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有毛僧 ►《妖猫传》是自《无极》之后,陈凯歌最正经的作品,电影中每一帧都能表现出陈凯歌渴望与这个时代年轻人促膝长谈,祈求大家理解的渴望。这部作品不存在超文本的解读问题,故事线极为清晰,即便是阿甘的智商也足够看得懂。 如果用好与不好来评判这部电影,显然是不公平的。电影中好看的部分让人拍案叫绝,不好的部分又让人觉得扼腕叹息。不过,整体的观感是,很美很拧巴。这部电影的美在摄影、美术上,后期特效也相当给力。 自《黄土地》以来,陈凯歌一直试图从视觉上——而不是故事上——讲述东方美,抑或是东方文化之美。《无极》的失败,正是他在视觉上试图追求极致,但在故事上肆意妄为造成的结果。陈凯歌很好地继承了中国人传统悟性思维,但忽视了故事的固有逻辑。 正是他的这种个性产生了《无极》,同时也是他的这种个性创造了《霸王别姬》。无论是《搜索》还是《道士下山》,很多人都认为,陈凯歌通过视觉之美展现中国文化的努力已经失败,或者已经放弃了。不过,看了《妖猫传》大家会发现,他的坚持与执着一直在,一直没有丢。 在《妖猫传》中,陈凯歌用恢弘的盛唐风格的建筑,李白、白居易等一流的诗人,以及一代美人杨贵妃来衬托大唐的盛世。其中那场极乐盛宴,用极为浮夸的色彩与表演,以及不合常理的人际关系,展现出大唐盛世的极致美。 唐玄宗认为,大唐的象征是杨贵妃,而杨贵妃认为,大唐是因为有了李白而伟大。前者充满了女权意识,同时也为这部戏点题,其实整部戏就是一个还原杨贵妃死因的悬疑奇幻故事,通过白居易写《长恨歌》入手,到空海破了妖猫身份,顿悟至妙佛理为止。 视觉效果极佳,故事讲述流畅,起承转合合理,最终所有不合理的地方,加上奇幻的帽子都变得合理了。然而,看了这部电影,让人依然有说不出的不舒服。这种不舒服来自很多元素。这些也构成了这部电影的很多致命伤。 其实,这部作品还是存在中日文化差异的——拧不到一起的文化差异。原著《沙门空海之大唐鬼宴》是梦枕貘的代表作,本质上是基于日本文化创作的奇幻小说。从这部小说中可以清晰地看出,作者对盛唐文化的痴迷与崇拜。然而,日本人眼中的唐朝,与中国人眼中的唐朝完全是两个概念。 日本人为,自己文化的源头就在大唐,大唐以后就无所谓中国文化了。日本人自认为是唐文化最好的继承人。在日本人眼中,大唐的伟大是开放、包容、女性自由、诗歌。所以,日本人的必修课中依然有大量的唐僧,而没有宋词。 在如此开放包容的时代,在如此浪漫的诗歌的王国,不可能没有浪漫的爱情。所以,这部小说将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作为重点来写。不过,这与中国人的理解就完全不同了。中国人更喜欢高智商的游戏,宫闱斗争,英雄悲歌,女性逆袭等。 对这种不合伦理的特殊情感,尤其是压抑的情感,只有日本人干得出来。阿倍仲麻吕对杨贵妃的爱,隐忍、痴迷、超越生死,让唐玄宗明明知道,还能宽容。安禄山对杨贵妃的爱,为他不惜造反。白居易对杨贵妃的爱,为她查阅所有材料写下了《长恨歌》。 白龙与丹龙对杨贵妃的爱,可以穿越时代,跨越种族,痴心不改,宁死不放弃。这些东西与中国文化并不相符,是典型的大和文化下的爱情。中国式的爱情往往是吴三桂与陈圆圆,项羽与虞姬,多尔衮与孝庄,完全是不同格局的东西。 不仅如此,故事的落点与文化格局低了。陈凯歌试图重现大唐盛世,让大唐文化的光辉展现给世人。但是,文化的内核不是建筑、服侍、美女、烟花、宴会,而是孕育于大唐内部的文化张力与巨大的包容性。《妖猫传》涉及到了一部分,但是并不够。 电影中的李白,是个极为猥琐的形象,而白居易像个追星的文艺青年,那位法师空海则变成了神神道道的存在,不像个高僧,又不像江湖郎中。这些不应该是大唐的内核。真正的大唐是, 一百多个国家在长安设立使节,无数国家的优秀才俊为大唐效力。 把杨贵妃捧成了大唐的象征,但是演杨贵妃的演员那张中法混血脸有说不出的感觉。从中国人的审美来说,她顶多是好看,算不上是美女。按照唐朝的审美来说,她又太瘦了。阿倍仲麻吕用日本男优的眼神看杨贵妃的逻辑理由也让人费解。 所有人都爱杨贵妃爱得死去活来,白居易甚至愿意为杨贵妃去死,为了写《长恨跟》,为了调查杨贵妃的真实死因,无数次差点把自己送上绝路。他希望贵妃还活着的强烈情感,让他不能自拔。可是,这么多人爱的杨贵妃,从演员的层次看,又毫无特色,让观众费解。 如果删去那些浮华的场面,把三十年后与三十年前的故事结合得紧密一些,多给杨贵妃、白龙一些铺垫,或许能让这部电影成为经典。遗憾的是,陈凯歌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尚在浅层,所以没有区分大和文化与大唐文化的本质区别,怀着一颗赤诚的大唐心,创作了一曲迷失在京都的悲歌。■ |
|
来自: 昵称31728201 > 《我唐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