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乡村振兴发展的好路径探索

 昵称37581541 2018-01-03


        田园综合体正在成为各地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抓手,在全国各级政府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推动下,呈现加快发展之势。田园综合体的创建正在改变原有乡村发展形态,重建乡村发展支撑力量,重构乡村发展方式。有理由相信,田园综合体将成为推动乡村变革的重要推手,成为各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而有效的发展路径,加快实现我国传统农村走向未来乡村发展的新时代。

        中国的未来乡村是一个由特色小镇为龙头,发挥小镇综合服务功能,特色小镇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村镇融合、村村一体,城乡融合互动,支撑区域社会经济创新发展,为乡村居民生产与生活提供综合服务的综合体。所呈现的是一个区域性新型乡村社会发展的新形态。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农民更富,农业更强,农村更美。

        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如何才能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未来新乡村的建设目标?

        一、打造特色小镇

        发展特色小镇,在于正确处理好小镇与区域发展,小镇与村庄发展,小镇与居民及农民发展的关系。将特色小镇打造成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着力点与增长级,使之成为县域社会经济总体的发展支撑。将特色小镇打造成未来乡村发展的区域龙头与中心,通过小镇的功能创新引导乡村的发展。将小镇打造成周边农民及其乡村居民的小镇,使之成为乡村农民居住生活与从事经营活动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讲,特色小镇的功能设置与资源配置必须以满足小镇居民及乡村农民的需求为出发点。

        在特色小镇的创建过程中,要把握与塑造好小镇文化,用小镇或者一个特定乡村特有的文化元素塑造好小镇发展的“灵魂”。注重“小镇精品”打造,按照“自然和谐、艺术美感、文化传承”要求推进精品建设,与此同时,力求在小镇产业、建筑、产品及服务方面展现与植入精品要素。培育与塑造小镇民众精神家园,使小镇成为传统文化创新传承的载体与传播中心。

        特色小镇的发展主要依靠村庄发展、特色产业的培育、特色小镇公共品牌体系来支撑。培育特色村庄,以特色村庄的发展支撑特色小镇发展。立足乡村民众的生产与生活,创建小镇“双创基地”,以“双创基地”平台,引导小镇居民与乡村农民创新创业,构建起以乡村居民为主体的小镇发展的动力支撑。以现有资源为基础,通过资源的产业功能转型与配置相应的产业资源相结合,创建特色产业,构建小镇特色产业支撑。适应小镇产业发展及民众生活与经营主体的变化,构建小镇现代社会治理体系。在此基础上,塑造公共品牌,做好公共品牌推广传播,以良好的品牌形象支撑小镇的发展。

        村镇、村村、城镇融合一体发展是未来乡村发展的客观要求。一体化的融合发展就是要实现产业一体,发挥小镇的龙头作用,体现村产业是镇产业的延伸,促进村产业的发展。发挥特色镇社会服务功能,实现社会资源服务一体。各具特色村庄的功能创新,与特色小镇功能创新相结合,实现区域发展一体。形成特色小镇带动并引领村庄发展,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未来乡村的发展新态势。

        二、创新未来乡村发展新形态

        未来新乡村是传统乡村的飞跃,这种飞跃,以社会形态的转型为基础。田园综合体的创建就是要推动传统乡村向未来新乡村的转型发展。

        首先,塑造新主体。传统农户是中国传统农村的主体。未来乡村发展的主体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开放与包容性。乡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以特定的产业为载体,通过合伙、合作等方式组成利益共同体,实现乡村农户与外来经营主体相结合,由此共同支撑未来乡村的发展。二是产业主导。未来乡村主体的产生与发展,源于现代乡村新型农业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新型产业的不断创新与发展,成为促进主体发展壮大的根本力量。三是多元化。在未来乡村的发展过程中,有由传统农民发展的新型农民,有农民之间合作的经济组织,有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也有农业产业化的经营主体,地方政府部门也有参与,多元主体共同推动传统乡村向未来乡村发展转型。

