上采取五项措施:一是矫诏逮捕柳述元岩;二是紧急调兵包围仁寿宫;三是命令宇文述等人控制宫禁出入;四是命令张衡控制隋文帝;五是驱逐后宫人员关到其他宫殿。就是把隋文帝囚禁起来,就在当晚,隋文帝就与世长辞了。


人们不免要猜测,隋文帝是正常死亡吗?《资治通鉴》中只记过,故中外多有议论。这是客观描述。有两条给出了明确结论的:《大业略记》“帝(杨广)事迫,召左仆射杨素,左庶子张衡进毒药……素等既入,而高祖暴崩。”《通历》“乃屏左右,令张衡入拉帝,血溅屏风,冤痛之声闻于外,崩。”说是张衡打死的,场面还非常悲惨。这两个史料都说是隋文帝之死是人为操控的结果。

同样是《资治通鉴》,同样是文帝之死,司马光记载了截然不同的两种说法,而且并没有做出评判。但是在其他一些史料里,对文帝之死则有比较明确的结论,就是人为谋杀,那么究竟哪一种说法符合历史的真实?隋文帝真实的死亡原因是什么呢?


我想要辨析,有指标可以参考,一是可信度一是时间一是逻辑。史料上,说隋文帝自然死亡来源于一等史料,比较靠得住,说是谋杀也在这本史书中可能看得到,没办法说谁值得信任,无从判断。时间上,也没有,说是正常死亡的是说七月十日,跟大臣告别,七十三,说他去世了。节选的是当天的两个重大变故,激起改换太子的事,两个时间不冲突,可以互补,也不好判断真假。逻辑上,有值得分析处,两件大事,一是密信事件一是陈夫人被调戏事件,一定是陈夫人被调戏更有直接意义,前者理智,不会引起隋文帝生气到要换太子,而调戏爱妃直接表现了杨广的道德,觉得不如杨勇了,不如让大儿子接班呢,才要召回杨勇来。这就意味着杨广的努力付之东流,杨广当然不会束手待毙,所以狗急跳墙,这是关键原因了。那么被调戏有没有问题?两个疑点:一是杨广的行为不合理,这时,容不得任何差错,他自控能力极强,他十年如一日不近女色,这最敏感时期,他再好色怎么能不忍几天,符合他的性格吗?还要知道,杨广即将接班,这中间有多少问题要处理,他有时间去调戏吗?这不合理。二是陈夫人的行为也不合情理,她在上厕所途中被调戏,好像是她太漂亮了,好像之前两人没关系一样,完全不是这样,两人早有瓜葛,不是一次见到,熟悉得很,陈夫人还为他当太子出过力。陈夫人是陈叔宝的妹妹,八面玲珑,独孤皇后都特许她侍奉隋文帝,她是少数接近隋文帝的人。杨广也拉拢她,他常贿赂陈夫人:“规为内助,每致礼焉,进金蛇金驼待物,以取媚于陈氏。”把她看作帮手,送些东西贿赂陈夫人,她也笑纳了。她也就替杨广说好话,她有功。


即使是真的,她也不会告太子,她是政治上成熟的女性,她早就想在新皇帝面前谋出路,这也不合乎她的性格。所以告状这事,也不合情理。


两人行为都违反常理,这只能说明这个故事不是真的。


关于隋文帝之死,有一个重要的疑点,那就是太子杨广调戏了陈夫人,最终导致隋文帝死于非命。

我觉得,其他的事像密信误传事件,太子囚禁隋文帝事件仍是真的,串起来的是柳述与元岩。我猜想是,七一三,回密信时,不小心投到隋文帝处,隋文帝怒形于色,当时柳述与元岩正伺候着,他们一看这样,觉得可以利用,趁着隋文帝召杨勇,实现政治翻盘,是为自己的前程打算。两人就打算冒风险了。可惜的是他们的密谋让杨素知道了,他禀报太子,两人被抓,隋文帝也就被软禁,之后,会不会再毒死或者打死?我认为不可能,不值得。他决别过大臣了,只要看好,不再受任何人操控,就足够了,何必费心杀他?这么愚蠢的事,他不至于做出来。隋文帝当晚死,不难理解,一气一吓更容易死了。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隋文帝是正常死亡,没受到外力侵害;也有非正常方面,对他精神产生重大影响,加速了死亡。杨广并没有真正用暴力,用软暴力加速了隋文帝的死亡而已。

只是他没有把国家治理好,也就有各种不好的说法纷纷出现,一代英主隋文帝就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束了六十四岁的人生,留下了一个统一强大的隋帝国。不久杨勇全家被杀。


在西方人的眼中,隋文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继秦始皇之后的第二个伟大的皇帝。但是在大多数中国人的心中,第二名的业绩是轮不到隋文帝的。那么,为什么在中外人士的心目中,隋文帝的形象会不一样呢?


