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交阯反叛
2018-01-05 | 阅:  转:  |  分享 
  
交阯反叛东汉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征侧、征贰于交趾造反作乱,自立为“征王”(越南语:Tr?ngV??ng)。建武十八年,汉光武帝刘秀
任命马援为伏波将军平定岭南,汉军一路势如破竹,次年五月,马援斩杀反贼征侧、征贰,传首洛阳。简介建武十六年(40年),交阯[zhǐ,
1.同“址”。2.水中的小块陆地]雒[luò,1.古书上指白鬣的黑马。2.古同“烙”,烙印。3.姓]将女子徵侧等起兵反叛,汉光武帝
派遣马援平叛。文章依据对史料的整理与分析,得出马援得到南征命令的地点在皖城。建武十六年(公元40年)春二月,交阯雒将女子徵侧与其妹
徵贰起兵反叛,自立为王,都于麊[mí]泠。九真、日南、合浦蛮俚群起响应,攻略六十余座城池。交阯刺史及诸郡太守仅能自守其城。建武十七
年至建武二十年秋的四年时间里,汉光武帝派马援平定了交阯叛乱,稳定了交阯的社会秩序。但是,关于马援南征交阯的出发地点问题的研究,没有
看到相关的成果。因此,本文通过整理与分析史料,试图确定其出发的地点。建武十七年四月到九月之间,马援与段志平定了庐江郡皖城叛众,紧
接着光武帝玺书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征交阯叛乱。需要清楚的是交阯徵侧反叛之后,才出现皖城李广聚党为乱。汉武帝平定叛乱的先后顺序在某种程度
上反映出其对当时平定叛乱事端的战略思想,同时也反映出当时刚刚建立起来的东汉王朝所面临的危机形势。这要求东汉王朝的统治者要迅速平定叛
乱,巩固其统治地位。因此,依据当时形势,光武帝应该有一个整体上的战略性谋划。从张宗讨李广失败而征还陇西太守马援,到建武二十年马援平
定交阯叛乱都是这一整体战略的组成部分,马援南征交阯是整体战略谋划下的军事行动。马援接到南征交阯的玺书应该可以顺理成章的发生在皖城。
士徽叛乱士燮去世后自署交址太守,226年,其父士燮病死,士徽继任统治交趾。孙权认为交趾道路险远,于是分合浦郡以北设立广州,并任命吕
岱为广州刺史;交趾以南为交州,戴良为交州刺史。士徽被罢免交趾太守一职,改任安远将军领九真郡太守;取代士徽的则是孙权的亲信陈时。这件
事引起了士徽的不满,于是发兵阻止戴良和陈时赴任,并派兵抵挡孙权派来继任太守的戴良。其吏桓邻请士徽迎良,士徽大怒,杀死了桓邻。桓邻之
侄率宗族攻士徽,数月不克,于是合亲罢兵。此时,孙权派吕岱前往讨伐,遭到顽强抵抗。吕岱通过士匡告诉士徽,欺骗他说,如果他投降,孙权将
赦免他。士徽见守城无望,徽堂弟士匡来说服士徽投降,称“虽失郡守,保无他忧”,士徽降,吕岱设宴招待士氏一族,当众宣读孙权的诏书,命
令将士氏一族全部推出斩首,送往武昌示众。交趾秦始皇统一中国,征服百越之地。秦末,南海尉赵陀自立为王,建立南越国。汉武帝时,国势强盛
,消灭了赵氏割据势力,将南越分置九郡,后改七郡,统称交趾,长官称交趾刺史。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文化较高,汉人影响也较强,越
人逐渐朝着与汉人融合的方向发展。交趾、九真、日南三部,由于条件不同,汉人则朝着与越人融合的方向发展。在汉朝统治时期,雒越人所受的阶
级压迫和民族压迫日益加重。东汉光武帝时,交趾郡太守苏定残酷剥削人民,又竭力压制雒将。苏定杀死雒将诗索,公元40年(建武十六年)2月
,诗索之妻征侧(TrungTrac)举义反抗,其妹征贰(TrungNhi)起兵响应。征侧、征贰成为起义军领袖,历史上称为“二征
起义”。起义军得到交趾、九真、日南、合浦等郡越人、俚人的响应,击败汉朝驻军,取得六十五座城池。征侧自立为王,称“征王”。得知征侧起
义称王后,光武帝下诏令华南各郡制造车船,修筑道路、桥梁,储备军粮。公元42年4月,拜马援(公元前14年~公元49年)为伏波将军,以
伏乐侯刘隆为副,督楼船将军段志等,率汉兵八千,合交趾兵共两万军队和两千艘车船,水陆并进,南征交趾。马援缘海而进,随山开道千余里。征
王和诸将发兵到浪泊(今越南河北省仙山)与马援军激战,因力单势薄,败退锦溪(今越南永富省安乐县)。马援率军尾追。43年5月,二征被俘
斩首。11月,马援通过凿口(筑堤坝防海涛的海口)向九真进军以镇压征侧余部都羊。三百余名义军首领被俘,流放至零陵(中国湖南省境内),
岭南悉平。马援行军所过之处,辄为郡县修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并颁行汉律,与越人申明旧制以约束之。据云马援在交趾曾立铜柱,为汉
之极界,誓曰:“铜柱折,交趾灭。”越人每过其下,以瓦石掷之,遂成丘。马援南征交趾时,常吃薏米(薏苡,禾本科植物。果实椭圆,果仁白色
,叫薏米,可食用,亦可入药),用能轻身省欲,以胜瘴气。南方薏苡实大,马援想带回北方以为种子。班师回朝时,运载了一车,人皆以为“南土
珍怪”。时马援受宠,谁也不敢说什么,马援死后,有人上告云马援以前载回的不是薏苡,而是“明珠文犀”。光武帝大怒,追回马援新息侯印绶。
马援妻、子惊恐万分,不敢将马援棺木归葬祖茔,只好在城西草草埋葬,宾客故人也不敢来吊唁。唐人胡曾作《铜柱》诗为马援建功未能“分茅土”
、死后反遭诬陷鸣不平:“一柱高标险塞垣,南蛮不敢犯中原。功成自合分茅土,何事翻衔薏苡冤?”宋人苏轼亦曾赋诗叹曰:“伏波饮薏苡,御瘴传神良,能除五溪毒,不救谗言伤。”
献花(0)
+1
(本文系SC开卷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