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德里,很平常的一天, 软件工程专业毕业生Abhishek Singh像往常一样在办公室努力工作。 电话铃响,他接起电话,一口正宗的美国腔。 “您好,这里是××电脑维护中心,请描述一下您所遇到的问题。 什么,您浏览网页时电脑弹出窗口说中毒了? 哦,没关系的,请让我远程控制你的电脑,帮你找出病毒。” 随后,Singh取得客户电脑的控制权,他在文件夹里随手找出两个看不顺眼的文档,告诉客户,这就是病毒。 要想让电脑恢复正常,客户必须购买他们公司的安全软件,299美金一年,399美金两年。 绝大部分客户都会乖乖掏钱购买这款所谓的安全软件, 他们不敢吭声,不敢向身边懂电脑的人求助, 因为他们的电脑都是在浏览黄色网站或是非法下载时弹出窗口,提示电脑已中毒。 同时弹出来的,还有Singh所在的电脑维护中心的客服电话。 可Singh卖出去的也并不是什么正规杀毒软件。一切都是圈套,客户的电脑根本没有中毒。 Singh也并非普通的技术人员,而是一名电信诈骗犯。 在印度,像他一样拥有大学文凭,对未来拥有无限憧憬和满腔抱负,却在从事常人不耻的电信诈骗的年轻人,还有很多…… 众所周知,印度人口稠密,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2016年,印度某市招聘114名员工,一共有1.9万人报名。 其中一个街道清洁工的岗位,竟然引来几千名大学毕业生为此挤破头,当中很多人都还拥有工程学和MBA学位。 同一年,印度一家国有银行公布1500个岗位,报名人数超过150万。 铁路部门招聘10万人,报名参加考试的人数超过900万。 因为就业问题,印度青年甚至曾进行过抗议,爆发过骚乱。 但…抗议一时半会儿根本无法解决眼前急需工作糊口的危机, 很多年轻人因此病急乱投医,看见招聘广告就会满怀期待地试一试。 Pradeep Saluja就是其中之一。 那天,他在报纸上看到一则招聘信息: “国际业务外包公司,要求懂英语,无需经验,短暂培训即可上岗。” 他投了简历,参加了面试,得到一份“亚马逊客服中心”的工作。 但开始工作之后,他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示意图,并非文中提到的诈骗公司) 所谓的客服中心位于古尔冈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办公室很小,但除他之外,还挤进了另外50名员工。 入职第一天,“上司”拿了一份剧本给他,记熟之后,他就按着“上司”给的名单,挨个儿给美国的“客户”打电话: “你好,我是联邦调查局的Charles,您涉嫌偷税漏税,请配合我们的调查。” 简简单单几句话,大部分人一听就知道这是骗子,马上挂断。 但依旧有10%的人,对此深信不疑。 他们颤抖着声音表示忏悔,得手的Saluja则不动声色, “现在我要把电话转给其他部门的同事,请您配合。” 接下来,刚入行的初级骗子Saluja撤退,公司里经验丰富的高级骗子上场。 在他们的哄骗之下,绝大部分受害者都会老老实实通过在线转账等方式,把自己卡上的钱转给他们。 工作了3个星期,Saluja实在无法忍受良心的谴责,辞职回家了。 电信诈骗犯当中,有很多人和Saulja一样,都是被中介或诈骗公司,通过招聘客服的幌子哄骗而来。 但也有人,是明明白白趟了这趟浑水。 19岁的Pawan Poorjary就是其中之一。 大学读到一半就退学的他一心想要发大财,成为众人艳羡的百万富翁,但现实却让他屡屡碰壁。 找不到工作吃不上饭,走投无路之际,他接到一个HR打来的电话, 说是在网上看到他的求职简历,觉得他能完美胜任该司的工作。 Poorjary懵懵懂懂地参加入职培训,培训师隐晦地讲了讲工作内容。 耿直的他大胆举手提问,“这不就是诈骗吗?” 没想到,培训师大方地点头承认了, 但他也“开明”地表示,如果有人不愿意做,可以马上离开。 