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

 旷达致远 2018-01-03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评价、激励、保障,是促进人才资源发挥作用的三大支撑。加快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步伐,构建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对于聚力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高地,坚定不移闯出新路、决战决胜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的探索实践

近年来,安徽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人才工作一系列方针政策,立足省情实际,以人才工作要“活”为总抓手,把人才强省作为重大战略扎实推进,切实加强人才评价激励,强化服务保障,一些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被破除,有效解放和增强了人才活力。

一是加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顶层设计。2016年,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从总体要求、管理体制、培养、评价、流动、激励、引才用才、保障机制等8个部分明确了30条具体措施,为安徽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制定了“路线图”。

二是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主要是突出能力业绩导向,着眼解决人才评价中“一刀切”问题,推动工程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打破企业人才申报渠道障碍,提高企业职称评审公信力和人才使用效能,畅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人才职业成长通道;下放事业单位评审权限,开展人才自主评价试点,赋予用人单位自主权。

三是不断加大人才激励力度。主要是探索股权和分红激励,在合芜蚌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大力推进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极大调动了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积极性。提高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在重要贡献人员、所属单位之间的分配比例。同时明确,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的个人奖励,依法享有个人所得税优惠;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股权奖励收入时,可按规定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充分激发用人主体引进人才积极性。制定实施引进高层次人才奖补资金管理办法,用于对各类平台引进高层次人才进行资助,对引才工作成绩突出的平台进行奖补。

四是持续优化人才发展服务环境。主要是建设“安徽省高层次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着眼解决人才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以优化服务为根本,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构建全省统一的高层次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创新方式开展合作,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衔接。采取联合研发、共建共育等多种模式,重点建设了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30多家新型产学研实体。加大人才工作典型宣传力度。组织开展“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青年科技奖”“黄山友谊奖”等各类人才表彰活动,形成推进人才强省建设的浓厚氛围。

五是不断完善人才优先发展保障机制。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认真落实中央关于党管人才工作各项要求,不断健全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格局。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工作的实施意见,省市县均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工作机构逐步完善,人员力量逐步加强。建立了全省人才工作科学决策、分工协作、沟通交流和督促落实工作机制。加强高层次人才联系服务。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省委主要领导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坚持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定期举行专家休假联谊等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的作用。注重加强政治引领,畅通建言献策渠道,积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强化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把人才工作纳入省管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不断压实人才工作责任。健全考核机制,完善考核办法,用好考核结果,充分发挥考核的刚性约束作用,确保人才工作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二、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存在的问题

人才评价方面。一是评审标准条件不够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不断变化,各个系列评审标准在修订和执行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与人才队伍发展、人才评价需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二是评审方式方法不够多元。专家评审会评审仍是主要方式,专家评委“主要以材料定人”的现象难以避免,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三是评审工作监督指导不够及时全面。一些地方、单位和评审委员会在职称评审过程中,不严格按规则办事或政策理解执行略有偏差的事时有发生。四是评委会组成结构不够合理。老面孔较多,打“人情分”的现象未能完全消除。

人才激励方面。国有企业存在政策配套不够,审批环节较多、时间较长等问题,尤其在国有股权让渡时,试点政策与现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一定冲突,实施困难较大。高校院所本是试点重点,但由于科技成果入股审批时间长、有的没有细化审批流程等,使众多高校院所难以加入试点工作。

人才服务方面。现有的落户政策、教育医疗条件等不能满足人才需求,在与国际化接轨、满足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海外人才个性化需求方面有待加强。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机构发展不平衡,目前大部分县(市)区、开发区人才服务机构已整合到位,但仍存在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晰,原就业、人才机构业务融合度不高,经费、人员不足等问题,导致机构职能不能充分发挥。

人才保障方面。人才开发投入不足,资金分散、合力不强问题突出。近年来,我省政府性直接投入虽逐年加大,但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且缺乏稳定增长机制。此外,省级人才开发资金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不足2%,而且资金管理分散,涉及到20多个部门,难以形成规模效益,也难以对风险投资等社会资本投入形成政策引导。人才投入相对不足,导致对人才的吸引力弱,缺乏竞争优势,存在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住难现象。

三、完善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和服务保障体系的思考

当前发展竞争主要表现为人才竞争。必须发挥我省人才工作基础扎实,特别是有中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质院等一批中直教学科研单位的独特人才优势,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要围绕省内发展行动计划,进一步推进政策创新,在激发人才活力、用好用活人才上下功夫,加快建立更具活力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一是区分人才不同类别,积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评价。要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决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改进人才评价考核方式,充分发挥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建立完善科学化、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评价制度。要加强评审专家数据库建设,优化入库专家结构。建立评价责任和信誉制度。适当延长基础研究人才评价考核周期。改革职称制度和职业资格制度,探索海外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职称直接认定办法。突出用人主体在职称评审中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职称评审权限,推动有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省属医疗卫生机构和国有企业自主评审。

二是着眼激发创新活力,不断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加强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建立创新人才维权援助工作机制,统筹科技资金,对专利权人维权诉讼费,给予资助支持。要探索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推动知识产权监管体系建设。要完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金融服务机制,建立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市场化风险补偿机制,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支持。要加大对创新人才激励力度。赋予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自主权。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转化收益用于奖励科研负责人、骨干技术人员等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比例。要探索高校、科研院所担任领导职务科技人才获得现金与股权激励管理办法。完善人才奖励制度,定期开展安徽省突出贡献人才奖等人才奖项评选表彰活动。要鼓励和支持人才创新创业。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对离岗创业人员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要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设立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科技人才兼职。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着力打造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众创空间。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互联网+”专业孵化平台,加快建成覆盖全省、开放高效、充满活力的众创服务平台。鼓励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众创空间建设。高起点建设一批基于产业、生态、人文优势的特色小镇,打造创新创业人才集聚区。

三是立足打造一流环境,持续提供人才优质服务。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特别是适应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形势要求,在薪酬待遇上加强探索、舍得投入,有效解决引才留才难问题。要尊重人才的个性、包容人才的缺点、宽容人才的失误,不揪辫子、不扣帽子,更不能打棍子吓跑人才。要全面落实各项人才政策,围绕“人才链”构建“服务链”。对户籍签证、子女入学、医疗保险、创业投资等,实行“一站式”受理服务,千方百计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要建立上下贯通“一站式”人才公共服务平台,织牢让科技创新者无后顾之忧的社会保障安全网,大力营造人人皆可创新、创新惠及人人的社会氛围。

四是加强人才工作领导,建立健全人才保障机制。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统一领导,做好人才发展的宏观谋划和顶层设计。要严格责任考核。压紧压实人才工作责任,建立各级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细化考核指标,加大考核力度,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纳入全省综合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各级党政班子和领导干部评价的重要依据。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不断增强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意识。要加大人才投入。建立健全多元化的人才发展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人才发展投入,较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优先向科技创新和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带动作用的领域倾斜,重点支持高层次、高技能、紧缺性人才的培养。要进一步完善税收、贴息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用人单位、个人投资人才资源开发,鼓励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同时,要统筹协调各类人才经费的使用和管理,加强对政府投入的监管和考核,切实提高人才投入的效益。要搞好团结凝聚。认真落实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各级领导要带头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坚持每年举办高层次人才座谈会,定期举行专家休假联谊等活动,充分发挥党组织凝聚人才的作用。

(作者为中共安徽省委组织部正厅级组织员,省人才办主任)

(责编:沈王一、王金雪)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