从公元581年称帝到公元604年驾崩于仁寿宫,隋文帝杨坚一共当了24年皇帝。在这24年的时间里,他统一中国、确立制度、修订法律,完成了一件又一件影响深远的大事,堪称历史上最高效的帝王之一。但是,同样是在这在24年的时间里,他也诛杀功臣、废黜太子,给人留下了为政察察、多威少恩的印象。


美国学者写过书,影响世界的百人名单中,中国两位皇帝榜上有名,秦始皇与隋文帝,要是问中国人,一定排不上他。隋文帝到底是怎样的皇帝呢?

得承认他是建立了丰功伟绩的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是统一了中国。是自秦朝后的又一次统一,标志了北方三百年民族融合的最终完成,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夷夏。隋文帝是汉人,独孤皇后是鲜卑化了的人。杨广是出生在关中地区,他娶了南方的萧氏为妃,这是地无分南北,这是今天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雏形。这种深广上的统一意义深远。


第二个是建立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核心制度:像三省六部制,精髓是皇帝集权宰相分权,被唐直接延用,直到清;文化上,科举制,英雄不问出处,这个原则伟大,一经创立,就显示出生机,也直到清朝,成文官政治的基础;军事上,府兵制,这原创立于西魏,那是独立于社会外的军事集团,不利于皇权,在开皇十年,进行调整,要求所有府兵落户地方,统一调度,与百姓一样,改革的意义是把府兵改成了兵农合一,兵将分离的民兵了,意义在变成了百姓中的一员,国家不用养兵了,将军权力下降,不能对皇权对政治形成干扰;法律方面,制定《开皇律》,精髓是援礼入法,用法律来把礼的程序固定下来,有利于维护等级制度。这四项共同处是,强烈维护皇权,这是千年封建政治的走向,这些成就就给一千多年中国发展奠定了基调。怎么评价都不过分。


第三个是建立了以隋为主导的东亚新秩序,与突厥的斗争让突厥认输了,隋为主导的东亚秩序重新建立了。这是恢复大汉威风吗?不一样,汉与隋都是霸主,但是秩序不一样,汉主导的是军事征服领土占领,隋强调的政治臣服人心收服,不一样。打完注重收拾人心,这是则修文德以来之,这是和平外交路线。这种立场的确定也是怎么评价都不为过。


第四个是建立政治清明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局面。他是节俭自律爱民如子的好皇帝。每旦听朝,日昃忘倦,居处服玩,务存节俭,令行禁止,上下化之”。所有与他有关的生活用品以节俭为主。爱民如子,“乘舆四出,路逢上表者,则驻马亲自临问……尝遇关中饥,遣左右视百姓所食。有得豆屑杂糠而奏之者,上流涕以示群臣,深自咎责,为之撤膳,不御酒肉者殆将一期。及东拜太山,关中户口就食洛阳者,道路相属。上敕斥候,不得辄有驱逼……”每次出门,遇到上表,一定停下来亲自接待,这是亲民。开皇十四年大旱,让左右去让百姓吃的拿来看看,是豆粮,他也不吃肉不喝酒,这是关心百姓生活。还与百姓一块逃到洛阳去,路窄处给百姓让路。甚至让侍卫送送百姓。官员也因此清廉勤政。当时大案少,倒是好多官员被记进好官吏的传记中。像赵轨是清廉的典范,有领居,家有桑树,枝条伸进他家来,他把掉来的桑葚送回去,百姓夹道欢送,父老以清水相送。百姓日子好过多了。隋文帝让百姓看到生活的希望,怎么评价也不为过。


事实上,隋文帝是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他不管是统一中国还是建立一系列影响深远的制度,无论哪一项成就都足以让隋文帝名垂千古,也正是由于这些成就,隋文帝确立了他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地位。隋文帝的功劳的确很大,已经够得上一代圣君的标准了,可是在老百姓的心目中,一想到圣君,人们多半会想到唐太宗而不是隋文帝。那么这是为什么呢?隋文帝算不算一代圣君呢?

