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恨歌》一字未改的真实原因,《妖猫传》没有告诉你的事 《妖猫传》的BUG?白居易有何自信一字不改《长恨歌》?

 小说阅读君 2018-01-05
 
 吐槽文化的兴起,极大地为读者观众们带来了体验乐趣,就比如最近火热上映的影片《妖猫传》,在网上流传了无数槽点和段子。

片中的杨玉环其实是个人人都爱的“大唐吉祥物”;一路奔波的白居易和空海“分别获得各自朋友圈当日微信运动冠军。”;妖猫是编辑怨气凝结的化身,主要作用是督促鞭策白居易赶紧交稿《长恨歌》;而白居易就是编辑们最痛恨的一类作者——到最后居然“一字未改”!

年代久远,我们无法探知白居易当年写下《长恨歌》是否是一字未改,不过白居易写下这首爱情长诗,却是有一番故事。

相传某日,白居易和好友陈鸿、王质夫同游仙游寺,言谈间聊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均深有感触。王质夫对白居易说:“夫希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言下之意,就是希望白居易能写篇作品来记录李隆基和杨玉环的传奇故事。

从我们后人的眼光来看,《长恨歌》当然是白居易的一等诗作,然而这首诗的主题和白居易的诗歌主张并不相符。他在给好朋友元稹的《与元九书》中提出过,诗歌的宗旨是要“补察时政”“泄导人情”,总的来说,就是内容要反映现实生活,风格偏向于现实主义。 

 但是,《长恨歌》并不是现实主义的作品。如果说,直到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还能勉强说得上是基于现实,那后面的临邛道士、太真仙子,就很明显是虚幻主义的内容了。

更有趣的是,《长恨歌》中有多处错误:“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中,唐玄宗被困马嵬驿时,身边其实只有左、右龙武军和左、右羽林军这“四军”,并没有“六军”。唐玄宗逃到四川时,只到了成都,自然也就看不到“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的景色了。

白居易作为“新乐府运动”的发起人和倡导者,在王质夫的劝说鼓动下,欣然答应写下了半实半虚的《长恨歌》,同时还在诗中隐藏了这些显而易见的错误,究竟有何考量呢?

这点就和《妖猫传》中的解读很类似——白居易不想改《长恨歌》,是因为他认为他写的内容就是真实的历史。对此,不少文人作家都有自己的想象发挥,著名文化悬疑小说作家唐隐,在其悬疑小说力作《大唐悬疑录》中探究了白居易的心理。

“六军不发无奈何”,背后不仅是李隆基仓促逃跑的狼狈形象,还有儿子李亨因为痛恨杨玉环之兄杨国忠恃宠弄权,对杨家人除之为快的决心。短短一句,就写出了李隆基颜面尽失和李亨的势在必得。 

 李隆基面对马嵬驿的兵变,只能选择牺牲杨玉环,然而这其中也有文章可做。相传大唐皇室有一枚“玉龙子”,是皇家与道教的信物。早在道士岐晖预言过李渊“此真君来也,必平定四方矣”时,天下道门就和李唐皇室同气连枝,给与支持。到了此时,玉龙子派上了用场——李隆基与蜀地的道门暗中联系,为杨玉环找了个替身,让道人暗中将持有信物“玉龙子”的杨玉环送到了海外。

这个海外是“忽闻海上有仙山”的海外,极大可能就是李白等诗人所说的“瀛洲”,而杨玉环这一去,再没有回来,“玉龙子”也随之销声匿迹。可是在50年后,就在唐宪宗努力处理“安史之乱”遗留下的藩镇割据等烂摊子时,这枚神奇的“玉龙子”又出现了。

此时的大唐皇帝,对于道门的倚重远不如初,唐宪宗更是要“迎佛骨”入长安供奉,皇室与道门的合作关系看似已经摇摇欲坠。“玉龙子”的出现是福是祸?这枚见证了无数大唐隐秘故事的信物,最终会带来怎样的风雨呢?文化悬疑小说《大唐悬疑录》带你探寻浪漫又隐秘的皇室传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