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字东坡) 熙宁四年(1071),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苏轼请求辞去京职,担任杭州通判。一次,苏轼在一同辞去京职的孙莘老家里看到了一个后辈的诗文,“耸然异之,以为非今世之人也”。孙莘老说:“这个人现在知道的人还很少,大人可以替他扬名。”苏轼笑着说:“此人如精金美玉,不需要攀附名人,自然会有人来攀附他,即使不想出名都办不到,何用我替他扬名!” 黄庭坚(1045-1105) 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 黄庭坚自幼聪明好学,读书几遍之后就能背诵。一次他的舅舅李常来访,随意取书架上的书问他,黄庭坚都能成诵,李常十分惊奇,认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黄庭坚七岁能诗,是名副其实的神童。 据说,这首《牧童诗》就是他七岁时候写的: 与苏东坡并称“苏黄”,书法成就近千年无人与之抗衡 后来黄庭坚自投苏轼门下,执弟子礼,并与张耒、秦观、晁补之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这一年,苏轼四十二岁,黄庭坚三十三岁。虽以学生自居,但是在诗、词、书法等方面却不让其师。尤其是书法,宋、元、明、清历代论者皆以黄庭坚为宋代第一大家。 黄庭坚楷书遒健而不俗;行书得《兰亭》风韵;草书得怀素三昧,能同时在楷书、行书、草书三个不同领域取得如此成就,这在近千年书法史上无人能与之抗衡。 作者:黄庭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