我觉得隋文帝也有问题,最大的问题是缺乏宽厚恢宏的气度,“好为小术,不达大体”。唐太宗时,有人议论:一是唐太宗问身边大臣,有人回答:“克己复礼,勤劳思政,每一坐朝,或至日昃,五品已上,引坐论事,宿卫之士,传飧而食,虽性非仁明,亦是励精之主。”早早上班,中午都不休息,让卫士送来餐食。唐太宗说,“公知其一,未知其二,此人性至察而心不明;夫心暗则照有不通,至察则多疑于物,自以欺孤寡得之,谓群下不可信任,事皆自决,虽劳神苦形,未能尽合于理。朝臣既知上意,亦复不敢直言,宰相已下,承受而已。”唐太宗觉得这人苛察,心理不特别明白,所以好多事,判断不好,多疑,所以得事必躬亲。累得半死,未必做得好。百官也不敢说不敢做,摆不正君臣关系,不识大体。二是,开皇十四年时,关心百姓的感人故事中,唐太宗看法是:“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储备粮没用完,如果真关心,就舍得放粮,他却跟着逃荒,这是廉价的同情。确实,他有政治智慧,但是缺乏大局意识,缺乏宽容气度,造成的问题是百姓的幸福感不强。


民:百姓为什么不幸福?隋文帝管得太宽,百姓喜欢过节,像元宵节,普天同庆,他觉得这样的活动不应该搞,有修民教,干脆不过了。单纯的娱乐都不允许,管得太宽,统得太死。百姓安定但是一定单调却不能放松。

官员:隋文帝越到晚年,用人路子越窄。他宠过李德林,这是敢叫板的人,当时他的气量大,后来换成苏威了,苏威是擅长把皇帝的想法落实成行动,是办事的人,说明气量在变小,再后来,宠幸杨素了,这是一个能逢迎皇帝好恶的人,帮着废太子,这时,皇帝的容忍更窄了,到后来,宠幸杨述了,这是女婿呀,就知道听话,更谈不上是大臣是秘书了,说明用人范围越来越窄,官员发挥余地就更小了,英雄没用武之地,幸福感何来?这是一个刚刚整合起来的社会,各种问题都在,要想真正稳定向良性发展,海纳百川的精神一定要有,他却正缺乏,他有的是三个特性:多威少恩,多张少弛,多政少德,只能顺从只能满负荷运行只能依赖制度不能依赖道德。因此西方人评价高,中国人评价低是因为他是矛盾的两面性,一是高智商建立优秀的制度这是西方文化看重的指标,二是低情商,缺乏温厚的道德感受这正是中国文化看重的。各自看到不同的侧面,各有千秋。

隋文帝是一个矛盾的皇帝,他有鲜明的两面性。只有把这两方面综合起来,才能看到一个真实而全面的隋文帝。


有三方面值得重视,一是来自个性,他是自律到生活情趣都不要,像唐太宗爱书法……隋文帝爱什么?不知道,除了政治好像什么都不爱。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这边是自律,那边是不宽容。对别人更不宽容。这就是多张少弛的来源。二是来自文化素质,十几年佛教教育,少年的太学,让他具备的是半吊子读书人的素质,有些文化,知道文化的力量,会兴建学校,但是也会让他对文化理解并不深,不知道涵养文化,发现文化不能直接发挥作用,会抛弃。像到仁寿元年,办学十年后,下诏令,“国学胄子,垂将千数,州县诸生,咸亦不少。徒有名录,空度岁时,未有德为代范,才任国用。良由设学之理,多而未精,今宜简省,明加奖励。”精简了学生,只七十二个学生了。隋文帝这种想法不合理,百姓都知道百年树人,他用十年就急了,这是典型的急功近利,这是多政少德的来源。三是生活的时代背景,他是一个生在民族融合时代的人,融合性让他站在时代潮流,但是胡人的短命政治,常见阴谋与血腥,这就让他心中充满不信任,甚至大开杀戒。一次写一首诗,“红颜讵几?玉貌须臾。一朝花落,白发难除。明年后岁,谁有谁无。”这是他一生唯一一首诗,这世界上还有谁活着谁去世了。这诗写得真诚,但是不好,因为太没有高度了,可以看出内心不丰满,只知道感慨短暂,不知道人有精神可以永恒历史可以永恒。正因此,他太执著于在有生之年把什么都干完,不考虑社会的承受度。历史并没有给杨勇机会,谁也不知道会不会给杨广强,隋文帝的问题是给这个帝国种下急功近利的种子。

       请看下回:《指点江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