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苍山自然中心】专题:苍山常见蕨类(上)

 风铃风儿 2018-01-04

图/文 断肠人在刷牙

  行走在苍山山林之间,经常能和蕨类植物相遇。蕨类(英文名:Fern),泥盆纪时期的低地生长木生植物的总称。它们需要水分作为再生循环的一部分,且从此开始衍生出各种不同的种类,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植物。蕨类植物的历史古老悠久,它们曾与恐龙共生,除了海洋和沙漠外,无论在平原、森林、草地、岩隙、溪沟、沼泽、高山和水中,都有它们的踪迹。

 

  现在地球上生存的蕨类约有12000 种,分布世界各地,但其中的绝大多数分布在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约有2600种,多分布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以南。中国西南地区是亚洲、也是世界蕨类植物的分布中心之一,云南的蕨类植物种类达到约1400种,是中国蕨类植物最丰富的省份。

 

  根据记载,苍山的蕨类植物共有44科,102属,345种,其中鳞毛蕨科(Dryopteridaceae)、 水龙骨科(Polypodiaceae)、蹄盖蕨科(Athyriaceae)3个科共有165种,占本区全部种 数的47.83%,构成了苍山蕨类植物区系的主体。苍山本身山体高大,生境复杂,又处于云南高原植物区,金沙江、澜沧江流域,红河中上游各区植物的交汇点,因此物种丰富,来源错综复杂。体现在蕨类身上便是,温带的种类有,热带的种类也有,从东坡到西坡,见到的蕨类种类也完全不同。

 

  苍山的蕨类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800m,其中海拔2200~2600m种类最多,超过200种。随着海拔的升高热带区系成分所占比重逐渐降低,并且几乎只分布在海拔2600m以下区域,只有很少的种会分布到海拔3000m。因为蕨类植物不开花,不能写入花讯中,所以接下来将以专题的形式,分上下两篇介绍一下苍山常见的一些蕨类。

                                                          


   苍山石杉

Huperzia delavayi

  多年生土生植物。茎直立或斜生,高6-14厘米,中部直径约2.0毫米,枝连叶宽0.7-1.2厘米,2-3回二叉分枝,枝上部常有芽胞。叶螺旋状排列,密生,反折或平伸,卵状披针形,向基部明显变狭,通直,长4-9毫米,宽1.5-2.0毫米,基部楔形,下延,无柄,先端急尖,边缘平直不皱曲,上部边缘有不明显微齿,两面光滑,有光泽,背面弓形,中脉不明显,革质。孢子叶与不育叶同形;孢子囊生于孢子叶的叶腋,略露出孢子叶外或不显,肾形,黄绿色。

 

  我国特有种,产云南西部及西藏南部。生于海拔2900-3800米的山脊杜鹃林下、苔醉丛中、树干、岩石或草地上。模式标本采自云南大理苍山。

      苍山铁线蕨

Adiantum sinicum

  植株高15-3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近全缘的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长4-12厘米,栗褐色,密被红棕色、多细胞的长毛;叶片披针形,长12-25厘米,宽1.8-2.4厘米,先端渐尖,奇数一回羽状,羽片约20-25对,互生,平展(基部一对常反折下斜),基部一对羽片几不缩小,与上部的羽片同形,相距约1厘米;侧生羽片半开式,长1-1.4厘米,宽4-6毫米,下缘直而全缘,内缘几平直,基部不对称;裂片先端平截或圆钝,全缘或具波状圆齿;上部羽片与下部的同形,但向顶部逐渐变小,顶生羽片小,倒三角形,外缘圆形,具2-5浅裂,基部楔形。叶脉多回二歧分叉,彼此密接,两面均明显。叶干后纸质,淡绿色或草绿色,下面被棕色、多细胞的长硬毛,上面被较疏的短毛;羽轴与叶柄同色,:有光泽,也被同样的长硬毛,先端偶有延伸成鞭状,着地生根,行无性繁殖,羽片无柄。孢子囊群每羽片2-3枚;囊群盖长方形,上缘平直,上面被毛,纸质,褐色,全缘,宿存。

 

  产云南北部(邓川、大理、永仁)。生岩石边,海拔16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邓川。

