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渐渐被混入中亚:蒙古风格的中国传统长梢弓

 古典文学我最爱 2018-01-04

五代十国及宋朝时期,弓的形制仍然保留了汉代起初时长梢弓的特点。这一特点可以从陕西榆林石窟内的五代壁画、北宋时期的《搜山图》及《免胄图》中所呈现的弓得到佐证。

宋代弓依据北宋时期《武经总要》(《武经总要》是宋仁宗赵祯主持编纂的,是中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修的兵书)记载,弓有“黑漆、黄桦、白桦、麻背”之别。这里明确提到,在弓的外部使用了桦树皮进行包裹,桦树皮富含丰富的油脂,对弓可以进行防潮保护。


辽及金朝的起源均为游牧或渔猎民族,其弓矢之强自不待言。1986年6~8月,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辽朝陈国公主与驸马萧绍矩合葬墓进行发掘,出土了一件驸马所用的容纳弓的木制弓囊,该弓囊为硬质木壳,两片打开式结构,其中加工有容纳弓的凹陷。对此弓囊进行测绘,可知其容纳的弓全长约150cm,弓梢长30cm,弓臂长36cm,属长梢弓。比较特殊的是其弓梢的上端弯曲度不大,这种弓梢形制在敦煌壁画346号窟内的五代壁画中也有呈现。而根据辽朝耶律倍(899~936年)的传世作品《骑射图》来看,也是比较平直的弓梢形制。

金朝弓在蒙古草原上也有所发现,该弓包裹有桦树皮,弓梢长且曲度不大,无弦垫。如果仔细观察该弓的形制,不难发现该弓与日后的建州女真弓有着传承的关系。观察金代壁画,发现金人同样在使用长梢角弓。


蒙古在成吉思汗时代,几乎征服了整个世界三分之二的国家。在征伐的过程中,其将世界各地的兵器制造工艺进行了整合。蒙古征服南宋之前,在草原上多使用“马克大”大弓、“卡尔梅克”大弓、顽羊角弓。草原上没有水牛角,这些弓使用的角由多个盘羊角胶结成一整片角制成,然后将整片角用胶粘贴在弓身正面,以起到增加弓身弹力的作用。其弓身使用的基本材料非竹而是木材。木材采用柘木、枫木、桦木及榆木,胶采用羊筋胶。这种弓在草原上一直流传,有近800~900年的历史。这种弓表面使用一种特殊的碱土溶液进行炭化防水处理,被称之为“润羊血”。炭化防水处理可以提高木材质量,防止木材在处理过程中产生缺陷。蒙古制弓多是秋天进行,大约3个月左右制成,冬天带出狩猎,并不为了得到太多的猎物,而是为了检验弓能不能经得起酷寒的考验,多年之后此弓才可正常使用或赠予友人或传之子孙。

在蒙古中部发现一件保持较为完整的长梢弓,此弓是典型的长梢角弓的形制;另有一件中国西部发现的蒙古弓,弓长138cm,上、下弓臂长均为33cm,弓梢长34cm,弓弝长18cm,是典型的长梢弓。当蒙古征服西亚、中亚各国之后,开始制作西亚风格的弓箭,例如中亚突厥系的“螃蟹弓”,其外形像螃蟹,故而得名。

明朝时期,中国弓的制造技巧及设计理念在明代得到了一次“西学东渐”的过程。明朝前期装备的弓矢类兵器除了宋时的长梢弓之外,开始流行小梢弓、开元弓、西番木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