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写作丨写小说两个月总结出的3点创作心得

 安然360图书馆 2018-01-04
短篇创作心得

这是八月的最后一天。

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主要是自己做个总结,如果各位觉得对你们有一点帮助,可以顺手点个喜欢,同时也欢迎各路大神批评指正。

我写小说的经历很贫乏,创作至今,成篇的作品超不出10个。事实上,若是时间回到半年前,我大概无法想象自己能写出一篇完整的小说来,即便是几千字的短篇。

最近在简书[ 简书谈写作专题 ]里我留意到一两篇简友的小说创作心得,一些自称“写作新手”的朋友,一拿起笔来,就能够写连载,而且还频频上首页。他们的作品我也去看了一点,要说问题也是有的,但是我深深地觉得,他们的勇气很大。

至少就目前的情况,创作长篇的作品对我来说依然是个不敢跨越的坎。所以我也只是练一下短篇而已。倒不是说短篇就比长篇容易写,我的观点是,文学作品不分长短,只分好坏。创作一个好的短篇当然要比写个烂长篇难。

我的第一个小说,是在今年四月末完成的,名字叫《两场考试: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失去》。因为起步很晚,当时还分不清小说和叙事散文的区别,所以那篇小说我是带着写散文的心情写的,文末还加了点感慨,内容则是一半真实一半虚构,有点四不像的感觉。

第二个小说名叫《鼠》,写于暑气刚刚抬头的六月中旬。这是一个以我家乡为背景写的短篇推理,主题是“现代人的逃避心理”,发表在一个很好玩的公众号上,效果意外地好。一些读者和文友给我发来了鼓励和肯定。基本上也是因为这篇文,坚定了我写作小说的决心。

第三个短篇叫作《带发箍的男同学》。这一篇是模仿伊坂幸太郎的风格写的,至今我也没找到地方发布它。情节性不太强,风格上有点怪诞。

第四个短篇叫《当一切真相揭开之后》,这是一个失败的作品,故事空泛生硬。

后来我就加入了[ 简书奇思妙想专题 ]的写作训练 ,投稿到[奇思妙想]的第一个作品是响应主编冰叔举办的“奇幻动物征文”,我写了一篇人变成螃蟹的《海上明月共潮生》。大概有两三位文友看了这篇小说之后,提到了卡夫卡的《变形记》。这篇小说主要是我个人语言特点的定型:画面荒诞,行文抽离。

之后我一直非常积极地参加[奇思妙想写作训练营],我写的第六个短篇也是该训练营的作业——《采购月饼奇遇记》。那一期作业的主题是“超能力觉醒”。就我个人的想法,这篇文章主要的成就在于“藕断丝连”的技巧运用:利用“审讯问话”的方法组织篇章结构,取消了不必要的过渡和衔接,而主体内容则统一于一个完整的故事。

该篇的主题思想落在人物的一句话上——“生活在这个充满恶意的世界里,总得有一两样法宝傍身”。这种写法效仿自伊坂幸太郎,只不过远远没有小说家写得那么自然而已。

第七个短篇则是[奇思妙想]的第四期作业,我写了一篇《时间的替罪羊》。这篇文章文友反映是有点生硬。但我自己比较满意,主要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今年四月。

当时我在思考 “时间和时钟的关系”时获得了一点灵感,但是没有能够表现这个主题的手段,于是我瞎写了一篇不成体统的诗。那首诗除了有点押韵以外,一无是处。但是它为我保留了原始素材。

几个月后,当拥有了一点小说创作能力的时候,我将它写成了一个故事。这个故事意在讽刺,但或许有点说教的成分,不过对我我来说是一个进步,我开始运用小说这一新掌握的工具来表现我的所思所想了,是一次相当宝贵的尝试。

第八个短篇是我上周日刚写的《烈烈》,同样也是[奇思妙想]的作业,主题是“成精”。这篇小说我觉得是我目前为止写得最好的,因为它展现了我所热衷和提倡的一些元素,唯一的遗憾是整体看起来只有恐怖,没有幽默,不太符合我一直想达到的“以轻松的笔调写作惊悚故事”的效果。

本人发布在简书上的部分短篇作品:

1. 2016.8.29  《烈烈》

2. 2016.8.26  《时间的替罪羊》

3. 2016.8.19  《采购月饼奇遇记》

4. 2016.7.22  《海上明月共潮生》

5. 2016.7.13  《两场考试:人生,是一次漫长的失去》

两个月,创作了不到10篇小说,总字数不及3万,但是可以作为一个阶段,做一个新手期的总结。经验和感悟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 写小说就是编笑话