      印度卷柏

Selaginella indica

  石生或土生,密集呈垫状。茎和枝具背腹性,匍匐或倾斜;主茎明显,侧生分枝多,长1.5-2.5厘米,连叶宽约2毫米,1-2回羽状分枝,再生出3-7个短的小枝。根托由茎的上侧生出,沿茎各部遍生。叶草质,一形,略疏松排列,线状披针形,长1.8-2.3毫米 (不包括叶尖芒长) ,宽0.3-0.5毫米;茎下面的叶黄棕色,侧面的叶斜升;中肋背面明显;基部楔形,下延或圆形,贴生,边缘疏被睫毛,睫毛斜升;叶先端扁平,渐狭;叶尖芒长达叶片的1/5,通直,有短毛。孢子叶穗紧密,四棱柱形,单生于小枝末端,5-25毫米x1.5-2毫米;孢子叶一形,卵状三角形至卵状披针形;大孢子叶分布于下部,大孢子叶分布于上部;大孢子橘黄色;小孢子橘黄色。

 

  本种又名苍山卷柏。产西藏 (错那、吉隆) 、云南 (安宁、大理、洱源、双柏) 、四川 (德昌) 。生于干热河谷山坡或山顶裸露岩石上,海拔1500-2800米。印度、尼泊尔、不丹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

        鞘舌卷柏

Selaginella vaginata

  土生或石生,匍匐,直立能育茎高5-10厘米,无游走茎。根托沿匍匐茎与分枝断续着生,在直立茎上只生下部,自茎分叉处下方生出,长1.2-3.5厘米,纤细,直径0.1-0.2毫米,根少分叉,被毛。主茎通体羽状分枝,不呈“之”字形,无关节,禾秆色,主茎下部直径0.2-0.4毫米,茎圆柱状,不具沟槽,光滑,维管束1条,直立能育茎自下部开始分枝,侧枝2-5对,分叉或1-2次分叉,分枝稀疏,主茎上相邻分枝相距1-2厘米,分枝无毛,背腹压扁,末回分枝连叶宽3-5毫米。叶全部交互排列,二形,草质,表面光滑,边缘不为全缘,略具白边。分枝上的腋叶不对称或对称,卵状三角形,1.2-2.5毫米×0.5-1.5毫米,基部边缘具睫毛,其余部分近全缘。中叶多少对称,分枝上的中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0.8-2.4毫米×0.4-1.2毫米,相距较近或紧接或覆瓦状排列,背部略呈龙骨状,先端与轴平行或有时向后弯,先端具尖头到芒,基部近心形或楔形或钝,非盾状,基部边缘具长睫毛,上部边缘具短睫毛。侧叶不对称,侧枝上的侧叶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镰形,外展或反折,相距较远,1.6-3.2毫米×O.8-1.5毫米,先端急尖。下侧基部扩大,覆盖小枝或强烈覆盖小枝,上侧基部边缘疏具长睫毛,其余部分具细齿,睫毛长0.4-0.6毫米,下侧基部圆形,具细齿,其余部分近全缘,或基部具短睫毛,其余部分具细齿或近全缘。孢子叶穗紧密,背腹扁平,或有时近于四棱柱形,单生小枝末端或成对着生,10-15 -(-45)毫米×2.0-3.5毫米;孢子叶二形或略二形,倒置,上侧的孢子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细齿,锐龙骨状,先端渐尖,上侧的孢子叶具孢子叶翼,孢子叶翼达叶尖,边缘具短睫毛,下侧的孢子叶卵状披针形,边缘具缘毛,龙骨状;大孢子叶分布于孢子叶穗下部的下侧,或大、小孢子叶相间排列,或大孢子叶分布于中部的下侧。大孢子浅黄色或橘黄色;小孢子橘红色。

 

