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哲学的精神是什么?

 阿斌辽宁 2018-01-05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本质上是关于人立足于现世又能超越当下的生命学问。是指向“如何做人、如何管治人的依据和根本”的,中国学问骨子里就是这个中心。

二、谈中国思想,我以为,有几个重要的范本是带标志性的,值得大力推荐,可以学一辈子:一是《周易》,特别是“序卦”一文,把中国思想精神的气与理之大宝藏作了一全面的提钩;二是《老子》,老庄之学,为天人之学,透析生存的本相。这两个范本,是中国思想的“心法”,命门。若稍作扩展,《大学》《中庸》《孟子》,要细读领悟好它。至于道与佛,虽然也非常重要,但放在中国思想精神的提要上考虑,要者不出上面。中国智慧不读经典,是不能获得的,尽管这智慧不限于经典。

三、在这些能称为精神真髓的东西中,“宇宙与吾身”、“家国与吾志”、“万有与吾心”这几个对子里,是构成主线与根本的命脉与门弟。处理好这几个对子,人一生就不会白活,从卑微的肉身成为一个大写的“人”,立于天地之间,而得其乐。

中国思想精神,把人的主观光景、自我成就的取向、践行德行的能力、认知与训练的门径,看成最为生动可信的东西,两千多年,要言不繁,反反复复,一代有一代的面相,一代有一代的成就。而唯心还是唯物,主观还是客观,中国智者不愿闻问,愿闻的是如何运化天地灵气而与之齐一。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为了处理好上面提的几个对子,中国思想以“道”“太极”“阴阳”“心性”“理气”等构成一个系统,通过知、感、行、悟、言来转化几者,传递出“体用”之妙。由于“用”之立心立意不同,由于凛性之差异,对“体”的把握言说,导致了中国思想史的学问,分流出门派、家学。

四、中国思想的精神,把智识、行养、功德、是非,作了一定层面的分工,力图避免混浊。只不过,在真实的历史过程中,却又经常受到围绕家国命运而呈现出来的世俗化、浅表化、集团利益化的所谓功德、忠奸之辨的影响,出现难于免除的杂色、失真、断裂与扭曲。

五、中国思想的精神,实质上寄居于两千多年的农耕文明、阶层分工、政治体制、文化积淀,要者当然是经济与政治。而恰好在这后两者中,中国智慧鲜有揭示。即使在过去,中国思想的精神如何落地,如何成就理想,也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修行,于国家社会亦鲜有裨益改进。越往社会下层,越是广泛的实践领域,就越显浅薄空泛,无趣无物,大而无当,能够起到的正面作用不能作过高的评价。到底“内圣外王”“极高明而道中庸”,只能在小团体里成为彼此观照印证、追慕渴求的境界,尽管它足够的伟大。

这里原因是,中国思想的精华佳处有超越时空之能力与表现,好了,你超越了,高明了,如何反过来进入具体时空(历史与时代),反倒成了不容易解决得好的问题了。这也为什么中国两千年社会的管治,不得不更加强调阶层化生存的重要原因,某些层面,“人”的立体并不能带来社会更大更广范围的立体。这就不可避免存在着中国社会长期的深刻的内在分裂,因此,古人那些深湛、精进的功夫,到底影响的范围是很小的。加之,时移势易,传统中国智慧于当下与未来,如何补益,完整的方案,规矩尺度是需要我们重新设计的。

六、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不等于复古,更不等于复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