        其次,创新服务新形态。一是服务对象转型。突破传统乡村为农户自我的服务模式,转变为新型主体服务,为社会提供综合服务。二是服务方式创新。体现服务面向主体需求,有为新型农民创新创业提供的服务,也有为市场提供的有机农产品、休闲观光、文化体验等综合性的产业服务。三是服务产品化。改变过去以原料形态服务社会的模式,实现以服务对象的确立为前提,通过分析对象需求,推动新型产业资源创新与服务产品的创新,以服务产品满足对象的需求,实现市场化服务。四是服务内容综合发展。一方面,面向区域的市场,满足不同人群的多元需求;另外,对具体的人群来说,从物质形态优质农产品的供给,到文化体验与精神满足,实现综合性服务供给。通过创建公共资源性质的公共产品与具体的产业服务产品相结合,共同为社会提供综合性的服务。

        第三,运行方式创新。未来乡村运行机制创新的基础是市场化机制与新型乡村社区综合治理方式创新的有机结合。市场化机制的基础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产业化为基础,强调法人组织特别是企业在乡村产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一切产业的创新必须面向市场,在对市场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创意服务产品,按照产品性质与属性,配置产业资源。以资源的资本化配置为手段,按市场法则配置相关资源,实现效用的最大化,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乡村发展与建设中,往往通过公共资源、产业资源与产品资源创新的有机结合与合理配置,支撑未来乡村的综合产业服务。

        和谐与美好是治理的目标。未来乡村治理方式创新的动因,是乡村发展的主体多元,及其由此产生的多元化与不断发展的公共产品需求,这是乡村治理方式创新的源泉。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各类主体有对良好生活设施的需要;有产业开发过程中对公共资源配置及对生产要素供给的需要;有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需要,以及不同主体对政治生活及精神文化满足的不同需要等等。未来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将通过创新不同的组织形式与决策机制来实现,以此达到满足各类主体对公共服务产品需要的目的。

        三、重建未来乡村五大支撑

        首先,创建特色小镇支撑。一是依托产业特征,搞好小镇功能分区。以现有优势产业为基础,推动形成区域产业集群优势。二是配置新资源,布局新产业。以特色小镇的转型升级为抓手,配置新资源的,创新小镇新型产业。三是发挥小镇服务功能,强化集镇在信息传播、区域治理、新经营主体孵化、市场引领、产业元素聚集引导等方面的作用。四是发挥集镇综合性服务平台功能,促进乡村产品消费者的组织与品牌的推广传播。

        其次,创新特色产业集群支撑。首先,要市场化。面向周边市场,按照不同人群,不同时间的需求特点创新服务产品,实现区域性产业服务。其次,要集群化发展。乡村产业集群化是未来乡村特色的基础,这由市场的多元集群所决定的。既要有精品农业、科技型农业,还要有文化体验与休闲养生养老产业。第三,要突出地方特色。立足本地自然风貌与农业产业特色来创新现代农业新产业,以农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推动地方特色的形成。第四,要通过创意与融合创新推动新产业形成。未来乡村特色产业创新还要具备以下特点:一是创意性,以创意的产品引领与满足市场。二是融合性,通过跨界、跨业、跨区,各类元素融合创新、多元素的资源化配置,来实现产业创新与业态创新。三是功能性,未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要融入文化元素,实现体验参与,体现人性本真自我回归的渴求等方面。四是综合集群,通过改变单一产业发展模式,按区域市场、人群市场、时间市场的不同,形成多元的综合性新产业,新产品,新市场,以实现产业与产品综合性的集群式的供给。五是个性化,立足乡村特有的资源特性及围绕人的各类需求进行的服务产业的个性化创新,形成个性化乡村新产业。

        第三,创建特色村庄支撑。特色村庄要体现五大特点:一是特色风貌。在村庄布局,建筑元素,村庄风格,服务功能,体现乡村特色。二是特色文化。主要体现农耕、地方民俗文化特点。在民风、民众、民俗及生活方面展现地域乡村风采。三是特色产业。利用现有村庄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生态融合发展,形成特色资源,创建以市场为导向,特色精品农业,文化体验为主体的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产业。四是特色服务。服务对象面向区域市场,服务内容以体验为主体,服务方式是自我服务与村民服务的有机结合。五是特色自然生态景观。充分呈现乡村元素,将村庄、农田、池塘、水面、荷花、林木、花草、水牛、小桥、流水等元素,有机构成美丽的乡村画卷。