10个参加培训的人当中,只有2人离开。 入职之后,公司发现他天赋秉异,很快就让Poorjary担任“Closer”的职位。 所谓的closer,其实就相当于高级骗子。 初级骗子被称为opener,他们广撒网找到可能上当的目标,之后会把电话转给closer,由他们巧舌如簧,实施诈骗的核心过程。确保受害人最终上当。 给他们打钱。 接到opener转来的电话,Poorjary用熟练而严肃的英语表示, “我的名字叫Paul Edward,编号IRD7613,是美国财政部负责法律事宜的员工。 国税局报上来的一桩案件当中,你被列为头号嫌疑人。现在请准备好纸和笔,记下你的案件编号,IRC7647。” 接下来,Poorjary会给受害者念一份法律文书,用高深枯燥的专业词汇向他们描述案件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受害者听得云里雾里,但却胆战心惊,很多人甚至吓得在电话里失声痛哭。 很快,他们的心理防线全线崩溃,对Poorjary几乎言听计从。 这时,Poorjary会要求他们去最近的商场,买一张价值数百美元甚至更多的苹果礼品卡。 然后,为了避嫌,Prrojary会把电话转给“另一个部门的同事”。 那位同事会让受害者“登记”礼品卡的卡号和密码。 如此一来,这场骗局就大功告成,负责诈骗的员工也能从中获得一笔收益。 据Poorjary介绍,他每个月的基本工资1.5万卢比(约人民币1500元)。 每成功骗取一笔美金,他就能得到相同数目两倍的卢比, 举个例子,如果他骗到100美金,那这笔单子他就能拿到200卢比(人民币20块零5毛)的提成。 而且,公司也很“人性化”, Poorjary生日的时候,公司还给他发了5万卢比(人民币5100元)的奖金。 Poorjary很喜欢也很擅长这份工作,短短2个月当中,他就为公司骗到2.4万美元。 经济上收入不菲,精神上他也得意洋洋。 “美国佬不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吗?不还是被我骗了。” 公司里的同事都是一群年轻人,大家踌躇满志,都希望成为电信诈骗界的大佬。 开豪车,住别墅,坐着商务舱周游世界,跟漂亮性感的女人约会。 但很快,Poorjary的成就感很快就被愧疚所取代。 那天,他负责诈骗的是一个来自美国的年轻妈妈。 听Poorjary念完文书后,她在电话那头悲伤地啜泣。 她告诉Poorjary,自己没有钱,儿子吃的食物都是她从救济穷人的食物银行免费领取的。 现在又惹上了官司,她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心存不忍的Poorjary中断电话,告诉上司要不这一单就算了吧? 但上司强硬地夺过电话,代替Poorjary继续实施诈骗。 也就是从那一刻开始,Poorjary对这份工作产生了怀疑和厌倦。 “我老是在想,如果被骗的人是我的妈妈该怎么办……” 几个月前,他思来想去,终于拨打了举报电话, 他所在的诈骗公司被警方一锅端掉。 Poorjary迷途知返,但更多的人,在诈骗行业越陷越深。 他们也曾经试图洗手不干, 但…除了诈骗公司的HR,不会再有其他公司打来电话说他“完美符合本司的需要。” 离开一家诈骗公司,最后往往也只能进入另一家诈骗公司。 于是,在金钱的诱惑之下,是非对错的界限也就渐渐模糊了。 一位从业5年的资深电信诈骗犯表示,他们也曾在道德和利益之间挣扎摇摆。 后来,他们这样说服自己: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巨大的骗局, 一个毫无出路的年轻人,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受害者。” 