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小站的开拓者:周盛波与周盛传

 网罗天津卫 2018-01-04

旧时祠庙丛集的河北关上,有座祭祀淮军将领周盛传的周公祠;今日的津南小站,有纪念周盛波、周盛传兄弟的两座祠堂。在天津城乡,何以建有两处周氏祠?周氏兄弟在天津究竟有着怎样的业绩?这,还要从淮军的组建说起。

1851年,广西爆发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革命——太平天国起义;为抵御太平军,咸丰皇帝谕令正在湖南的礼部右侍郎曾国藩组织地方武装,编练湘勇,后来发展成湘军。1861年太平军进攻上海,曾国藩一时无援兵可救。就在这时,他想到手下的得力幕僚、安徽合肥人李鸿章,于是命其编练淮勇,后来发展成淮军。在征战中,淮军涌现出两位杰出的将领,这就是周盛波和周盛传。

周盛波,字海舲,合肥周家圩人。当年周氏兄弟六人在家乡组织团练与太平军交战,竟有四人死于战场。不久,周盛波所率练勇编入淮军,组成盛字营,一度来津驻防,后因老母无人侍奉,辞官回籍,卒于家中,盛字营由其弟周盛传统领。周盛传,字薪如,晚年号“北海老农”,领有淮军传字营。1870年李鸿章调补直隶总督,周盛传遂率“盛”、“传”各营九千余人来天津驻防,屯卫畿辅,建营盘于直隶青县马厂。

周盛传到来后,首先对大沽海口的防务形势进行了仔细踏勘,他看到,明代的新城“上蔽津郡,旁临大沽、北塘,实扼海口之要”,因此重修了内、外城,又筑大炮台三座,环以小炮台71座。为方便新城至马厂间的往来,还开辟了一条马新大道,沿途分设驿站,每40里有一大站,每10里有一小站,马厂、新城间共设大站4所,小站11所,今日的小站即因此得名。

周盛传对驻防各军也做了精心安排,主力移屯津南潦水套,小站北侧驻扎亲军营;以亲军营为中心,分布营盘18座,与新城炮台守望相助。为活跃防区经济,在亲军营南侧筑新农镇(兴农镇)和买卖街,成为后来小站镇的雏形。

在清廷的旧式军队中,淮军是最早弃旧图新的一支武装。开赴天津前,即参照德国营制,建立克虏伯炮队,聘用西洋军官,改用洋枪、洋操,从而开启了中国军队近代化之门。当时世界各国武器更新很快,驻防天津的周盛传设法筹资,购进新式枪炮,并在训练中加大奖惩力度:凡枪炮有准者,发给五品或六品“功牌”;在悬靶考试中,300步5枪全中,赏银50两,中4枪或3枪,亦酌予奖励。周盛传还亲自钻研西洋后膛枪炮的构造与技法,写有《操枪章程》12篇,用作弁勇的训练教材。嗣因“饷源不济”,周盛传决定对驻防淮军汰冗员,招新兵,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周盛波和周盛传虽然出身农民,但经过战争的陶冶,都锻炼成善于带兵打仗并颇具战略眼光的将领。李鸿章说周盛波 “治军严而不苛,人乐为用。尤善察地势,审敌情”。其弟周盛传,不但在打仗中身先士卒,英勇善战,平时也是“短衣匹马,巡视各营,与士卒同甘苦”。这样的军官,在旧时代非常难得。

淮军在驻防的同时还负屯垦之责。为此周盛传往来于天津、静海间勘察地势,见这里“一片沮洳,芜废可惜”。他认为,若自马厂附近的南运河至新城附近的海河间开挖减水河,既可消除水患,又能通过“石水斗泥”的南运河水,引淡涤碱,使滨海数百里斥卤尽成膏腴。

周盛传总结了明代以来畿南屯田的兴废教训,首先宽掘深挖马厂减河的河身,掘出之土筑成河堤,形成复式河槽,从而加大了河身的水流量和储水量,也减轻了河水对堤岸的冲刷。其次做好闸、桥、涵洞的施工,以附近丰富的蚌壳掺入碎石,拌以糯米汁,经锤炼浇灌于闸底,以御水流冲荡。闸板以铁条、螺钉连为整体,或用生铁浇铸;上板装有滑轮,下板固定;上板开启,水流通过,泥沙被下板挡住,既便于捞泥肥田,又避免灌渠淤塞,此法一直沿用至今。

1880年,马厂减河工竣,全长75公里;沿河建有石、铁柱板桥4座,水闸6座,下游开横河6条,另建桥、牐、涵洞50余处,从而保证了农田蓄泄有时,咸水淡水不相渗混;堤岸阡陌,遍植桑、榆、杨、柳数十万株。由国外引进火轮水车4架,自造风力水车、手摇水车、脚踏水车及畜力水车共两千余架,耕种季节,随时引淡水灌溉,排咸水洗碱,很快把这片滨海弃壤改造成蓝天碧水的著名稻作区。

当年以新农镇为中心的整个垦区,有盛军稻田6万余亩,民营稻田13万余亩。清末葛沽文士苏之銮写有《小江南》诗,吟咏这里的旖旎风光:“地处津东入画堪,此间曾谓小江南。”

关上的周公祠虽已不存,但小站镇会馆村的两幢周公祠保护完好,代表了当地群众百余年来对他们的深切缅怀与追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