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欲以武三思为太子,以问宰相,众莫敢对。仁杰曰:‘臣观天人未厌唐德。比匈奴犯边,陛下使梁王三思募勇士於市,逾月不及千人。庐陵王代之,不浃日,辄五万。今欲继统,非庐陵王莫可。’又说:‘陛下掩神器而取之,十有余年,又欲以三思为后。且姑侄与母子孰亲?陛下立庐陵王,则千秋万岁后常享宗庙;三思立,庙不祔姑。 这段记载说了两个理由。第一个是天人未厌唐德,就是上天和百姓还没有怀疑李唐的影响力。狄仁杰举了一个足以憾动武则天的例子,营州之乱。 公元696年(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契丹饥荒,武周边官不恤而谩之,大贺氏部落首领李尽忠、孙万荣反,史称营州之乱。初,武则天仼春官尚书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负责平乱。但,朝廷军队轻率冒进,遭伏击全军覆灭,造成兵源紧张,后幸亏突厥人从背后偷袭孙万荣契丹军,孙万荣被部将所杀,这场动乱才得以平息(因这场胜利武则天把年号改为神功元年,有人考订李白家族从碎叶城返四川应在这一年,而误记为神龙元年)。这场战争,武则天本来想让武氏子弟建功立业,所以委以重仼,没想到适得其反,武氏子弟不仅无建树,而且平庸贪婪和怯弱都被大伙看在眼里。 狄仁杰抓住这一点把武三思和李显在营州之乱中招兵上的号召力作一比较,武三思一个多月招不到一千人,李显不到十天,就招到五万多人,民心向背一目了然,政治上精明透达的武则天怎能不心头一震。第二个理由才提到母子之情和庙不袝姑。所谓庙不祔姑,就是皇家宗庙只能供奉父系母系直系血源的,没有供奉七大姑八大姨的规矩,李显是你亲儿子,他做皇帝,你才配亨宗庙的祭祀,武三思是你侄子,你是他的姑姑,他做皇帝以及他的子孙做皇帝怎么可能把你这姑姑供在宗庙里呢?这就是中国宗法制的规矩,武则天活着可破,死后就破不了。这两条称得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武则天怎能不慎重考虑。(有人考订第二条庙不祔姑出自御史中丞李昭德之口,而非狄仁杰说的,并因此话丢了性命。我以为并不必拘于谁说,在武周后期恢复李唐的势力暗流汹涌,持此说法劝谏则天绝不是一个人,而是一批人,狄仁杰只不过因位高权重,深为则天信任,所以影响更大而巳)。 其实还有第三条,作为政治家的武则天已近垂暮,她巳嗅到朝野上下甚至外邦还是认李唐不认武周,狄仁杰只是捡轻的说,道理她己明白。第三条就是她无法逾越两个儿子中宗李显,睿宗李旦这道坎,两个都是她亲生,两个都做过皇帝,就像两座寂静的火山,一旦她撒手西去,多少人想举起这皇帝的旗帜。虽然她为了上位镇压了许多李姓藩王,但她不可能为了她那些无能的武姓侄儿而对自己言听计从的亲儿子下手,她不下手,那些武氏子弟就根本不是对手,为了避免她死后武姓一族遭到毁灭性杀戮,她主动还政李唐才有一线可能,因此,公元699年重立巳做过皇帝后贬为庐陵王的长子李显为太子,这一举措巳表明武则天的态度,断了武三思的念想,此时她精力尚可,极力想协调李武两姓的关系,但公元705年当她病危之际,宰相张柬之发动政变,那个深谙韬光养晦之道也做过皇帝的次子唐睿宗李旦发挥了急先锋的作用,控制了朝廷的权利,逼武则天下诏禅位于太子李显,唐中宗是在武则天活着的时候完成权利交接的。中宗复辟,史称神龙革命。半年后武则天才病逝,亨年八十二岁。 |
|
来自: Ryan2qx0orsvsp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