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米其林那一套,为什么国人又爱又恨

 昵称903511 2018-01-04

米其林那一套,为什么国人又爱又恨

2018-01-04 花总丢了金箍棒 商务范


范主说:论吃的高级修养




国人对米其林餐厅榜单,一向又爱又恨。尤其当米其林开始把内陆中餐馆纳入评审后,更是争议不断。


在我看来,东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是这一切纠葛的根源。


首先,中餐的最常见形态是饭局。


一个人独食是孤独而可耻的,既是饭局,吃饭本身只是形式,目的其实是社交。一桌子摆的满满当当,左右开弓,应接不暇最好,讲究的是个热闹畅快。要是像唐顿庄园那样喝口汤都不敢出声,能把老少爷们给憋死。


西人也有宴席和社交,但第一秉持分餐原则,第二讲究上菜次序,拧巴得紧。即使喝酒,到了fine dining这等级,也是什么菜色佐什么酒水,没有个侍酒师都不好意思叫高级餐厅。我们厦门是全国洋酒消耗量最大的城市,威士忌和XO都是论斤喝的,所以为什么要搞米其林那一套!


最重要的,西洋菜和日料发展到今天,追求的是用“最恰当的手法来调理、表现食材”,所谓解构与建构的技法。看下菜名就知道了:《70℃ 低温煮博多湾生蚝配清酒啫喱、柠檬、青苹果与盐角草》,很抱歉,我们最爱吃的是《汉源花椒煮小牛胃配新鲜小牛血搭时蔬》(毛血旺)。


到了评星的fine dining,很多是厨师给你什么就吃什么,这么骄傲的厨子,在中餐馆你试试看。



米其林到底有哪些评审标准,其实只有他们自己知道。


但老饕们揣摩久了,也能分析出基本套路来:食(除了好吃有卖相,还讲究食材的选择、厨师的创意与出品的稳定)、酒(品种丰富、搭配合理)、服务(包含流程)与环境(包含设计)。


物美价廉的必比登推荐还好,到了评星这个战场,说白了就是仪式感变得很重要。什么叫仪式感?就是表现/表演出对食物和食物制作者的尊重。


你不是来吃饭的,你是来打开味蕾鉴赏美食的,吃饱不是目的,吃后感能写个两千字才是关键。


中餐天生就不是这种气质。有几家中餐馆会去研究摆盘的“美学”与流程?能用萝卜给你雕个花儿就不错了。像大董那样把法餐和分子料理的套路移植到中餐的并不是主流。


唐阁为什么把老饕力捧的馆子都PK掉了,因为人家得了国产手机的精髓,针对西人的评价体系进行了跑分优化。



米其林也不是没有值得借鉴的地方。据说人家的匿名评审团大多是全职专业人士,这里讲的专业,是说评审有很多是上过酒管类学校的,知道后厨和采购运作,知道管理。所以人家评价的是餐厅,而不是某道菜,也不是某一个厨师。


中国餐饮界与美食评论界更像个江湖,你要是个名流,总厨都会亲自出来献艺。你要是隐姓埋名,人家心情不高兴就敢让你吃屎。


所以为什么美食家说好吃的馆子你去吃有时很失望,因为你们生活在不同世界啊。


至于妈妈给你的味觉启蒙,那都是假的。我认识一个著名美食家,回家时总找理由上街吃,偷偷和我说嫌他妈放了太多盐。


别问了,头图是白子,也就是鱼的精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