  产苍山玉带路,极其常见。

           栗鳞耳蕨

Polystichum castaneum

  植株高25-35厘米。根茎直立,有宽披针形棕色鳞片。叶簇生,叶柄长8-14厘米,基部直径约3毫米,下部宿存,深禾秆色,腹面有纵沟,密生披针形及线形淡棕色鳞片,并混有卵形及披针形紫棕色鳞片;叶片线状披针形,长28-30厘米,宽3-3.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变狭,二回羽状分裂;羽片26-30对,互生,略斜向上,彼此靠接,下部的疏离,无柄,矩圆形或卵形,中部的长1.8-2厘米,宽1-1.2厘米,先端圆形或急尖,基部宽楔形,羽片深裂或达羽轴;裂片3-5对,近对生,略斜向上,密接,矩圆形,先端急尖或近圆形,有数个长尖齿;裂片具羽状脉,两面均不明显。叶纸质,两面有狭披针形淡棕色鳞片,背面较密;叶轴腹面有纵沟,两面密生狭披针形及线形淡棕色鳞片,背面混有披针形紫棕色鳞片。孢子囊群位于上部羽片,在羽轴两侧各成一行,或在下部裂片主脉两侧各有一二个;囊群盖圆形,盾状,近全缘。

 

  又名怒江耳蕨,是苍山上唯一一种分布到4000米海拔以上的蕨类。产云南西北部(德钦、贡山、大理)。生冷杉林下或草甸,海拔3500-4000米。模式标本采自云南贡山。

           刺尖鳞毛蕨

Dryopteris serratodentata

  植株高18-40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鳞片,鳞片卵状披针形,棕色或褐棕色,边缘有锯齿。叶簇生;叶柄长5-8厘米,基部被同样鳞片,上部鳞片稀疏;叶片长圆披针形,长 14-32厘米,中部宽5-12厘米,先端羽裂渐尖,下部略变狭,二回羽状深裂;羽片10-18对,互生 (下部数对偶有对生) 彼此远离,长圆披针形,钝尖头,无柄或有短柄,羽状深裂;裂片6-10对,近平展,长圆形,先端圆,边缘有重锯齿;叶干后黄绿色,纸质;叶脉羽状,背面明显,上面不显;叶轴及羽轴被黑色或棕褐色卵圆披针形鳞片;孢子囊群生于羽片中下部,羽片边缘和中肋之间,囊群盖小,薄,边缘撕裂。

 

  分布海拔较栗鳞耳蕨略低,也比较常见。产台湾、四川西部、云南西北部、西藏东南部。生冷杉林下,海拔3400-3800米。印度北部、锡金、不丹、尼泊尔、缅甸北部也有分布。模式标本采自印度北部。

           团羽铁线蕨

Adiantum capillus-junonis

  植株高8-15厘米。根状茎短而直立,被褐色披针形鳞片。叶簇生;柄长2-6厘米,粗约0.5厘米,纤细如铁丝,深栗色,有光泽,基部被同样的鳞片,向上光滑;叶片披针形,长8-15厘米,宽2.5-3.5厘米,奇数一回羽状;羽片4-8对,下部的对生,上部的近对生,斜向上,具明显的柄,(长约3厘米),柄端具关节,羽片干后易从柄端脱落而柄宿存,两对羽片相距1.5-2厘米,彼此疏离,下部数对羽片大小几相等,长11-1.6厘米,宽1.5-2厘米,团扇形或近圆形,基部对称,圆楔形或圆形,两侧全缘,上缘圆形,能育羽片具2-5个浅缺刻,不育部分具细齿牙;不育羽片上缘具细齿牙;上部羽片、顶生羽片均与下部羽片同形而略小。叶脉多回二歧分叉,直达叶边,两面均明显。叶干后膜质,草绿色,两面均无毛;羽轴及羽柄均为栗色,有光泽,叶轴先端常延伸成鞭状,能着地生根,行无性繁殖。孢子囊群每羽片1-5枚;囊群盖长圆形或肾形,上缘平直,纸质,棕色,宿存。孢子周壁具粗颗粒状纹饰,处理后常保存。染色体2n=60,120。

 

  产我国台湾、山东(济南)、河南(太行山)、北京(房山、妙峰山、昌平、西山)、河北(易县)、甘肃(文县)、四川(屏山、冕宁、雷波、平武、泸定、雅安、峨边、昭化、汉源)、云南(宾川、漾濞、昆明、中甸、永胜、永仁、丽江、禄劝)、贵州(安龙、兴仁)、广西(靖西)、广东(广州、乳源、翁源)。群生于湿润石灰岩脚、阴湿墙壁基部石缝中或荫蔽湿润的白垩土上,海拔300-2500米。也产日本。模式标本采自北京附近。