计算机可以打败国际著名的象棋大师,但是却编不出一个笑话。因为笑话有它的特殊性,它之所以好笑,首先是因为新颖和新奇,其次是因为逻辑错误或者偏差。

很难想象,一个笑话连续看十遍仍然会让你捧腹大笑,笑话最戳人的地方就在于它使你猝不及防,它是新的,你从没见过,所以才能强烈刺激你的笑点。

小说创作也是如此,贵在新。写一个脸谱化的,充满陈词滥调的故事,读者看了开头就猜到结局,很难吸引人读下去。此外,包括语言、修辞、主题、概念等都应尽量有全新的表达。

逻辑错误与偏差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人能够故意地设置逻辑偏差,电脑是精确的,所以它编不了笑话。小说,尤其是追求短小精悍的短篇小说,如果故事情节平平淡淡,完全按读者熟知的逻辑进行,那么就稀松平常,缺乏看点。

例如我写《烈烈》这篇小说,首先开头说“我与烈烈认识,是在…”,此处读者可能会以为“烈烈”是个人名。但是如果你继续读下去,会在第四段末尾处获悉,原来“烈烈”是一只猫。

讲到这里,读者大概会觉得,那么这只叫“烈烈”的猫就是主角了。可是下面马上又提一句——烈烈同时也是一条母犬。接下来你会发现,几盆植物也叫烈烈,一条鱼也叫烈烈。最后得出一个结论,所有的宠物都叫烈烈。可是为什么呢?这里就有点荒诞了,因为现实生活中一般不会有这种情形。

现象看起来是神经质的,可是解释起来是合情合理的。就像一位给我留言的读者朋友(@MOLOldSix)说道的那样:“爱,便是我希望身边的一切都是你”。烈烈原本是主人公“我”曾经的爱人,可是她出了事死了(是自杀),所以“我”将她的名字赋予身边的一切生命来怀念她。

合理地设置逻辑偏差可以制造文章的起伏感,不断地在叙述之中埋伏笔或设置悬念,可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使故事前后暗暗呼应,整篇小说看起来也会更紧凑和完整。这方面我做得还很不够,还比较勉强,不过这是一条相当值得重视的小说写作经验。

二. 单义叙述和多义叙述

小说不是思想汇报。报告的特点是说一是一,说二是二,不会有任何的一语双关或者反讽影射,语言必须是单层的,单义的,扁平的。

但是小说不一样,我们不会说“创作一篇评论”“创作一篇日记”,或者“创作一篇报告”,但我们会说“创作一篇小说”,因为小说的层次要高一些,它是语言艺术的大综合。所以小说的语言应该是尽可能立体的,多义的,多层的和多元的。

我很习惯在写小说的时候,在细微末节的地方加入一些小暗示,这些暗示全部都是为了影射后面要发生的情节,或者是全文的主题。但是我还做得不够好,还没能有效地使它们凸显出来。

这里仍然以《烈烈》为例。一些看过的朋友会说这篇小说看不懂,看得“晕晕乎乎”,但是至少有一点应该是明确的,就是是那条鱼成了精。这一点我在行文过程中多处进行了暗示,

例如在描写“银龙”鱼的时候,从名字联想到它——“某一天会从鱼缸里飞出来,不打一声招呼地离开。”在文中出现的几个动植宠物里,只对鱼进行了“可能会飞走”的描述。

而当那个女孩子出现在门口的时候则有——“全身被雨淋得像是刚从水里走出来的一样”的叙述。

又如她在描述她的感情故事的时候——“她说对于他的冷漠,她感觉到窒息,每天就好像浸在深深的水里,身上冰凉冰凉的,无论如何呼喊,爱人也不会搭理她。他只是偶尔想起来,才远远地瞥一眼。”

而在文章最后,还有一个吐泡泡的画面等等,关于鱼和人关系的暗示,在文中随处可见。

这些话表面上是在描写某种感觉,实际上是在暗示人物的身份。当然,我这种多义技巧还比较拙劣,许多语言大师,尤其是外国作家,非常擅长这类“一语多关”的手法,在阅读经典作品的时候可以多留意学习。

以前我在一篇小说写作分享里提到过“复调”的概念,其实不但在一整篇作品里可以运用复调,使作品内涵丰满,角度多元,而就单一的句词来讲,也是可以“复调”的。

三. 小说不仅仅是故事

许多创作新手可能会混淆小说和故事的概念,我也是最近才想清楚的。一般鸡汤文里也会讲很多故事,而且这些故事不一定是真实的,可能是作者为了讲一个主题而瞎编的。但是我们写小说如果也只是单纯虚构一个故事,那么跟鸡汤并没有本质的区别了。