自己都是受害者,那…也不妨伤害一下这个世界了… 抱着这种心态,他们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有的人从诈骗获利, 还有的人,以给诈骗公司介绍员工为生。 8年前,18岁的Sunil Kumar从印度北方邦的一座小村庄来到繁华的德里。 几经周折之后,头脑敏捷的他瞅准了电信诈骗这个潜力无限的“商机”,开始做起中介的生意,为诈骗公司介绍员工。 到如今,生意做大做强,他雇了8名员工,每个月纯收入15万卢比(人民币1.5万+)。 每天,员工们在求职网上筛选合适的简历,然后将这群求职心切的年轻人聚集在一起,送到诈骗公司。 每输送一名员工,他就能从诈骗公司获取2000卢比的介绍费(人民币204元)。 每个月,他至少能做成50多笔生意。 这些根本不知道自己将要从事什么工作的年轻人,被送到诈骗公司后有的默默接受, 有的会气愤地打电话给Kumar,谴责他。 这时,Kumar往往会装出一副毫不知情的无辜模样,跟他一起唾骂诈骗公司。 然后假装替他考虑, “来都来了,干脆做完这个月,拿到薪水再跳槽吧?要不可惜了……” 等工作完1个月,很多人的心态已经发生变化,简单就能赚到钱,让他们难以自拔。 辞职的那群人当中,很多也会再次找到Kumar,请他帮忙介绍新的工作。 然而下一个,会不会依然是诈骗团伙呢? 只有Kumar自己心知肚明。 近年来,电信诈骗行业越发红火,Kumar的生意也好得不得了。 光是2017年6月份,各家诈骗公司加起来就有2500-3000个工作缺口,Kumar也借此大赚了一笔。 据他介绍,被骗或是心甘情愿从事电信诈骗行业的年轻人,很多都来自偏远地区,接受过一定程度的教育,其中不乏大学毕业生。 而诈骗公司也特别喜欢用这一类人。 他们第一次来到大城市,喜欢这里的繁华,对成功无限渴望, 还会讲英语,短暂培训即可上岗。 虽然很多人拥有大学文凭,但他们毕业的院校籍籍无名,在竞争激烈的就业环境下,想要找到工作很难很难。 给美国人打电话骗钱,是他们这辈子第一次和外国人打交道。 他们既紧张又兴奋,经常聚在一起揣摩美式英语的发音,交流对美国人的看法。 “美国有很多老年人,遇到事情没有求助对象。” “美国人不喜欢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碰到任何事情都喜欢打电话找客服,依赖是他们最大的毛病。” “美国人很注重隐私和安全。” “美国人很好骗,他们非常容易轻信他人。” 2016年,微软公布了一项全球调查的结果: 过去12个月当中,全世界有2/3的人都接到过电信诈骗电话。 每年,美国人都会因为电信诈骗损失15亿美元,其中,86%的诈骗都源自印度。 常见的诈骗手段包括,电脑中毒卖安全软件,冒充国税局or联邦调查局的员工,以受害者涉嫌偷税漏税等为借口要求转钱。 就业大环境不佳,很多年轻人找不到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 精神和物质的双重压力之下,迷茫的他们被外界诱惑,走上电信诈骗的犯罪道路。 但是,就业环境严峻并非犯罪的借口和挡箭牌, 他们依旧应该为自己的行为受到法律和道德的谴责…… Ref: https://www./news/2018/jan/02/the-scammers-gaming-indias-overcrowded-job-market -------------------------------------- 張捷思Jas:咖喱味的英语装fbi打给美国佬居然都有人信,就跟我们福建口音装东北和社会一样…………
七零酱汁:emmmmmmm感觉印度电脑病毒诈骗犯跟我们台湾省电信诈骗犯有异曲同工之妙呀 xpkt_:孟买之狼 flyandsailbest:一个好的体制是把恶人变成好人,一个恶的体制,是把好人逼成恶人。 你说你要走了我说不行:那个不忍心欺骗母亲举报了公司的感觉还算有点良知 布鲁斯卢瑟:这种提示中毒的弹窗我收到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