        第四,发展新型产业农民支撑。未来乡村发展靠新型产业农民大军来支撑。新型产业农民主要通过四种主要的方式来实现:一是组织性农民。农民相互间依据产业创新发展的具体要求,组成合作社或者是合作联合社。传统农民实现传统的劳动向新产业转移,成为新型农业产业经营主体的劳动力,在产业经营中得到合理组织,与企业、合作社合伙,共同推动产业的发展。二是业主性农民。在乡村发展过程中,新型产业创新需要不同的资源进行配置,而这些资源如田地、民宅等往往为传统农户拥有。新型产业将通过推进农民资产化的配置创新,依据产业发展的新要求,将现有资源性资产以不同的形式入股,通过功能转型,为新型产业的创新提供资源。传统农民由原来劳动性农民转变成为业主型农民。三是合伙性农民。有些农户有资源,有经营能力,能够担负一定的服务项目,采取合伙办法,推进发展。今后,传统农民依据新型产业发展的要求,与新型产业运营主体建立合作关系,按照“公司 农户”的产业化模式,推进产业创新发展将会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有效形式之一。四是产业性农民。随着新型产业的不断发展,一方面,新型经营实体需要劳动力;另一方面,现有的农民通过培训进入新型产业,传统的农民变成新型产业农民。随着乡村的大发展,新型产业、新型企业、新型职业、新型人员将依据新型产业的创新,比如旅游观光产业、文化体验产业、现代农业、农村电商等,以产业链为载体,形成产业大军,由此形成宏大的产业性新型农民队伍。

        第五,创新运行机制。未来乡村运行机制创新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产业门类的多样性,有现代农业产业、养生养老产业、文化体验与休闲观光;二是经营主体千差万别,有小农户、有多种合作社、有企业、有投资商,还有政府部门。运行机制的创新要体现以下要求:一是市场化。产业创新应是市场导向性的现代产业发展模式。一切产业创新与元素流动,都必须建立在市场化基础上,实现全要素生产能力的配置。资源配置与新产业创新以优质的产品,服务现代市场。二是共享与分享。坚持开放原则,实施资源精品化发展战略,推进公共资源及其产品成为产业的共享资源。尊重各经营主体“责、权、利”的平等权利,通过建立分享机制,使各利益主体合理组建,共同发展,构建起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基础。三是包容性增长。通过创建主导产业带动周延产业发展模式,构建起产业生态,推动集群化发展。以品牌集群、产业集群、产品集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四是一体化。实现产业多功能融合,多界融合,多元素融合创新,通过构建产业生态、产品生态促进乡村发展。五是节省服务。强化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建智能社区,实现服务平台化,构建在平台化基础上的自我服务体系。通过实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化与个性需求的有机结合,来实现节省服务。六是群体治理。一方面,明确主体类别。既要服务经营主体,也要尊重用户主体需求;另一方面,强化公共产品的服务功能。分清公共产品的需求内容与方式,通过分析人的共性需求的公共性质来界定公共产品内容;通过构建高效的群体表达方式来实现个性分散的公共需求向公共的公共需求转变;创新对公共产品创新的决策机制。七是可持续。始终坚持并正确处理四大利益关系:一是正确处理政府、经营主体、用户、农民各主体的利益关系;二是科学构建与正确处理资源、生态、产业发展的关系。通过构建循环发展方式与生态集群发展方式来实现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科学处理乡村发展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关系;四是正确处理与区域发展的关系。使乡村发展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四、重构乡村发展方式

        重构发展方式的核心构建新型“三农”关系。“三农”问题从本质上看就是“三农”的关系问题,其基础与表现是产业关系及区域发展关系。产业关系又由农业产业与国民经济的关系及产业发展的供求关系来展现。区域关系又依据农民生产与生活的方式,体现在村镇、村村、城乡关系上。创建未来乡村,就是要打破原有与时代发展不协调的“三农”关系,重构新型“三农”关系。

        首先,构建现代农业供求关系。明确农业产业供求关系的本质是市场。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基础。立足需求主导,建立需求主导供求,需求决定供给,供给为需求服务的农业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创造需求大于供给的发展态势,来构建产业发展的主动权,实现需求的升级与变化推动供给的发展与升级的发展态势。创新发展路径,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农业,按照确定服务对象,分析对象需求,把握需求发展态势,由此来组织产品的供给,在供给满足需求的过程中,不断实现满足、引领与创造需求的路径来发展现代农业。随着网络化与智能化的发展,产业的供求主体,其角色不断位移,功能相互融合,互为价值对象的新型的供求关系正在形成。这是信息化与社会生活的智能化所引起的新经济现象。在智能化时代,传统的供求主体,角色不断位移,主体功能相互融合正在成为重塑产业供求关系的推动力量,需求主体参与制造,供给主体参与消费正在推动供求主体角色及其功能的不断创新与变化,推动农业供求关系的新变化。