最近我想到一个比方,可以用来比较通俗地说明故事与小说的区分。

故事好比是一支筷子,我们看到这支筷子的时候,我们心里会很清楚:这支筷子是细长条形的,细的一端直径大概1/4cm左右,而且,这支筷子是笔直的,这一点非常明确。

可是小说不一样,它是一支浸泡在水里的筷子。此时你看到的画面就发生了异化,筷子放大了,而且变得曲折。你心里知道它还是原来的那根筷子,内心会努力说服自己的眼睛,可是不成功。你不得不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把水里的那支筷子掰直,缩小,从而使它回归常识经验。

这就是小说和故事的区别,我将它称之为“折射效应”。

小说必然不是一个一览无余的故事,读者对它应该是有多种解释的,按照自己理解和关注点,给出不一样的答案。如果一篇小说,完全作者说了算,故事讲完只说明了一个道理,这个道理一总结出来,所有读者全票通过,那么这是个失败的小说。

因为这样的小说没有生命力,它是一次性用品,看一次就明白了,然后扔掉。而莎士比亚的戏剧,曹雪芹的《红楼梦》,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几百年,依然无法涵盖它的全貌,这就是小说的艺术。它的内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生长的,有强大的扩展和重新解读的可能性,一篇成功的小说必是一个“动态的”文本。

写作《烈烈》这篇小说时,我也有这方面的考虑。虽然主人公最后死了,但这是一个开放性的结构。很多东西都没有定义。甚至说,我作为作者,自己也并不确切地了解故事的全貌(当然,这跟我使用的人称也有关系,第一人称无法开上帝视角)。

因为部分读者说看不懂,所以有几个点,我按照我的理解说一下,以资参考。

1.主人公的女友是因为跟他有误会,所以自杀身亡的。她的死给主人公造成了强烈的心理阴影,所以他将自己关在一个偏僻的小别墅里,与世隔绝,强制离群,并将陆续捡来的或买来的动植物都冠以已故女友的名字,这种行为心理学上称为“过度补偿”。总之,这人是个有较严重心理问题的人。

2.鱼有可能是被已故女友附体的。之所以选择鱼成精,是因为鱼的遭遇最像他女友。被圈养在鱼缸里,每天看不到几眼,隔着玻璃和水,哭也见不到泪水,容易被忽视,遭受冷遇。而主人公和猫狗以及多肉植物都很亲密,只有鱼未曾真正与主人公有“身体接触”。

3.主人公与女友之间的误会很可能是因为“不够成熟”的疏远,而导致女友误解他出轨之类的事情。而鱼对其他宠物也带着妒忌,因此在它变成人之后,设法杀死了其它宠物。普契尼的歌剧是“我”和猫爱听的,变成精的鱼对此也耿耿于怀。

4.文中有一点点儿童不宜的场面,没有细写,其实是暗示了“鱼水之欢”这个成语,细说起来倒是有点污。

5.最后主人公是怎么死的。因为这是一个奇幻小说,所以没必要用普通的持刀杀人或者杯里下毒的老套路。他是喝了鱼缸里的水死的,鱼缸里的水既是它囚禁爱人的场所,而里面又有鱼流下来又看不见的眼泪,所以他是被爱恨情仇所杀的。

6.死前的门外走进来的是谁?那个可能是作为人的烈烈的魂,也可能是鱼的烈烈,总之混在一起,可以有多种理解,但也有可能是幻觉。说到幻觉,整篇小说说的可能都只是幻觉,包括猫啊狗啊植物啊鱼啊,可能根本都不存在的。也可能这些宠物存在,但是被主人公亲手杀掉的。因为大家别忘了,主人公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他有可能臆想出任何东西,但他最后是自杀了,这一点是肯定的。

7.小说开头那四种动植物的设置并不是偶然的,它们互有区别而又相关联。猫一出场就是在高高的墙垣之上,如文人隐士般欣赏艺术,超脱于俗尘。狗忠诚,苦苦等待没有回来找它的主人,困于人世间的情感羁绊。多肉植物本身不能动,可是却沐浴在阳光下,呼吸着最好的空气,乐天知命,自然生长。鱼却相反,本身拥有最流线而灵活的身体,却被关在鱼缸里,焦虑而忧怨。这四种宠物两两相对,指认着四种生活态度和人生境遇。


最后提一点,勉强算是干货吧。

写小说的人不能只看文学作品,应该多留意其它人文学科,尤其是哲学和心理学。我见简书里有一些很会写故事的写手,他们的情节编排得非常精彩。可惜为了适应情节发展,人物对事件的反应往往不符合心理学常识,阅读起来非常别扭。建议多了解一下行为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知识,否则不管写多少都是经不起推敲的。

以上是本人两个月来陆陆续续创作短篇小说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做一个简单的总结,未来的日子希望自己能站在这个基础上,不忘初心,写出更多自己满意,领导肯定,群众认可的作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