          多果蕗蕨

Mecodium polyanthos

  植株高5-6厘米。根状茎纤细,丝状,褐色,长而横走,几光滑,下面疏生纤维状的根。叶远生,相距1-1.5厘米;叶柄长2.5-3厘米,丝状,褐色,光滑无毛,无翅或在顶部有易脱落的狭翅;叶片卵形,长3.5-5厘米,宽1.5-2厘米,先端钝,基部近心脏形,三回羽裂;羽片8-10对,互生,几无柄,开展,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6-10毫米,宽3-5毫米,先端钝,基部斜楔形,密接;小羽片3-5对,互生,无柄,开展,长圆形至阔楔形,先端钝,基部渐狭而其下侧下延,间隙宽约1-1.5毫米;末回裂片2-4个,互生,极斜向上,狭修形至长圆状线形,长1-2毫米,宽约0.5毫米,圆头,全缘,单一或分叉,平直,密接。叶脉叉状分枝,两面稍隆起,褐色,无毛,末回裂片有小脉1条,稍弯曲。叶为薄膜质,干后暗褐色,光滑无毛。叶轴和羽轴褐色,无毛,曲折,全部均有狭翅。孢子囊羣位于叶片顶部,着生于羽片的全部裂片的顶端,密接而形成一阔圆锥形;囊苞卵形至扁圆形,直径约1毫米,圆头,全缘,唇瓣深裂达到基部,其下的裂片缩狭。

 

  又名扁苞蕗蕨,产于四川西南部(天全)及云南西北部(德钦、育山、维西、漾濞)。生于山地林中树干上或岩石上。海拔2800-3300米。菲律宾(吕宋)、婆罗洲及印度尼西亚(爪哇)也有分布,北达于日本。

                        笔管草

Equisetum ramosissimum subsp. debile

  大中型植物。根茎直立和横走,黑棕色,节和根密生黄棕色长毛或光滑无毛。地上枝多年生。枝一型。高可达60厘米或更多,中部直径3-7毫米,节间长3-10厘米,绿色,成熟主枝有分枝,但分枝常不多。主枝有脊10-20条,脊的背部弧形,要一行小瘤或有浅色小横纹;鞘筒短,下部绿色,顶部略为黑棕色;鞘齿10-22枚,狭三角形,上部淡棕色,膜质,早落或有时宿存,下部黑棕色革质,扁平,两侧有明显的棱角,齿上气孔带明显或不明显。侧枝较硬,圆柱状,有脊8-12条,脊上有小瘤或横纹;鞘齿6-10个,披针形,较短,膜质,淡棕色,早落或宿存。孢子囊穗短棒状或椭圆形,长1-2.5厘米,中部直径0.4-0.7厘米,顶端有小尖突,无柄。

 

  洱海边常见分布。产陕西、甘肃、山东、江苏、上海、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海拔0-3200米。日本、印度、锡金、尼泊尔、缅甸、中南半岛、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新几内亚岛、新赫布里底群岛、新喀里多尼亚、斐济等有分布。

         披散木贼

Equisetum diffusum

  中小型植物。根茎横走,直立或斜升,黑棕色,节和根密生黄棕色长毛或光滑无毛。地上枝当年枯萎。枝一型。高10-30 (70)厘米,中部直径1-2毫米,节间长1.5-6.0厘米,绿色,但下部1-3节节间黑棕色,无光泽,分枝多。主枝有脊4-10条,脊的两侧隆起成棱伸达鞘齿下部,每棱各有一行小瘤伸达鞘齿,鞘筒狭长,下部灰绿色,上部黑棕色;鞘齿5-10枚,披针形,先端尾状,革质,黑棕色,有一深纵沟贯穿整个鞘背,宿存。侧枝纤细,较硬,圆柱状,有脊4-8条,脊的两侧有棱及小瘤,鞘齿4-6个,三角形,革质,灰绿色,宿存。孢子囊穗圆柱状,长1-9厘米,直径4-8毫米,顶端钝,成熟时柄伸长,柄长1-3厘米。

 

  苍山上极为常见。产甘肃、上海、江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贵州、云南、西藏。海拔0-3400米。日本、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越南有分布。




如果想了解更多关于苍山生物多样性的知识,欢迎参观我们位于洗马潭索道11号平台的“苍山自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