        其次,提升农业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基础是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业与国民经济关系的基础性地位主要表现在:一要推进农业产业功能化及其创新。农业向社会提供优质而充足的农产品与其他产业的基础性原料,保障社会农产品供给,发挥农业的基础性产业功能;以满足社会对农业新功能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传统农业功能化创新,与其他资源相融合,实现农业新型产业资源化创新,创制新型农业产业,为社会提供新型多元化农业产品与服务的供给,发挥农业的多功能性。二要保有生物多样性与发挥生态优化功能。维持农业内部的微生态及农业与农业区域的宏观生态是一个整体,彼此之间以物质能量循环的方式维持农业生态的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农业与区域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形成相对稳定的循环系统。推动农业微生态系统与宏观生态系统有机结合相互促进构筑稳定的全社会的立体生态体系。三要发挥中华文明传承与创新功能。要在文化表现、文化的产业价值、传承农村文化、助力宏观市场等方面发挥作用。农业产业通过展现农民的文明成果来承载文化元素;农业产业融入文化的成份,实现农业产业的文化价值。农业产业植入文化元素,实现文化元素与农业产业资源相互融合,推动农村文化的创新发展;农村文化依托农业生产方式的创新与发展,传承、创新与发展农村文化。农业成为传承与创新文化的主要载体。四要创造宏观需求市场。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的科技应用市场,农业经营过程中形成的生产资料市场,农业现代化形成的农业机械装备市场,以及农民的生活资料市场,农村发展的综合性的市场变化,推动国民经济相关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三,构建区域发展新关系。首先,推动城乡一体,实现城乡互动。强化城镇与乡村发展对一个区域发展共同的支撑作用;不同的区域依据总体区域发展的总体要求,实现各自明确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共同支撑共有的区域发展;在一个区域里面,社会经济发展的要素按功能需要,实现自由流动与高效配置,在体制机制、产业经营要素的支撑方面,享有共同的平台服务。其次,推动村镇一体,实现村镇互动。特色小镇带动与引领村庄发展,形成特色小镇带特色村庄的乡村发展新格局是新型村镇关系的重要表现。新型村镇一体关系的建立,关键是要发挥特色小镇的龙头作用,强化小镇在乡村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强化信息传递,基础设施的辐射,产业的支撑与带动等方面作用。在此基础上,以特色小镇为中心,结合小镇文化创新,塑造乡村民众精神家园。与乡村产业发展相结合,创新小镇区域性市场服务功能,发挥小镇配置乡村民众生活与教育资源的作用。实现小镇产业发展与乡村民众生产与生活的一体化。第三,推动村村一体,实现村村互动。

        未来,我国传统村庄有三个发展前途。部分村庄不断萎缩,原有的服务功能逐步被邻近的中心特色村庄所替代;部分村庄将以生态、文化、特色农业产业资源为基础,形成特色产业集群式发展,不断聚集多样化的产业要素,形成区域特色中心。还有少数村庄,由于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产业特色突出,将逐步与特色小镇融合一体化发展,形成综合性的特色小镇综合服务区。

        新时期,如何实现村村一体,村村互动?一是要推动特色村庄形成区域中心。以特色村庄为基础,带动周边人群聚集,形成产业、文化、社区治理相互融合的区域综合体。二是推进区域共同治理。以特色村庄为中心,在村民管理、社区治理及产业发展等方面实现一体化。三是创建综合服务体。通过原有村庄服务产业功能的再造,创建对外提供多元化综合服务的产业,形成新型的乡村综合服务体。第四,推动区域一体,实现县域互动。区域化的县域关系主要表现为一体化与互动两种主要的形式。在推进区域化发展过程中,如何实现区域一体,县域互动?首先,发展战略要一体。一个区域要有一个总体的发展战略,各个县、市在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基础上,形成各自的发展优势,共同支撑整体的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其次,发展形态要一体。每个县、市依据各自的发展特色,共同组成县域发展群,形成功能相对完备,经济体量相对较大,有支柱产业布局的综合经济增长级。第三,产业发展一体。在一个区域内部,有一个产业链的较完整分工,按市场法则高效配置产业要素。第四,公共资源的配置与服务支撑要一体。第五,形成共同的区域公共品牌。县域互动,就是在县域发展区域化的基础上,形成的产业带动与合作。具有特色优势产业的县、市,通过发挥产业发展的龙头作用实现产业创新,带动周边发展。

