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色: 字号:
道德经第33章解读
2018-01-05 | 阅:  转:  |  分享 
  
道德经第33章解读张武忠初稿2017.8.22第33章【原文】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
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译文】取得并治理天下要用道朴之弱,不能用兵之强。圣人行王道,犹如降甘露于天下,也像川流汇聚于江海。那么
身为天下王和君子应该如何来修养自己的德行?能了解认识别人并且知人善任的叫做有智慧,能认清自己的才算得上大彻大悟的明白人,故称“知人
者智,自知者明”。能战胜别人说明你有力量,只有战胜自己的欲望烦恼才算是真正坚强,故称“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道满足适可而止的人
才算是真正富有,明知不可为偏知难而上坚持不懈的叫做有志气,对于财富名声要懂得知足常乐,但追求大道却要坚持不懈,故称“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不离天地之常不失自己本位本分的才能长久,身死而精神常存人去而德行不亡的才算是永恒的长寿,故称“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解读】33.1老子连续用了四组排比句进行对照,告诉我们如何修养自己的德行。前几章说,取得并治理天下要用道朴之弱,不能用兵之
强。圣人行王道,犹如降甘露于天下,也像川流汇聚于江海。那么身为天下王和君子应该如何来修养自己的德行?33.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如何了解别人和认清自己。“智”是人生智慧,“明”是大彻大悟的明白聪明,《道德经》中的“智”都带有明显的贬义。中国人常说“当事者迷
,旁观者清”,还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苏东坡诗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世俗之人一眼就能看出别人的瑕疵,而对于自身的毛
病却视而不见。《道德经》中共有57个“知”,只有8个“智”,由此可见老子是多么地看重“知”和“明”的大智慧。《道德经》中共有13个
“明”,是明白明了之义。第10章“明白四达”,第16章“知常曰明”,第22章“不自见故明”,第47章“不见而明”,第52章“见小曰
明”。另外“知人者智”还有“知人善任”的意思,商汤王任用伊尹,文王武王重用姜子牙,还有后世的汉高祖刘备和唐太宗,都有知人之智,但只
有得道的圣人才有自知之明。33.3“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如何战胜别人和自己。能打赢别人,只能说明你有一把子力气。但如果能战胜自
己的欲望和缺点,那才算你是真正的强大坚强。纵观古今中外的很多英雄豪杰,他们能够征服天下,但却不能征服自己。33.4“知足者富,强行
者有志”,辩证地看待知足和不知足。中国人常说“知足常乐”,《道德经》中共有4处“知足”,第44章“知足不辱”,第46章“祸莫大于不
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这才是真正的富有。钱财是身外之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如果贪得无厌永不满足,这是自寻烦恼,整得身心疲惫。对
于财富名声要懂得知足常乐,但是修养德行却不能知足。“志”字从“之”从“心”,心之所向为“志”,追求大道是很枯燥很难的事,众生不容易
持之以恒,明知不可为却知难而上强力而为,这是有志气,唯有圣人才能做到。33.5“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揭示如何才能长久和长
寿。“所”既是居所,这里指不离开“道”。还指本位和本分,《周易》第52卦是艮卦,孔圣人在《艮卦大象传》中说“兼山,艮,君子以思不出
其位”,大意是,两山对峙,镇止不动,这是艮卦卦象,君子由此领悟,做事要像大山一样稳重踏实,笃守其职不逾本分。山上有山,一山更比一山
高,这也是艮卦的卦象,君子由此领悟,思想上不能有过分的追求奢望,尊卑有别,要安守自己的本位。《周礼》曰“在官言官,在府言府,在库
言库,在朝言朝”,各安己分,各司其职,《论语》“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思《礼记.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不能越俎代
庖随便插手别人的事,位者,所处之分也,万物各得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不及,皆出其位也。不离天地之常,不失
自己本位本分,能认清自己,知道自己吃几碗干饭,就叫做有自知之明,应该做什么事负什么责任,才可以不出差错,他的事业才能够做得长久,故
称“不失其所者久”。“死”是生命终止,人的魂魄和肉体分开。“亡”是消失隐藏,“寿”是长寿高寿。一个人肉身的生命终止了,但他的精神和
思想永远不死,在老子之前有三皇五帝,他们的事迹和德行流芳百世,故称“死而不亡者寿”。张武忠2017.8.22于北京。
献花(0)
+1
(本文系逐字逐句学...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