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首好歌,有它的祖国,也有经过每个心灵后自由长出的脚

 澄静堂 2018-01-03

今天早上,看到一篇很火的帖子,说的是龙应台在港大的一段演讲视频。

龙的演讲主题是《一首歌,一个时代》。讲座快结束之时,她问观众:“你们的启蒙歌曲是什么?”

一位操着港普的大叔说:“我想是我进大学的时候,很多师兄带我们唱的《我的祖国》。”

龙应台问:“真的?《我的祖国》怎么唱,头一句是什么?”

话音落下,现场有人唱起来:“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跟着唱的人越来越多,五六句之后,已经成了全场合唱。

虽然在看视频之前,我大概就知道这篇帖子是什么用意,但视频放到这里,我看到港大讲堂下面那些五六十岁的老教授,那些戴着眼镜二三十岁的年轻学生略有矜持又很轻松自然歌唱的样子,还是觉得特别美,特别感动。

每当遇到这样的场合,我总是特别珍惜,遇到这样的视频,我也总是翻来覆去地看。汕头大学毕业典礼上万人合唱beyond经典名曲《光辉岁月》改编的林夕作词的校歌,那段视频看了不下二十遍。汕头大学不是我的母校,可是我很希望自己也曾在那样的场合出现。

我是因为太爱这两首歌了吗?的确,《我的祖国》也是我的启蒙歌曲之一,小时候,这是当老师的母亲教给我的歌,主歌的歌词和旋律至今看来都美得一塌糊涂。《光辉岁月》是伴随整个中学时代的Beyond的代表作,在中学骑车回家的路上,它甚至比一起同行的女孩子还重要。

可是,当我听完这段视频再去音乐类APP上搜索《我的祖国》想挽留那种感觉时,面对整整三页满屏的各色人等唱过的这首歌的歌单,我败下阵来。无论是那些当代歌手字正腔圆的翻唱还是各种红歌唱片里的牛逼乐团的合唱,我都觉得索然无味。他们的腔调,他们的配乐,他们的一切技术都完美。但我觉得特别空洞,甚至面目可憎。

显然,任何歌曲,只要曾经是一个时代乃至数个时代绵延至今的经典歌曲,它就是某个社会共同体关于声音的集体想象,这大概就是在这个讲座里,龙应台所说的:“一首好歌,是历史的见证,是集体情绪最忠实的纪录者”。

可是,当这首经典从记忆深处穿越回来时,最打动我们的是什么?我觉得,一种依旧是原声,就像我上午重新回看郭兰英60年前在这首歌的最早出处,老电影《上甘岭》的影像片段,还是觉得很值得回味。

另一种呢,应该就是后人的翻唱吧。可是,大部分工业流水线歌手的翻唱都不好,最好的翻唱应该就是“普通人,尤其是不同的普通人在偶然的场合情不自禁的合唱”

这个定义里的元素每一个都挺重要。我更愿意听普通人唱他们生命里的经典,最好不要太刻意,所以以前采访中,曾有抗日老兵跟我们聊着聊着唱起《松花江上》,老人风烛残年,木然的脸居然放出一丝光,我觉得,那声音棒极了。

最好那是偶然的场合。若我们在刻意的场合,总要准备,总要逡巡造作,总要想象我们唱出来的对象,难免有一些扭捏和不自然。刻意也没问题,但总得人到中年后会好一点,才能自然而然,不做作,不太在意外界。

最好,还得是合唱。这当然也是最难的。人们容易被组织起来,尤其中国人,从少年到中老年合唱团比比皆是。可是有组织的合唱也容易流于形式,过于匠气,过于有“主题和中心思想”。一群人聚在一起,偶然的场合,某种情境和情绪下,不约而同唱起一首歌,我见过得并不多,印象中最深刻的当然是二十多年前,响彻广场的《龙的传人》。

回到那篇帖子,我其实知道帖子的作者想表达什么意思。文章无非暗示,你看龙局长,打脸了吧?香港人没有唱《狮子山下》,也没有唱英国人的歌哦,通向的结论自然也可以想见。

我看到这里就有点哑然失笑。结论其实也没什么问题,但拿这个来证明,会让人觉得牛头不对马嘴,会觉得强词夺理。

为什么?


如果我们如上面一样把经典歌曲定义为某个共同体关于声音的集体记忆和想象,那么,这种集体记忆和想象在重新唱出来的时候就面临着几重转码的过程。

这么说吧,当郭兰英的歌曲在50年代唱出时,不同的人在60年代听到和70年代听到以及在80年代和90年代听到,接收到的密码完全不同,当听到的人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心境下,将他们多少年里听到的已经转码的歌曲重新唱出的时候,它传达的新的涵义其实经过了千回万转的变化。

这么说吧,如果最初这首歌是以朝鲜战争为背景,带有明确的政治意涵的话,那么今天,在香港那些学生教授唱起来,它的意味丰富得多。在漫长的时间发酵和空间转换中,这首歌仍然能保持的也许是它的国族想象和一种中华共同体的同根感。香港大学讲堂下面那些教授学生们,他们或许在大陆出生成长,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最终在香港定居、学习、生活,这首歌一定勾起他们的集体情绪,可是那种集体情绪里的意味,你能一棍子强行政治化么?甚至,倘若政治化,你怎知,它就是你要的那种呢?

《我的祖国》的确是很美的一首歌,我从小到大,听过无数次,直到现在,在有这首歌的合唱场合,我都会跟着轻轻和。可是,大部分时候,我想到更多的是童年跟我母亲一起唱歌的场景,那当然是我的“爱国”的一部分,但也就仅此而已。如果我因为它哭出来,更多是因为我想念我的童年和母亲了吧。

我想人们都忽略了龙应台在现场的另一句话:“歌都有自己的脚,然后它走自己独立的路。”

这句话不太好懂,我理解的是,这个脚是长在每个人的人心里的。一首好歌,当然有它的祖国,也有它的作者和最初的意图,但它流传出来,它在几十年的历史中传唱时,无数人用自己的人生去内化了它,它经过了每个柔软的心灵自由地长出自己的脚。

这只脚通向哪里,也许只有每个自由的心灵自己知道。

我觉得,自媒体最后都该是同人共同体。假酒馆就是一群热爱音乐的年轻人一起玩儿的一个同人新媒体,它主要关注流行音乐的文化现象,无论是经典歌手,还是教父级制作人,无论是词曲大家,还是流行音乐的产业运作都在关心之列。本人虽然并不太懂音乐,但也恬不知耻忝列撰稿人之列。

在那里,关于音乐的一切都是自由开放的。只要你真心喜欢流行音乐,如我上文所说,你有一颗自由的心灵,在那些歌声里体会到无限人生滋味,欢迎你关注假酒馆音乐,并和那些活泼好玩儿的小酒倌儿们一起随性自在玩儿。

你枯燥的公众号关注表会多一个有趣的去处。

别说话,听歌吧。

赞赏

人赞赏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