        五、创新推动未来新乡村创建

        首先,跳出传统发展路径。跳出传统发展路径,就是要打破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在全新的路径上开辟发展的新领域,实现发展的新愿景。一是跳出传统农业发展路径,发展新型产业。在发展方式上,构建面向市场需求的市场导向性的新型产业。在农业形态上,以创新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为总揽,通过农业产业功能多元化创新,实现多元素融合,创建农业新产业、新业态、新产品、新市场。二是跳出传统农村发展径。通过创建特色小镇,创新新型产业,构建起镇村一体、村村一体,城乡互动,区域融合,特色鲜明,环境优美,和谐宜居的新乡村,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未来乡村发展目标。三是跳出传统农民,大力发展与重塑现代新型产业农民。通过纵向与横向的产业创新,使“新农民”成为新产业的推动者与实践者,成为传统“三农”向“新三农”发展转型的动力。通过产业载体,股权参与,资产融合等多种方式,发展现代“业主性产业农民”。使新型农民成为未来乡村发展的产业大军。

        其次,“回归乡村”。其本质是按乡村发展的要求建设未来乡村。回归乡村,是立足当代,面向未来发展的乡村创建行动。生存条件由农业主体性的生产环境,向人与自然和谐的原生态环境回归,实现农业生态环境的景观化,构建宜居、宜业、适宜养生的生态环境;由单一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生产方式,向原生态循环式农业生产方式的回归,形成多元产业集群式发展,使未来乡村成为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载体;由农户生存性的居住向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养生性开放式村落回归;由自然状态的村庄风貌向具有特色鲜明文化村庄回归。

        第三,创意与融合引领产业集群创新。如何实现创意与融合引领发展?首先,确立“需求-产品创意-融合创新-新产业集群”的发展路径。其次,做好市场定位。细分区域市场、季节性的时间市场、不同的人群市场,以市场的需求确定产品的供给进而实现产业创新。第三,把握元素功能,推动元素融合。也就是在确定市场需求的基础上,确定产品功能,通过元素融合来实现功能化产品制造。第四,构建不断升级的产业集群。通过产业创制,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形成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周延产业相结合,传统产业、新型产业及战略性产业相协调的产业集群式发展。在乡村产业集群创新过程中,还要以特色的优势产业为支柱,形成多元化产品集群、企业集群、品牌集群,核心产业与外延产业创新相结合,传统产业、优势产业与新兴产业多元产业相互融合的产业集群。

        第四,存量资产利用与资源高效配置创新。随着区域社会经济结构的加快变化,在农村,原有的各种相对优质资源正在加快向周边城市转移,这一过程还在加速。与此相对应,在传统村庄,存在部分资产加快废弃,一少部分集镇由于转型相对迟缓,功能正在萎缩,个别古镇正现衰落之势。由于年轻人口进城加快,原自然村庄人口逐年减少,原有的部分中小学,农民民宅院落与自留地,沟岗、池塘、河湖,现有林木暂时荒置。这些资源与资产有国家的,集体的,也有农民和集镇居民的。

