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机摄影 公交地铁日记

 zzm1008图书馆 2018-01-05

因为容易忘记,所以我们需要用镜头记录下那些不经意间让我们有所感的平日场景。

每天上下班乘坐公交和地铁,用手机记录下那些有一面之缘的同路人。狭小的空间里每天都上演着一场场生活剧,一场场有关大都市的小人物们为生活而奔波的戏剧。这是一个充满人情味儿的地方,所有喜怒哀乐在小小的厢体里毫无掩饰地展示在镜头前。作为同是挤车一族的我来说,拍他们,其实也是在拍我自己。这些同路人就如同是我自己的镜像一样。

用手机随时随地把它们记录下来并存放好,为乘坐公交和地铁的经历做一个日常影像存档。

爱在心头口难开……拎袋上的“不一样的舒适”,耐人寻味。

等待的时间是煎熬的。

等的车(终于)来了。

雅尼:“Welcome everyone!欢迎大家准时参加挤车Party!”

女侠的座右铭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门都关不上,硬挤上去的。

移动的相框——地铁的门,犹如一个相框;门里的人们,是“镶嵌”在相框里照片的主角。

眼要急,手要准,没点真功夫,还真上不去这车。

北京地铁10号线工作日早高峰时段的车内状况,日常中的日常。

挤公交能长个儿,你信不信?有图有真相。

一条新闻:“我国GDP去年首破60万亿”。

眼前是苟且,远方在心中。

上车不易,下车难。不会点中国功夫还真没法混迹京城公交,老外一个白鹤亮翅成功杀出重围。

李剑:见众生

认识张开宇,源于摄影,准确地讲是“手机摄影”。2014年初在一个手机摄影微信群里相识,算是网友之谊。因为都生活在北京,相互间经常走动,逐渐熟悉起来。东北人的性格、理工男的思维,帅气、开朗、勤奋、幽默,这个“人物特写”是熟悉他的人公认的。但是谈到摄影,他的影像风格还是颇受争议。每天看到他拍摄的公交、地铁、胡同这些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人和身边最普通的场景,呈现手法上以黑白影调为主甚至有些片子还虚焦。即使自2014年春天开始在国内各类摄影比赛中获奖无数,诸多网站、媒体屡次推介,其间还得到了许多名家的认可和褒奖,但依然难让像我这样抱定“摄影必须唯美”理论的人认可。

2015年夏天,因共同参加一个全国摄影团体比赛,彼此见面交流的机会就更多了。“从开始接触手机摄影,坚持每天拍摄,拍摄量从开始的每天100张到现在的每天1000张,浏览1000张左右的经典照片和网络优秀照片;每周看一场电影——以摄影师的角度。”听到这个职业程序员用精确的数字来描述自我培养“摄影眼”的过程,不禁让我感到吃惊,也让我开始重新认识“张氏风格”的影像以及“如何拍好身边50米”。

2016年与开宇见面的次数不多,但是依然关注他的“公交地铁系列”专题,自己也开始尝试拍摄地铁故事。本以为最简单的手机纪实摄影,当在熙熙攘攘的地铁人流中举起手机,看到身边警惕的眼神和内心不由自主产生的精神压力,才知道他按下快门的难度以及累积几十万张“公交地铁系列”照片的珍贵。

手机快门数累计80万次,作品入展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大理国际影会、北京国际摄影周,在2016中国摄影艺术节上举办个人专题展……

大道同源。忆起古人阐述的读书三境界,归纳起来即“为知、为己、为人”,道家哲学亦有“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的三段修行论。回看5年来开宇的勤奋与执着,用看似简单的影像器材坚持拍摄身边的普通人,聚焦历史大变革时期城市的变迁,定格这个时代独有的人文景观,不正是用影像记忆表达“见众生”的境界吗?

考量影像的价值,时间,是唯一的标尺。

编辑|要飞

人民摄影报新媒体中心

有何感想 可在下方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