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原型的结构特点: 一、提出了后背长及前胸高的概念 二、利用角度处理肩斜 ①前后小肩斜度的分布 前肩线:夹角22度,比值15:6, 后肩线:夹角 18度,比值15:5, 这种角度的分布是为了让肩线落在在手臂的最顶点。 ②小肩斜度的变化 在没有款式造型的约束下肩部角度为(前片 22° 后片18°)÷2=20°,如果有款式上变化,小肩的斜度可以适当的改变 1、肩线变化一 肩线平移借位的变化,前后肩线的角度不变: 2、肩线变化二 前后肩线角度的发生变化,但总量不变: 3、肩线变化三 前后肩线上提,肩斜角度的总量改变(变小)(如近几年流行的跷肩袖)。 注:前后肩线的上提通常伴随肩端点内收的技术处理,其目的是扩大袖子的支撑面。 三、采取多省道解决,部位之间的差数 1、袖窿省处理胸围线以上前片部位之间的差数 2、肩省处理胸围线以上部位之间的差数 3、腰省处理胸围线以下胸腰之间的差数 同时采用袖窿省、肩省、腰省进行部位之间的差数处理,其目的是有效地保证裁片丝缕正确,保证胸围线水平地面。 新原型结构的取舍与改良 一、实际人体着装与模台静态展示反映在各部位上的数值变化 (1)前胸高长度的变化 1、服装的载体决定前胸高的实际数值 2、袖窿省道在常规款式变化中的部分消除(袖窿省道的部分消除,应用在胸部的面积有所增大) (2)围度的变化 1、模台静态展示(不需要考虑运动量、呼吸对胸围数值的改变) ![]() ![]() ![]() 2、加放量影响服装的间隙量,影响服装的合体度 ![]() ![]() 二、在原型的基础上缩小胸围、增加臀围的三围结构图 ![]() 新原型结构造型变化 01 结构中的造型——连省成缝 ![]() 利用原型中的省道转移,使造型的区域形成完整的平面。 第一步:确定新省道的位置及旋转“面”,以BP点为圆心,进行省道转移。 ![]() ![]() ![]() 第二步:进行造型分割,在胸围线以上只考虑造型美观性及缝制过程的简便性;造型线经过胸部的时候,距离BP点不能太大(控制在以BP点为圆心,半径为1.5cm区域内);在胸围线以下造型优先于结构。 ![]() 利用原型中的省道转移还原结构(第二次转移) 第三步:在完成造型后,进行结构的还原。(还原的是省道量,原省道的位置和形状发生改变) ![]() ![]() ![]() 02 造型中的结构——借缝收省 ![]() 腰节横向分割是处理结构变化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轻松的将双面曲线转换为单面曲线。 第一步:剪切腰节线 ![]() ![]() 第二步:剪切前中心省,转移袖窿省 ![]() ![]() ![]() ![]() 第三步:将腰省转移到前中心省 ![]() ![]() ![]() ![]() 第四步:增加前中心省(1cm)绘制弯刀造型(装饰) ![]() 第五步:合并腰节以下的省道 ![]() ![]() ![]() ![]() 第六步:修顺腰口及底摆弧线 ![]() ![]() |
|
来自: 青岛清秋 > 《16 裁剪图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