        能否有效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关键在于区域与产业创新的功能定位、可持续的产业创新支持及合理的合作机制创新。发挥这些资产的作用,盘活并升值这些资产,是创建未来乡村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主要采取以下办法:一是创新集镇功能。以特色小镇创建为突破口,确定集镇发展的新方向,以此为基础,配置新资源,创新新产业,以新产业的创新促进现有资产的增值。二是利用现有学校及其现存资产,配置新资源,创建乡村文化产业,以文化产业促进原有学校场地功能的转型升级。三是对现有沟岗、池塘、河湖、山林进行清淤与生态多样性资源配置,恢复生态调节功能,进行景观化改造,使其成为精品化高端公共产品或者新产业的资源。四是通过创建特色村庄,发展休闲文化体验养生养老产业,对现有民宿进行功能转型,盘活现有资产。对现有资源的功能化配置,在于针对不同情况采取合伙、整体购买、短期租赁及入股合营等形式来推进不同资产资本化重组,以恢复新生机。五是创新配置路径。推进要素化创新,通过租赁、入股、流转等方式,使传统农民成为现代“业主型产业农民”。推进功能化创新,发挥土地区域功能,使之成为推动新型产业发展的助推力量。推进资源化创新,与盘活农村现有集体经济组织、外出农户现存僵化资产、创新新产业有机结合,做好功能布局,搞活农村存量资产,提高土地的整体效率。推进资本化创新,与新型产业为载体,通过土地、劳动力及不同资产的有机结合,组成相应实体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确保农户可持续的收益增长。通过土地与其他资产的有机结合,以壮大新型农民产业大军为引领,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法以入股、合作、租赁等形式使用农村集体土地发展新型产业,依法使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开展创业创新。通过农村闲置宅基地整理新增的耕地和建设用地,与返乡下乡人员创业创新相结合,引导返乡下乡人员依托自有和闲置农房院落发展相关产业与服务。

        第五,投资创新。乡村振兴战略是一个宏大的社会改造工程。投资需求体量相对较大,存在投资供给能力的相对短缺与不足;与此同时,由于乡村产业创新也将是一个综合性的产业创新集群,资源权属与利益主体多元化并存,需要构建起合理的多元利益协调机制,满足多元主体的利益诉求;另外,乡村在发展过程中,其资源属性也表现为公共产品性、产业创新性及产品性多性资源的并存,不同性质的资源直接影响投资的效率。我们认为,投资创新必须坚持“政府主导、企业运营、市场机制”的总原则。依据不同产品与产业性质,采取不同投资组合,实现投资差异化。公共性质资源的配置具有公共性质与长期性,不能直接转变成产业收益,如基础性的交通设施、具有艺术美感的生态系统、多元化的民风民俗及农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等,采取政府立项,企业运营,政府购买及政策支持,在具体的管理与维护过程中,还要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推动长远性的公共产品的投资。依据不同市场,不同产业性质,采取补助、购买、租赁、投资分期返还等多种方式。组建利益共同体,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及法人化。以产业为载体,以供应链为纽带,通过共同合资,一体化经营,龙头企业 合作伙伴,产供销合理分工协作,构建利益连接,组建利益共同体,共同推动投资创新。将农民及集体组织的生产资料、土地、房屋、劳动能力进行资源化的创新,与社会资本有机结合,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营主体,以推进可持续的产业发展。依据投资回报与收益方式的不同,引进PPP战略投资,探索采取建设-经营-转让,建设-转让,建设-转让-运营,建设-拥有-经营,转让-经营-转让,转让-建设-转让,租赁-建设-经营等多种运营方式,推进乡村又快又好的大发展。

        第六,科技支撑创新。要做好农业支撑体系的创新必须厘清政府职能与企业行为,分清行政与市场功能。确立企业在推进乡村产业升级与产业发展过程中对科技创新与支撑需求的主体地位。科技支撑的创新主要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一是要求乡村产业创新建立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实现科技与乡村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形成科技型农业产业。二是科技创新推动乡村生产方式与居民生活方式的创新,实现产品的市场化创新,以科技化的产品满足市场的需求。三是科技支撑通过与具体的产业融合发展,实现科技创新自身发展的产业化经营。四是依据现实需求,突出创新重点环节,实现重点突破。重点是种质资源,产业多功能性开发与资源转换创新,以及按照产业发展要求,按照市场化要求进行资源化配置的创新。强化乡村智能化创新,以农业装备的信息化、工艺流程的信息化为基础,推进农业与社会生活的互通互联,通过智能化制造实现为市场需求提供有效服务的目的。引进创意理念与创意技术,推动产业融合。以创意理念与创意技术,创新传统产业的多功能价值,推动多元价值向新型产业资源转型,按照市场需求从事产品创新与新型产业创新;推动文化、体验、产品的融合提升产品的文化精神体验价值,在此基础上,促进传统产业环节特别是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融合,促进生产者与经营者一体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